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15日报道 日媒称,针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2月13日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称南京大屠杀导致“30万同胞惨遭杀戮”一事,日本政府当月向中方提出交涉,表示这一人数“不妥当”。多名日本政府消息人士透露了该消息。
据日本共同社1月14日报道,日本政府12月通过外交渠道表示:“这不符合日本的见解。具体的受害者人数难以认定。”日本政府消息人士解释称,这一交涉“可以被理解为日方实际上对中国提出的抗议。”
报道说,但是,日方并不想因习近平的上述发言与中国针锋相对。外务省相关人士指出:“有必要坚持立场,但反驳过度容易给欧美社会也带来‘不反省历史’的印象”。
【延伸阅读】幸存者忆南京大屠杀:日军用中国人尸体堆成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
原标题:我市一民间组织7年走访慰问90多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他们是活着的历史见证人,都承受过太多的苦难。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南京80后姑娘文心2008年发起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走访关爱活动,几年来,志愿者们陆续走访慰问了90多名大屠杀幸存者。他们来到这些幸存者家中,倾听老人心声,排遣老人寂寞,并在经济上给予了一些帮助。同时,他们也记录下老人的记忆,留住铁的证据。
80后南京姑娘发起关爱幸存者活动
今年29岁的文心在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文心是她的网名。2007年12月,当时文心是一家报社的记者,她参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开馆仪式的采访。因为这次活动,她认识了一些大屠杀幸存者,也了解到部分幸存者的晚年生活比较清苦和寂寞。
“我觉得这些老人都是历史的铁证,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文心说,随后,她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媒体的镁光灯熄灭后,让我们用爱来点燃他们的心灯”,希望更多的人来关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倡议帖发出去后,受到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不少网友自发报名要求参与走访慰问活动,并表示愿意捐助经济条件困难的幸存者。
2008年初,走访活动正式开始。一到周末,文心就奔波在寻访大屠杀幸存者的路上。紧接着,她在西祠上成立了“1213志愿者同盟”。去年,她到民政部门为这个组织注册,因为数字不能用在社会组织名字当中,所以注册的名字改成了“雨花一爱一生志愿者联合会”。
雪夜寻访幸存者,收获温暖和感动
走访大屠杀幸存者,并不是那么顺利,没有资料、没有电话、没有家庭地址。“我就到社区去问,向老人们打听,后来走访了几个幸存者,就请他们再介绍其他的幸存者给我认识。”文心说,起初,有少数幸存者的家属不理解,因为我们不代表政府,仅仅是民间行为,他们甚至怀疑我们有其他目的,但接触之后,发现是真心来关爱老人,最终接受了。
2008年一个冬日的晚上,下着大雪,文心下班后,带着网友捐赠的爱心款,前往金陵新村小区陈素贞老人家。“陈奶奶的电话打不通,小区很大,我怎么都找不到陈奶奶家那栋楼。”文心说,当时又冷又饿,一个人站在寒风里,她无助地哭了。但后来还是擦干眼泪,继续找,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摸到老太太的家门。老人家之前知道文心要来,等得很着急,她拉着文心的手说:“姑娘,对不起,雪太大我不敢出门,要不就去接你了。”老人的善良和真诚让文心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股暖意。
文心说,除了上门看望、陪他们聊天,志愿者们还会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比如看南京城、重阳节登高、体检等。
听幸存者回忆过往,失声痛哭
文心有非常好的文字功底。每一次走访,她都详细地记录下老人的故事。
受伤者撕裂的创口早该愈合,但回忆的痛楚仍碎裂人心。张秀红是文心走访的第十三个幸存者。老人含泪对文心说:“我恨死日本人了,他们太坏了!”老人告诉文心,汉中门桥被炸毁,日军用中国人的尸体堆积成桥;日本人在草堆里发现躲藏的中国人,就用刺刀逼其出来,等人要出来,又点火烧草堆,逼人滚进火海,活活烧死;日本人强奸她时,她才12岁……听到这些,文心捂住脸,失声痛哭。
2009年1月,文心走访了大屠杀幸存者、94岁的吴秀兰。吴秀兰的两个女儿都在1937年的中秋节那天被日军的炸弹炸死。吴秀兰的小女儿周美华告诉文心,老人一看到电视里有战争镜头,就会拿起枕头捂在头上,还一定要女儿也捂上。走访时,吴秀兰已分不清什么是记忆什么是现实,她看到家里的小玩偶熊,就以为是自己死去的八岁女儿,她把小熊紧紧抱在怀里,把自己的衣服脱了包在小熊身上,一边包一边拍着它“桂云,别怕,别怕……”听老人的家人回忆这段往事,文心忍不住又落泪了。
一位位幸存者相继离世,时间真的不多了
这个月初,文心和志愿者王宁等人,带着网友们的捐款,再次探望大屠杀幸存者陈素贞。
让文心悲痛的是,一年没见,陈奶奶已不认识她了。“她两颊凹陷,面色憔悴。”文心说,才一年的时间,老人的身体变得如此糟糕,让她觉得无比苍凉与无奈。
志愿者们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幸存者还没来得及走访,就已去世了;有的再次回访时,也已不在了。
“喂,您好,请问蔡秀芳奶奶在家吗?” “你找她干什么?”“蔡奶奶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我是志愿者,很多网友托我来看望一下老人。”“谢谢你们,可她已经去世了……”
他们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正一个个离去。每念及此,文心恨不能有三头六臂,多看望帮助这些老人。
“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给老人送去更多的温暖,也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关爱幸存者的行列中来。”文心说,“对我们来说,时间真的不多了!”
(2015-01-10 09:06:16)
【延伸阅读】习总书记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说了些什么
“提问最多、最专业的观众”——习总书记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说了些什么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月13日上午,习近平、张德江等亲切会见参加仪式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遇难同胞遗属代表。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信公众号消息,13日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后,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据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原定45分钟的参观行程,延长到了72分钟,总书记先后提出68个问题。
总书记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当时说了些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全程陪同总书记参观并讲解的朱成山。“总书记是我接待过提问最多、最专业的‘观众’。”朱成山由衷感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展示新添的文物史料。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总书记与20位幸存者和遗属代表一一握手
13日上午,朱成山是在纪念馆3号门迎接总书记到来的现场人员之一。在江苏省领导介绍了朱成山的身份后,总书记主动伸出手与他握手。
公祭仪式活动结束后,总书记步入纪念馆参观。
“听说你当了20多年的馆长了。”习近平对朱成山说。
“总书记竟然知道我当了多少年馆长。”朱成山说,总书记对纪念馆很是关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1点35分,参观结束后,总书记步入后厅,接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遗属代表。考虑到时间紧张,原本工作人员只安排了幸存者夏淑琴和老兵代表李高山与总书记交流,但总书记与20位幸存者和遗属代表一一握手,逐一交谈,询问他们年龄多大了,当年家属和个人是如何受难的。他对大家说:“现在南京大屠杀受难者、亲历者,还在的就100多人了,你们当年见证了这段重要的历史,这样一段苦难的历史不能忘记啊。”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月13日上午,习近平、张德江等亲切会见参加仪式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遇难同胞遗属代表。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会见结束前,总书记反复叮嘱老人们要保重身体,希望他们用亲身经历教育后代,强调只有不忘苦难的历史,才能珍视和平、捍卫和平。
85岁的幸存者夏淑琴当天同总书记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随后又与总书记会面。夏淑琴说:“总书记询问我当年多大年纪,听我讲述受难历史,还非常关心地问了我与日本右翼打官司的情况。”
13岁的阮泽宇当天也与总书记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他略带腼腆地说:“‘习大大’对我说‘你好’,我当时就愣了,好激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原定45分钟延长至72分钟、68次提问
朱成山介绍,公祭仪式后,参观和会见活动原计划安排45分钟,但由于总书记对这段历史和幸存者特别关心,不断提问,时间延长至72分钟。
“我仔细回忆,总书记一共问了我68个问题。”朱成山说,当了22年馆长,给无数国内外政要、专家学者讲解,但习总书记是提问最多、最专业的,显然,总书记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是有长期积累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内
朱成山回忆,总书记参观过程中不时驻足,每次都有提问。其中停留时间最长、听取讲解最多、提问最细的集中于“遇难者名单墙”“遗骨坑”“零散屠杀展板”和“日本老兵展板”,时间都在3分钟以上。
“这里有多少(名单)?”“能不能再多收集了?”“当时那些军队的建制有记录吧?”“这些人是军人还是百姓?”……在遇难者名单墙前,总书记提出一连串问题,并提及以色列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研究。
他指着“杀人比赛”展板前展示柜中的一把军刀问:“这是他们用的刀吧?”他又指着“杀人比赛”中的日军刽子手问:“他们被处决了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在南京大屠杀主战犯谷寿夫被判处死刑的展板前,朱成山向总书记介绍说,谷寿夫临刑前两腿发软。总书记说:“这个家伙也有怕的时候啊!”在看到“百人斩”两名战犯被执行死刑的照片,总书记说:“好,害怕了吧!”
对于国际人士救助南京难民的情况,总书记十分关心。他特地问到了国际安全区内拉贝、魏特琳等人和后代的情况。
最让朱成山惊讶的是,总书记不仅知道松井石根,还知道武藤章、柳川平助等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指挥官的情况。“很多专业人士对此都不见得了解。”朱成山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月13日上午,习近平、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代表走进纪念馆展厅,参观《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重托与责任
在会见了幸存者和遗属代表后,总书记对朱成山说,你现在是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权威专家了。以后你准备怎么去做?是不是还有一些课题要再发掘?
朱成山回答:“过去从宏观层面去发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现在我增加了从微观层面的研究,包括家族史和个人的受害史,因为国与家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国家的强大,老百姓的生命就没有保证。”
听到这里,总书记说:“这个很好!”
朱成山回忆说,临别前,总书记叮嘱大家:这次举办了国家公祭仪式,以后每年都要举行。这个馆建到现在这样,做了很多努力,硬件、软件还可以,但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书记的提问,对纪念馆的关心,对国家公祭的关心,对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的关注……对我个人而言,是重托也是责任。”朱成山说,我一定按照总书记的嘱咐,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传承下去。(新华社记者|霍小光、蔡玉高、蒋芳)
(2014-12-16 14:35:17)
【延伸阅读】日本新华侨报:日媒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安静异常
视频:首个国家公祭日 南京城集体哀悼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15日电 今年12月13日是中国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举行了国家公祭仪式。日本新华侨报日前刊文称,让人吃惊的是,作为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前一天,日本媒体静得出奇。
文章摘编如下:
12月12日记者翻遍了当天日本六大主流报纸,关于南京大屠杀和中国国家公祭日,无只字片语。即使在包罗万象的日本互联网上,也只有引自中国媒体的报道,基本看不到本土媒体的评论。
从以往经验来看,日本媒体在如此重大的时刻、如此重大的事件上没有“蜂拥而上”,实属罕见。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位政治学者分析称,12月13日不仅是中国新设的国家公祭日,也是77年前日军开始进行“南京大虐杀”的日子。
日本左翼媒体对这一事件掌握的资料不多,右翼媒体又故意抹杀,因此就出现了日本媒体对“南京大虐杀”纪念日、中国国家公祭日冷淡处置的奇怪现象。
不久前,《朝日新闻》宣布撤回有关日本强征慰安妇的一系列报道,前社长木村伊量为此于11月14日黯然辞职。12月5日,《朝日新闻》社新任社长渡边雅隆召开上任记者会,公开就强征慰安妇等报道表示道歉。
11月底,就连一向偏右的《读卖新闻》也遭到右翼强烈指责。该报就旗下英文报纸在“慰安妇”问题上“用词不当”致歉,声称以往英文报道中使用的“性奴隶”、“强征”等字眼均基于外媒报道,与《读卖新闻》观点不同,就此澄清。
《产经新闻》12月12日以“众院选举与历史认识”为题发表社论宣称,对于美国等国媒体批判日本历史认识的报道,根本不应该听之任之,要坚决反击。正是“河野谈话”阻碍了日本的近邻外交,安倍首相应该趁着二战结束70周年之际修正这一谈话。
与近邻诸国构筑友好关系没有错,但扭曲事实去迎合对方,根本建立不了长期的友好信赖关系。安倍首相应该在历史问题上有明确立场,而不应该将其作为一张外交牌。(蒋丰)
(2014-12-15 11:48:03)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