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18日报道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4年12月23日刊登全球教育与发展非政府组织国际研究与交流委员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汀·洛德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软实力瘫痪》,全文编译如下:
虐囚丑闻重创美国
美国参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有关中情局秘密拘押和审讯计划的报告,使美国的道德权威及其作为全球范围人权捍卫者的信誉遭受又一次打击。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美国要遭受多大的损害,才能学会认真地对待软实力,并最终学会比较积极地对其加以利用?
要了解这起事件给美国影响力造成的直接损害,只需看一看围绕这篇报告发表的评论即可。据《华盛顿邮报》说,中国新闻机构新华社的社论说,美国在别国人权问题上既不是适当的楷模,也不是合格的法官。而埃及的一位亲政府的电视评论员则说:“美国无法要求别国提供人权报告,因为这份报告证明,他们对人权一无所知”。“伊斯兰国”等极端分子也加入这场宣传淘金热。SITE情报集团的一份报告援引的文章指出,美国厚颜无耻地在暴行问题上对穆斯林进行说教。文章甚至说:“被斩首要比这些肮脏的人渣对穆斯林所做的事情人道和体面100倍。”
这种反应是令人恼怒的,给美国的信誉造成了真正的损害。但正如一些批评者所说,过错并不是发表这篇报告的人们所犯的,罪责在于允许和实施这些酷刑罪行的人。他们的行动不仅损害了美国的价值观,而且损害了美国的影响力与国家安全利益。用前战俘、参议员约翰·麦凯恩(亚利桑那州共和党人)的话说,报告所列举的这些行动“玷污了我们的国家荣誉”“造成了很大损害,却没有带来什么实际好处”。
报告的发表为美国人提供了一个反省自己国家行动道德问题的机会。但是,这也应当被视为反省美国软实力战略的一个机会。这项战略与道德权威相关,但也具有鲜明特征,软实力最终涉及影响力。正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所辩称,有许多不同途径可以影响他人行为——可以用威胁手段进行胁迫,也可以用激励措施进行引诱,还可以运用吸引力,从而同化那些认可你们政策的合法性和作为政策基础的价值观以获得与你们相同东西的人。后者被称为软实力。
维护软实力不容易
美国是天然的软实力领导者。其立国原则现在得到了各种文化和各地区普遍、积极的接受。几十年来,美国在全世界不仅通过共同利益,而且通过共同价值观建立了由持久的合作伙伴和盟友组成的网络。虽然美国可能并非总是受欢迎,但美国政治多元化、经济竞争与人权价值观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从长远观点来看,这些价值观常常获胜,甚至在对手采取更无情的手段和不惜花费资源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记住这一点是值得的,因为外交官们总是私下抱怨用于俄罗斯宣传或者“伊斯兰国”先进的社交手段的数以十亿计美元资金)。
尽管美国在软实力方面拥有比较优势,但是与产生吸引力的战略和策略相比,美国在采取军事、经济和外交高压手段的战略和策略方面仍要擅长得多。它认为自己的软实力是理所当然的,就像空气中的氧气,假定它总会在那里。这一做法不仅带有风险,而且对一项战略资源的利用也不够充分。
美国如何才能更加认真地对待软实力?
首先,它必须“进行实际工作”,从而使行动和价值观、言论与行为相一致。美国在一个重要的方面能做得更好:在考虑政策选择的时候对可能造成的损害和美国的道德权威加以权衡。这种考虑往往被打败,但这并非莫须有。政策制定者们经常被迫从一系列坏的选项中进行选择。然而,如果美国是认真应对自己的国家安全利益和民主理想所面临的挑战,这就必须改变。美国辜负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看法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国的力量,抑制美国捍卫自身利益,损害了维护有关什么是正确和公正的普遍标准的能力。这种看法破坏了美国捍卫道德制高点的能力,而且使得急于抢占宣传优势的愤世嫉俗的行为者跃跃欲试。
社交媒体构成挑战
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不断喧嚣使问题变得更为举足轻重,使政策制定者遭受无情监督,使得聒噪和自以为是的人们获得能力,不管他们是否正确。信息急速扩散和信息控制权的下放同时发展的趋势,给政府和其他地方的领导者造成了真正的挑战。虽然无论是好是坏,这些趋势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它们也是机遇,其迫使美国变得更好,让后者考虑自己的行动将会被如何看待,以及首先,这些看法是否应该引导它采取不同的行为。人们早就认识到监督和良性行为之间的联系。今天的信息环境最富于挑战的方面,就是抱有偏见的旁观者持续存在。他们过于渴望抓住任何自己所认为的缺陷,并将之放大和广泛宣扬,以此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其次,软实力还应当得到积极利用。信任是必要的;他人可能不会选择共享自己所接触到的思想。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接触到准确信息和普世价值观的人们,最终将成为所在社会的积极力量以及坚定的(即使不是完全没有批评看法的)合作伙伴。
很长时间(而且在连续几届总统的政府中)以来,软实力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都处于下降状态,在包括外交与国防的全面战略中也没有获得充分的重视。占据道德制高点并将其用来促进社会变革,至今仍不是国家安全政策制定工作的核心,但事情本应如此。属于软实力天然要素的认真的公开接触战略很罕见。人们曾经常听到的“公共外交”一词日益被淘汰。
美在非洲开始布局
积极公开接触的一个最近例子就是奥巴马政府设立的“曼德拉研究员计划”,亦称“年轻非洲领导人倡议”。这项计划是在2014年夏季的美非领导人峰会上推出的,它使非洲500名新星能够来到美国,参加领导才能与创业精神培训,并与美国大学与公司合作,此举为这些人和非洲当地许多其他有才能的年轻人创造了持续不断的职业发展机会。“年轻非洲领导人倡议”是一项范围更为广泛的战略的一部分,以投资、开发非洲的潜能——这项战略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和人道主义利益。它之所以会长期为美国的朋友及合作伙伴提供帮助,不是因为他们受到某种方式的胁迫,而是因为共同的目标:开创一个法治指导下的、生机勃勃的、繁荣的和公正的非洲大陆。
保持公开接触的工作要想发挥效力,就必须坚持下去。虽然纳税人可能会逐渐地对资助国际广播、教育与职业交流、教师和新闻记者的培训以及培养独立传媒机构感到厌倦,但这种活动是获得高收益的投资,其成本要比国防开支少得多。让优秀的个人到美国大学学习不仅丰富了美国的校园,为未来的领导人提供了他们能够用来建设自己社会的实际技能,而且在世界各地创建了由了解美国人所珍视的价值观,并且经常出于自己的意愿致力于倡导这些价值观的人们所组成的网络。支持独立的专业传媒机构不仅有助于别国建设民主国家,而且这种传媒机构与政府相比还做出了更好的准备,以对抗具有政治动机的宣传,并且他们常常是自己主动这样做的。
然而,这些计划要想取得结果,支持其中许多软实力项目的资源与目前相比就必须要多得多。如果美国人民及国会议员想获得明确结果(对此他们完全有权抱有期望),就必须有经过严格制定的和获得较多资源的公民社会战略,就像军事领域那样。
软硬结合相得益彰
需要明确的是,投资于发展软实力并不否定发展军事力量或投资硬实力的必要性。实际上,软实力必须有硬实力做后盾,就像银行贷款必须有基本的财务偿还能力作为后盾一样。一些目标(可以想到的是打败“伊斯兰国”)在没有动用一定武力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然而,硬实力并非对于完成每项使命都是适当的。在一些情况下,动用硬实力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使威胁的严重性大大加重的不良后果。一个例子就是打击暴力极端主义:虽然武力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过度使用武力可能会使极端组织更多、更容易地招兵买马。同时,通过非军事手段,削弱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可以最为有效地实现和平目标。
大多数军方领导人会同意成为软实力的最坚定支持者。一般而言我也认为他们是这样的。不久前,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被证明是最有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他与当时的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一起要求为外交与发展提供更多资源。退役陆军上将詹姆斯·马蒂斯在2013年3月对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发表的讲话同样措辞直截了当:“如果不为国务院(海外活动)提供充分经费,我就需要购买更多的军火。”
在承受财政压力和陷入极度的党派分歧的时候,重振软实力战略是否可行?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虽然社会上的常识表明,共和党把持的国会将削减经费,但我的经验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在外交政策方面拥有丰富专门知识的政党领导人——仅举几例,就有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和林赛·格雷厄姆(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人),以及众议员麦克·索恩伯里(得克萨斯州共和党人)和凯·格兰杰(得克萨斯州共和党人)——他们是了解软实力思想精髓和具有献身精神的国际主义者。许多财政问题上的保守派已经认识到,非军事战略可以成为推行美国国家安全目标和避免动用地面部队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捷径,尽管他们要求提供这种战略能带来投资回报的证明。
注重软实力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国家安全挑战十分匹配。在当下,美国及其盟国必须应对迅速演变的意识形态挑战,建立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所组成的联盟。无论威胁是打击暴力极端主义还是扭转日益加重的专制主义趋势,这种努力都要求具有道德目标、一种强烈的共同价值观意识,以及由跨越各领域和各种问题范围的关系所组成的广泛网络——所有这一切都应当成为美国的强有力手段。但是,它们将要求美国发扬用在硬实力上的相同勤奋精神来加强自己的软实力“武库”,而这将要求美国维护自己的道德权威。(编译/尹宏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国国会。 资料图
【延伸阅读】美国中情局性侵酷刑曝光 揭秘中情局虐囚十大酷刑(组图)
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定于9日公布报告,首次官方讲述中央情报局特工对涉恐嫌疑人的刑讯逼供情况。消息人士称,一些刑讯手段本为迫使涉恐嫌疑人提供重要情报。据悉中情局对海外刑讯进行了标准化管理。为规范审讯用刑,中情局调集心理学专家和刑讯专家等,系统总结了所谓十种“强化审讯技术”(EIT)。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04年,美军因为在伊拉克虐囚丑闻被曝光而名声一落千丈。也就在那年的5月,《纽约时报》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也参与了虐待反恐战争嫌犯的消息。如今,5年过去了,在美国社会的一再呼吁下,8月24日,美国司法部终于公开了一份中情局的内部报告,这份2004年成文的报告详细记录了中情局自反恐战争以来在海外“黑狱”虐待反恐战争嫌犯的细节,虽然近一半内容被用墨记盖住,但没盖住的部分已足够触目惊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从网上下载并阅读翻译这份曾被列为绝密报告的文字时,只能以“触目惊心”来形容当时的感受。这份全长106页的美国司法部报告,虽然目前公开版被用墨记涂抹近一半,但没盖住的一页页白纸黑字,仍血淋淋地透露出中情局如何开始使用酷刑,哪些部门负责组织管理,使用怎样的刑讯手段,以及审讯原则、效果和法律风险等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多个部门参与有组织虐囚
在2004年曝光的虐囚事件中,人们认为是美军攻打下伊拉克后,军方才开始了对囚犯的虐待活动。但从这份新公布的报告看,早在伊拉克战争发动前一年,中情局已经开始建立海外监狱体系,并对囚犯进行严酷刑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人权组织在纽约街头示范布什政府曾经使用的“水刑”
这些部门有的负责具体执行,有的负责研究“特种审讯”技术,有的负责研究和摆平法律风险,有的负责进行海外审讯的统一管理和审讯人员培训。如此有组织有规模的行动,表明虐囚绝非个别行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虐囚手段有统一“规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情局对海外刑讯进行了标准化管理。为规范审讯用刑,中情局调集心理学专家和刑讯专家等,系统总结了所谓十种“强化审讯技术”(EIT),囊括从在警匪片中最常见的轻微动作到野蛮致命的刑罚。为防止用刑时失去活口,中情局“贴心”地限定了每种用刑的界限:
第一种“抓紧注意力”,双手抓住囚犯衣领来回摇,使它贴近审讯人。
第二种“墙壁技术”,把囚犯拉过来再猛推到墙上,让他的肩胛骨撞在墙上,为了防止囚犯脖颈受伤,要给他围上拧好的毛巾。
第三种“控头技术”,单手把囚犯的头压向一边让他不能动,同时手指要避免碰到囚犯的眼睛
第四种“面部冒犯性扇击”,即打耳光,中情局明确规定了要打击囚犯的嘴唇至耳朵旁边侧颊部位。
第五种“狭窄拘禁”,即关小号,把囚犯塞在狭小的黑暗空间里,让他伸展不开。中情局规定原则上关在小箱子里不准超过2小时,关在稍大的小房间里不准超过18小时。
第六种“虫子拘禁”,在关小号的基础上往小箱子或小屋里放虫子,中情局规定不要放能危害性命的虫子。
第七种“撑墙”,让囚犯离墙四五英尺远,两脚分开,手臂向前,只用手指支撑在墙上承担全身重量。审讯人绝不允许囚犯变换姿势。
第八种“紧张姿态”,让囚犯伸直腿向前或跪着,双手向上,身体后仰45度,长时间不准动。
第九种“剥夺睡眠”,以不让睡觉来折磨囚犯,但原则上不超过11天。
第十种“水刑”,把囚犯绑在木凳上,脚高于头,不能移动,在嘴上蒙一块布,向上灌水,让囚犯又涨又憋气像要被淹死的感觉,每次换气时间不超过40秒。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报告显示,中央情报局(CIA)曾支付8000万美元,把不少刑讯逼供涉恐嫌疑人的工作外包给一家没有审讯和反恐资质的公司,这家公司推荐了水刑、抽耳光和模拟活埋等审讯手段。
情报委员会9日报告说,从2005年至刑讯逼供被叫停的2009年,中情局把大量审讯任务外包给了设在华盛顿州的“米切尔耶森公司”。公司负责人在报告中被化名“邓巴”和“斯威格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03年审讯涉嫌为美国“科尔”号驱逐舰爆炸袭击事件主谋的阿卜德·拉希姆·纳希里时,纳希里被迫双手举过头顶站立4小时,甚至双眼被蒙、头部接近启动的电钻。参与审讯的中情局人员认为,不可能套出重要的反恐情报,但一名心理学家依旧提议,对纳希里使用更多酷刑,加剧他的“无助感”。报告没有说明这名心理学家是否为米切尔或耶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参院情报委员会主席黛安娜·范斯坦说:“承包商在为在押人员精神状况能否继续适用强化版审讯技术提供官方评估的同时,正在用这类技术审讯在押人员……这是明显的自身利益冲突,违反了职业准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路透社报道,米切尔和耶森的刑讯逼供手段来源于冷战经验,当时的一个训练项目就是教导美国空军应对被俘后可能遭遇的刑讯逼供。米切尔今年4月告诉英国《卫报》,他被政府最高层要求竭尽所能提供帮助,他“已经竭尽全力”,没什么好道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9日公布有关中央情报局对涉恐嫌疑人刑讯逼供的报告。根据报告,作为“酷刑”授权者的时任总统乔治·W·布什甚至也是在项目启动4年后,才获知中情局“强化版审讯技术”详情简报,他当即被“恶心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法新社报道,在摘要报告的第40页,布什于2006年首次获得中情局“强化版审讯技术”详情简报,这距离他2002年批准刑讯逼供已有4年。布什看到这样的画面,一名在押人员被镣铐吊在天花板上,他只穿着尿布,一切“自行解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情局局长约翰·布伦南坚称,“强化版审讯技术”确实有助于获取挫败恐怖袭击、逮捕恐怖分子的情报。对布伦南所称的审讯效果,参院情报委员会报告予以否认。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酷刑报告公布后,联合国反恐与人权事务特别报告员本·埃莫森强烈要求美国起诉涉案的中情局官员和其他政府高官。(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4-12-11 21:09:15)
【延伸阅读】美国中情局酷刑报告公布 虐囚手段残忍引抨击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9日公布了有关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审讯中对囚犯施加酷刑的报告。
美国中情局被曝花8000万美元请专人“设计酷刑”
(2014-12-10 21:28:18)
【延伸阅读】美国公布中情局虐囚报告
新华网华盛顿12月9日电(记者穆东)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9日公布有关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审讯中对囚犯施加酷刑的报告。报告披露了中情局在小布什政府期间尤其是在“反恐战争”期间使用酷刑虐囚的细节。
这份长达480页的报告由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从尚未解密的6200页相关报告中摘取。报告显示,中情局为获取情报对所抓获的恐怖和极端组织嫌疑人施加酷刑,包括禁止睡觉、囚禁在狭小空间、实施人身羞辱以及动用水刑等。
报告包含先前没有公之于众的酷刑细节。报告还指出,酷刑并未使美方获得独一无二的情报,而且中情局为掩盖这一秘密措施,长期“系统性”欺骗白宫、司法部和国会。
虽然美国一些政客认为现阶段发布报告将给美国政府惹麻烦,建议国会延缓公布虐囚报告以避免曝光更多中情局对恐怖嫌疑人施加酷刑的细节,但白宫对公布报告持赞成态度。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报告公布后发表书面声明称,中情局使用所谓“强化审讯技术”对待囚犯的行径“令人不安”。
奥巴马表示,这样严酷的审讯手段严重损害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声誉,也不利于美国在寻求公共利益方面的合作。
对于外界的指责,中情局局长布伦南承认在获取情报的工作中存在失误。但他否认中情局在审讯恐怖组织嫌疑人一事上欺骗白宫、司法部和国会。
鉴于报告可能对美国在全球各地的设施造成安全威胁,白宫方面表示,美国政府过去几个月已经采取措施,应对中情局虐囚报告可能引发的安全威胁,并确保各处设施采取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白宫发言人欧内斯特8日说,白宫支持公布这一报告,虐囚之类的事件“不应再次发生”。同时,美国国防部已于上周授权世界各地指挥官采取适当举措,加强安全和军队保护。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基地”组织袭击后,时任总统乔治·W·布什发动“反恐战争”。为获取情报,中情局对被抓获的恐怖和极端组织嫌疑人施加酷刑,包括禁止睡觉、囚禁在狭小空间和人身羞辱等。最臭名昭著的是“水刑”,用布蒙住受刑人的脸并反复浇水,令其难以呼吸,感觉即将窒息而死。
(2014-12-10 07:09:35)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