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1月16日发表美海军水面作战军官伊恩·森德斯特伦的文章称,很难说东亚到底是不是在进行军备竞赛,之所以有些人这么认为,是因为中国和美国正在军备竞赛,而且美国快要输了。还有些人认为,中国提高了国防开支,这将导致该地区其他国家跟风效仿,或者中国开发的“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MIRV)核导弹”有可能引发区域核竞赛。2014年,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国防预算占GDP的比例处于25年来的低点,但中国的国防开支却在持续提升。
不管怎样,大多数观察家都认为亚洲的军备竞赛明摆着是负面的。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军备竞赛必然导致区域安全和稳定的负面结果吗?从历史和逻辑上看,这种说法不正确。军备竞赛并不一定不可避免地导致冲突。虽然人们确实很担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新护卫舰和隐形战机,但是中国肯定会慢慢利用外交手段来达到最终目的,而不是公开地交战。
国家介入战争有两项基本要求:能力和意图。能力包括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人口因素,以及其他方面等等。战争是金钱加枪炮的游戏。意图是指开战的愿望,包括不满、机遇,或者是其他的借口。只有相信战争是唯一的、甚至是最佳的选择,才能达到所期望的结果。
军备竞赛只涉及到能力问题。从历史记录看,军备竞赛和实际战争之间没有因果联系。最有说服力例子就是一战前的英德海军竞赛,两国的海军都在迅速扩张,但一旦实际交战,双方的目的性都不是那么明显。是英德无法掌控的环境因素才将欧洲引向战争,而不是军备竞赛——例如严格的联盟结构、突然的暗杀,以及社会上普遍认为战争是高尚的等等。
另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两战之间的《海军军备条约》,涉及到美国、英国和日本。这些国家之所以积极地限制对方的海军建设项目,是因为他们认为海军军备是1914年战争的一个促进因素,因此觉得防止海军平衡发生任何变化可能有助于缓解压力。结果却是日本出于帝国扩张的需要撕毁了条约,三方介入战争。
还有一个例子是美苏核武器军备竞赛。上世纪50年代,美苏卷入了一场快速的军备竞赛,这场竞赛在“美国方面导弹力量不足”错误认知的基础上愈演愈烈,结果是两国并未开战。早在上世纪60年代,毫不夸张地说,双方的核力量都有能力将对方从地球的另一面“抹掉”,但相持的局面并未有所改变。美苏没有哪一方想用核武器或大规模常规武器与另一方交战。从上述三个例子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认为军备竞赛导致战争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更有意思的问题是,军备竞争涉及到潜在对手的意图。以东亚军备竞赛为例,中国的意图到底是什么?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扩张军事未必就会用来侵略他国。中国最近的一场战争发生在1979年,因为越南在前一年入侵了柬埔寨,中国与越南进行了一次短暂的交战。在这之前,在多次的边界冲突之后为了巩固对西藏的统治,中国在1962年与印度打了一场短暂的边界战争。1950年,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带领军队一路挺进鸭绿江,中国在朝鲜境内与美国作战。从北京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战争一直是防御性的,是要保护利益和盟友不受侵犯。因此,每一个国家都有交战的理由,但是从中国的历史记录来看,侵略他国的意图不明显。
不过,最近一段时期,中国对台湾地区以及东海和南海岛屿表达了攻击性的言辞。从表面来看,这可能预示着中国扩张军事能力是要用于进攻。但是口头上的言论是虚的,而战争是实的,言论通常用来掩盖真实的目的。攻击性的公开声明是安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对外施加外交压力的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文章认为,中国非常想从实际上和法理上控制台湾、钓鱼岛以及南海诸岛,但中国更有可能继续维持目前的“切香肠”外交策略,而不是通过扩张军事来武装夺取这些岛屿。尽管不一定守得住,但中国现在有能力占领这些领土(台湾可能例外),因此继续保持克制对中国来说意味深长。虽然人们确实很担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新护卫舰和隐形战机,但是中国肯定会慢慢利用外交手段来达到最终目的,而不是公开地交战。
当然,意图是捉摸不定的,它可能会突然转变。这就是军事实力经常被讨论的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数一数坦克的数量,分析分析它们会不会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潜艇。但是,军事实力并不能替代意图,也不能抛开一方来研究另一方。无论亚洲有没有进行军备竞赛,人们都应该记住,战争的起因不是武器,而是人。中国的国防开支持续增长,其邻居的国防预算也紧跟其后,但这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该地区国家间的关系。把“能力和意图”的框架记在脑中,就能看清以往的军费激增、军事实力扩张的实质,就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的根本所在——它想要什么,它到底为了什么而战。(知远/北风)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