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英刊:暴力并非伊斯兰教本质 治标背后更应治本

2015年01月19日 13:09  参考消息  收藏本文

  参考消息网1月19日报道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月17日以《一场令人羞愧的斗争》为题发布文章称,西方许多人把巴黎袭击事件作为证据,证明伊斯兰教需要改革,或者事实上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宗教改革。对他们所愿,他们理应小心谨慎。宗教改革十分棘手,并不一定使信奉者温和些或者顺从些。事实上,被巴黎袭击事件的凶手们奉为榜样的圣战者们视自己为改革者,任务就是摆脱几个世纪以来的神秘法理学和非伊斯兰教的实践,并把它带回更激烈、更真实的原始形式。

  西方应慎言宗教改革

  他们的目标跟那些呼吁沿着欧洲5个世纪前的路线进行宗教改革的人所希望的缓和结果完全不像,但这一过程至少有一个相似性。正如欧洲宗教改革随后发生的宗教战争,最糟糕的圣战者犯下的暴力事件已经让教友们感到震惊。重新冒头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受害者中大多数是穆斯林。

  伊斯兰教从来没有承认过政教分离:从先知的时代起双方就共同发展。将此与20世纪期间在中东建立的后殖民政权的运作进行协调证明是个艰难的挑战。当现代国家陷入实行政治压制、经济又陷入停滞的专制体制时,难度就更大了。对在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占据大多数人口的年轻人来说,经济停滞尤其令他们生活艰难。这使得他们没有钱来组建家庭,宗教之外的生命还有多大意义他们也感受不到。

  对笃信宗教的人来说,这些悲惨的状况不能归咎到伊斯兰教头上。因此说,与其模仿现代化的西方,与其允许西方干预他们的事务,穆斯林不如建立适合其信仰的新形式政治和政府。持有这种想法的伊斯兰主义者认为他们的信仰能够提供终极指导,不只是在个人的境界,而且还在社会和政治领域。

  对于伊斯兰教什叶派分支的那些人,这种情感的极限标志是1979年的伊朗革命。这场革命把某种程度上实行高压的现代化君主制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压制性神权政治。逊尼派经常被边缘化,受到独裁统治者的压迫或者操纵,其政治伊斯兰主义者尚未有任何类似的标志性事件。

  “圣战”概念被断章取义

  萨拉菲派是先知最初的信徒,他们利用了这些怨气。几十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重新修订了“圣战”这个术语,以此作为政治暴力的理由。再加上叛教理应被处死的观点,圣战主张已经被用来为一切辩解,从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1981年遇刺身亡,到叙利亚和伊拉克穆斯林遭屠杀,而这些人遭到毒手的理由是,忽视每天祈祷五次,不认同所谓的“伊斯兰国”组织青睐的对伊斯兰教的负面解释。

  现代圣战主义的首个巨大的发展机会伴随着苏联1979年入侵阿富汗而来。在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和美国支持下的武装人员驱逐了敌人之后,他们找到了新的目标,创建了“基地”组织的人对“远处的敌人”——美国和西方其他地区——产生了新的兴趣。

  “基地”组织2001年对美国发动袭击,从而引发了美国入侵阿富汗以及后来的伊拉克。该组织创建了一种环境,它激发的那种圣战主义可以比以前更广泛地传播。在意识形态、机遇以及不珍视自己生命的失意年轻人唾手可得的推动下,冲突没有缓和的迹象。巴黎17人遇袭身亡的这个月,有数百人在其他地方遇害,从尼日利亚到巴基斯坦。

  在很多人心目中,“伊斯兰国”组织已经超过“基地”组织,成为当前圣战主义最臭名昭著的典型。虽然“伊斯兰国”组织继承了先驱的大部分思想,但它对下手的对象却远远不加区分;就连“基地”组织的领导人都对它的残酷性加以抨击。并且,虽然“伊斯兰国”组织的领导人呼吁在西方进行杀戮,他们的主要目标是统治一个新的哈里发国家。

  治标背后更应该治本

  逊尼派伊斯兰主义者挑选宗教概念,并把它们断章取义,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逊尼派伊斯兰教缺乏备受尊重的宗教权威。几乎每一个什叶派都对极少数大阿亚图拉的其中一位尊崇有加,但是像开罗的爱资哈尔清真寺这样的逊尼派机构却权威有限。而互联网让疏离的大批年轻人聆听到最激进的传教者的声音,而不是当地清真寺的伊玛目的讲经。国家试图控制传教者只会增加他们的不信任。学者们试图在历史或者文化的背景下设定伊斯兰教教义,他们的努力可能会促使将政治伊斯兰教更好地适应于当代世界,但这些学者发现自己的声音被淹没了。

  在像印度尼西亚这样的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相对的繁荣、和平和民主表明,今天的伊斯兰教可以是宽容的。阿拉伯世界发生的流血事件中或许有积极的信号,从埃及拒绝穆斯林兄弟会所表明的那种民众不信任(伊斯兰主义者集团穆兄会在2011年的革命之后曾短暂统治埃及),到突尼斯的伊斯兰主义政党复兴党在最近的选举之后放弃权力。但多数学者估计,只有当该地区的穆斯林占多数的社会变得繁荣起来,政治和社会更自由时,圣战主义背后的因素才会减弱。但是,没有哪个阿拉伯世界的领导人朝这个方向取得很大的进展。

  

  【延伸阅读】恐袭后近半法国公民反对刊登伊斯兰教先知漫画

  英刊:暴力并非伊斯兰教本质治标背后更应治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地时间2015年1月15日,法国蒙特勒伊,《查理周刊》杂志的同事亲友在遇难的卡通画家Bernard Verlhac(又名:Tignous)的棺材上画画。人们为遇难的漫画家举行葬礼。

  中新网1月19日电 综合报道,在法国漫画杂志社《查理周刊》总部遭到恐怖袭击之后,法国《星期日报》18日刊登了一项最新民调。民调显示,近半法国人反对刊登有关伊斯兰教先知的漫画。

  调查显示,42%的法国人认为,不应该刊登冒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另有50%的受访者表示,支持“限制网络与社交媒体的言论自由”。但也有57%的法国人认为,不应因为这些漫画冒犯了伊斯兰教教徒而不刊登。

  此前,《查理周刊》1月14日发行了遇袭后的最新一期杂志,仍以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为主题。此举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赞赏《查理周刊》不惧威胁,更多人担忧这将在法国再度引发暴力袭击。

  新发售的《查理周刊》封面以绿色为底色,站在中间的穆罕默德戴白色头巾、穿白色长袍,他的左脸颊上有一滴泪水,双手拿着一幅写有“我是查理”字样的纸牌,头顶上端写着一句“宽恕一切”。

  另外,法国首都巴黎近日遭遇的一系列袭击事件让法国社会深为震惊,11日公布的一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担心在未来几周时间里法国会再度遭遇袭击。

  法国近日发生多起袭击事件。武装分子7日袭击《查理周刊》杂志社巴黎总部,造成12人死亡、十余人受伤。9日,两名嫌疑人库阿希兄弟逃至塞纳-马恩省达马尔坦昂戈埃勒市,在当地一家企业内与警方对峙数小时后,最终被击毙。

  此外,一名持枪者8日在巴黎南郊蒙鲁日打死一名女警察,打伤一名道路养护人员。警方锁定32岁的阿梅迪·库利巴利和26岁的阿雅·博姆迪安为嫌疑人。9日,库利巴利在巴黎东部一家杂货店内劫持人质并与警方对峙,后被击毙。

  (2015-01-19 07:42:00)

  

  【延伸阅读】恐袭后近半法国公民反对刊登伊斯兰教先知漫画

  英刊:暴力并非伊斯兰教本质治标背后更应治本

  当地时间2015年1月15日,法国蒙特勒伊,《查理周刊》杂志的同事亲友在遇难的卡通画家Bernard Verlhac(又名:Tignous)的棺材上画画。人们为遇难的漫画家举行葬礼。

  中新网1月19日电 综合报道,在法国漫画杂志社《查理周刊》总部遭到恐怖袭击之后,法国《星期日报》18日刊登了一项最新民调。民调显示,近半法国人反对刊登有关伊斯兰教先知的漫画。

  调查显示,42%的法国人认为,不应该刊登冒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另有50%的受访者表示,支持“限制网络与社交媒体的言论自由”。但也有57%的法国人认为,不应因为这些漫画冒犯了伊斯兰教教徒而不刊登。

  此前,《查理周刊》1月14日发行了遇袭后的最新一期杂志,仍以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为主题。此举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赞赏《查理周刊》不惧威胁,更多人担忧这将在法国再度引发暴力袭击。

  新发售的《查理周刊》封面以绿色为底色,站在中间的穆罕默德戴白色头巾、穿白色长袍,他的左脸颊上有一滴泪水,双手拿着一幅写有“我是查理”字样的纸牌,头顶上端写着一句“宽恕一切”。

  另外,法国首都巴黎近日遭遇的一系列袭击事件让法国社会深为震惊,11日公布的一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担心在未来几周时间里法国会再度遭遇袭击。

  法国近日发生多起袭击事件。武装分子7日袭击《查理周刊》杂志社巴黎总部,造成12人死亡、十余人受伤。9日,两名嫌疑人库阿希兄弟逃至塞纳-马恩省达马尔坦昂戈埃勒市,在当地一家企业内与警方对峙数小时后,最终被击毙。

  此外,一名持枪者8日在巴黎南郊蒙鲁日打死一名女警察,打伤一名道路养护人员。警方锁定32岁的阿梅迪·库利巴利和26岁的阿雅·博姆迪安为嫌疑人。9日,库利巴利在巴黎东部一家杂货店内劫持人质并与警方对峙,后被击毙。

  (2015-01-19 07:42:16)

  

  【延伸阅读】不安笼罩法穆斯林 奥朗德:袭击嫌犯无关伊斯兰教

  参考消息网1月12日报道 外媒称,10日,受到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居住在巴黎东北部穆斯林移民聚居区的居民纷纷表达了担忧情绪。他们担心,以此次事件为契机,针对穆斯林的敌对和偏见将扩散。

  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网站1月11日报道,一位从阿尔及利亚移居巴黎50余年的女士表示:“现在出门都觉得害怕,我感觉法国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法国了。”她对针对伊斯兰社会的报复行为感到担忧。

  不安的情绪在穆斯林之间扩散,另一方面,法国总统奥朗德9日在电视讲话中表示,“恐怖袭击嫌犯与伊斯兰教没有任何关系”,并呼吁国民不要把此次事件与宗教联系起来。此外,法国的伊斯兰教团体发表声明强调,穆斯林作为市民的一员愿意与法国社会合作共同应对问题。

  据西班牙《先锋报》1月10日报道,一位法国人表示,自己曾经出于对执政党的不满而投票给法国极右政党国民阵线,但现在他认为法国极右派“非常危险”。他说:“这是一个顽疾。很多失业青年对社会不满,很容易落入极端主义的陷阱。这不只是法国的问题,必将影响到整个欧洲。”

  一个非洲裔法国女孩说:“我很害怕。电视里的恐怖画面变成了现实。”作为一名穆斯林,她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担忧。她说:“我很担心穆斯林在法国的未来。我们已经饱受污蔑。很多人都不明白这种极端事件和伊斯兰教毫无关系,只是高喊一声‘真主至大’远远不足以成为一名真正的穆斯林。”

  英刊:暴力并非伊斯兰教本质治标背后更应治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法国总统奥朗德就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表讲话。新华/法新

  (2015-01-12 09:39:00)

  

  【延伸阅读】台媒:巴黎枪击案凸显欧洲面对伊斯兰教困境

  参考信息网1月8日报道 台媒称,法国以嘲讽著称的《沙尔利周刊》1月7日遭到枪击,包括总编辑在内12人死亡,这起恐怖攻击凸显欧洲国家面对激进伊斯兰教徒的困境,引爆可能的社会对立,考验领导人的智慧。

  据台湾“中央社”1月7日报道,《沙尔利周刊》曾以戏谑方式刊登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卡通画像,引起激进伊斯兰教徒不满并遭到汽油弹攻击,办公室全毁,如今歹徒持枪杀害周刊总编辑、卡通画家等人后,高喊为穆罕默德报一箭之仇。

  巴黎枪击案可能是少数激进的伊斯兰教徒所为,但它对讲求自由民主的欧洲带来的冲击不能轻忽,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移民到欧洲数十年仍坚持自己的文化与规范,未能融入当地文化与小区,已受到居民的质疑与不满。

  目前法国有500万名伊斯兰教人口,占总人口约7.5%,是欧洲最多人数,其次是德国约有400万人,占总人口5%,英国则有300万人,约占总人口5%。

  英国广播公司指出,在这3个国家的主流政党,面对民众不满的批评之一是,伊斯兰教移民的子女或孙子女,并没有在落地生根后学习西方国家的自由生活型态,没有学到容忍其它宗教的不同,及尊重言论自由的价值。

  过去数十年来法国已发生多起以宗教为名的暴力事件,部分位在法国和比利时的犹太教堂及小区都遭到激进伊斯兰教徒攻击,迫使他们搬到以色列及其它地方;德国近来也出现令人忧心的反伊斯兰情绪。

  《沙尔利周刊》枪击事件迫使西方国家再次思考,以年轻人为主的激进分子对宗教异见的包容性低,凡对穆罕默德有不敬者格杀勿论,这恐怕将在讲究自由民主的西欧地区带来冲击,造成更多人支持右派政党与团体,一般的伊斯兰教徒将可能受到伤害。

  政治领导人如何因应宗教激进暴力,但同时保护其它无辜的教徒,确保社会的安全与和谐,将是一项艰难的挑战。

  (2015-01-08 09:25:27)

(新浪军事)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 新闻沪黄浦区官员踩踏事发当晚在外滩吃大餐
  • 体育英超阿森纳2-0曼城 西甲梅西3球巴萨4-0
  • 娱乐周杰伦大婚吻昆凌 婚礼视频直击
  • 财经杭州等5城房价跌回5年前 楼市双重分化
  • 科技机器人产业现泡沫:奔着政府补贴
  • 博客深圳晚报:诚挚致歉并撤回姚贝娜基金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神考题:小龙女让杨过房产证加名
  • 育儿保安性侵孩3年 家长不可缺位性教育!
  • 马鼎盛:解放军赴俄演习未算高速 虚拟兵力达数万
  • 看了中俄军演:日本终于明白中国为何现在不能惹
  • 辽宁舰战力远超日本航母 中国神秘武器吓退美航母
  • 威猛:解放军海空一体突破日本岛链震撼日本列岛
  • 德国人到俄中边境被震撼 中国退出联合国海洋公约
  • 俄超级美女来中国被震撼 中国突然大量抛售日国债
  • 迫于中国强大压力:印尼秘密抓捕反华排华军官
  • 最新太行发动机震动世界 中国突然公开11万吨航母
  • 俄罗斯惊呼:中国军队重大计划完成后能称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