閸掑棔闊╅崚鏉夸簳閸楋拷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 将发行300万份

2015年01月13日 20:37  参考消息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参考消息网1也13日报道 外媒称,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沙尔利周刊》1月13日将发行的新一期杂志封面上,先知穆罕默德举着一块“我是沙尔利”的牌子,漫画的上方写着“全部的宽恕”。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月13日报道,1月7日,2名伊斯兰武装分子冲进《沙尔利周刊》在巴黎的办公室,打死包括编辑记者和警察在内的12人。

  在持续3天的恐怖攻击事件中,伊斯兰极端分子在包括一个犹太超市在内的巴黎的3处地方共打死17人。

  在遭受恐怖攻击后,当局部署了约1万名军人,加强全国各地的安保工作。

  上星期天,包括40多位外国领导人在内的一百多万人在巴黎集会游行,支持《沙尔利周刊》,捍卫法国的言论及表达自由。

  法国媒体在《沙尔利周刊》出版的前一天,公布了该杂志最新一期的漫画封面。

  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国《华盛顿邮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意大利《晚邮报》和英国《卫报》在内的许多媒体,都刊登了《沙尔利周刊》的这幅漫画封面。

  在1月7日伊斯兰极端分子对《沙尔利周刊》的恐怖攻击之后,法文的“我是沙尔利”的口号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广泛使用,成为支持《沙尔利周刊》的标志。

  1月13日发行的《沙尔利周刊》将多达300万份,通常该杂志的发行量为6万。

  《沙尔利周刊》的律师马尔卡在接受法国信息电台的采访时表示,该杂志的员工和出版原则都不会因为暴力的威胁而妥协。

  在1月7日的攻击中,《沙尔利周刊》的主编和4名漫画家遇害。

  《沙尔利周刊》遭攻击后,原来的办公室已经不能使用,所以幸存的员工们现在都在法国《解放报》的办公室继续工作。

  

  【延伸阅读】美媒:《沙尔利周刊》继承法国反教权传统

  参考消息网1月12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9日发表题为《<沙尔利周刊>继承了法国嘲讽宗教的传统》的文章,作者是美国巴纳德学院法语教授卡罗琳·韦伯。文章内容如下:

  《沙尔利周刊》继承了法国一种悠久的思想传统——激进的反教权主义。

  在《沙尔利周刊》(杂志社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出现之前,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反教权思想家抨击的是几百年来作为法国国教的天主教。但这些思想家抨击更多的是在他们看来往往与“真正的信仰”相伴的狂热、无知和迫害,而不是宗教教义的具体内容。天主教教义的反对者以漫画、嘲讽和幽默的渎神言论进行抨击,这也确定了日后《沙尔利周刊》与伊斯兰“圣战者”斗争的基调。

  法国的反教权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天主教早期喧闹的活动(例如,暂时摆脱基督教道德束缚的狂欢节),还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塑造的令人反感且愚蠢的神父形象。

  反教权主义在启蒙运动时期达到顶峰。哲学家以严密的逻辑和犀利的幽默为武器,尽情嘲讽在他们看来自相矛盾且荒谬的宗教教义。伏尔泰尤其精通此道。

  在伏尔泰颇具讽刺意味的著作《哲学辞典》(1764年)中,他想像出一名哲学家与一名宗教狂热者的神学辩论。当哲学家援引宗教权威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宗教狂热者说:“现在,他们和上帝都不能阻止我们将你活活烧死;这是对那些与我们观点不同的哲学家的惩罚。”伏尔泰自己躲过了火刑,但天主教会却宣布这部《哲学辞典》和伏尔泰的其他著作应被付之一炬。

  萨德侯爵更是将“启蒙时期”的反教权主义推向极致。他在小说中将修道院描绘成疯狂奸情的温床。在小说《闺房哲学》(1793年)中,他将圣母斥为“无耻下流的荡妇”,将耶稣说成“恶棍”、“卑鄙小人”和“暴君”。这些言论自然让他惹祸上身。至今,他仍是法国唯一在相继的四个政权中都服过刑的作家。

  一战后,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复兴了萨德的遗产,并将萨德作为先锋反叛的英雄。他们从萨德那里获得对抗统治阶层道德“毒药”的解药。他们认为,统治阶级的道德以上帝和国家的名义,让数百名年轻人去战场送死。

  作为这种传统的继承者,《沙尔利周刊》的矛头虽然主要指向伊斯兰激进分子,但却同样没有放过天主教。在巴黎大主教凡托表示反对同性婚姻之后,《沙尔利周刊》有一期的封面漫画将圣父、圣子、圣灵置于下流的三角关系中,标题为《凡托大主教有三个爸爸》。但正如《沙尔利周刊》主编斯特凡纳·沙博尼耶(为读者熟悉的笔名是“沙尔布”)在2012年所指出的,该杂志关于天主教的讽刺漫画从未像关于穆斯林的讽刺漫画那样引发暴力后果。

  这一点非常关键。现代天主教对《沙尔利周刊》招牌式的嘲讽无动于衷本身就是法国反教权主义文化的副产品。在被嘲讽500多年后,天主教最终“被庸俗化”(即失去了作为禁忌话题的地位)。“被庸俗化”(banalized)是沙尔布在2012年创造的新词。他说:“我们必须坚持到底,直到伊斯兰教像天主教一样被庸俗化。”沙尔布也是周三血案的遇害者之一。

  (2015-01-12 14:31:54)

  

  【延伸阅读】境外媒体:为何美国没有讽刺漫画《沙尔利周刊》

  参考消息网1月12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 像《沙尔利周刊》那种风格的挑衅性讽刺漫画在美国媒体上基本看不到。它们批评这种漫画是“粗俗的”。在美国报社,最尖刻的几位漫画家都退休了,或是悄然隐退。

  美国主流媒体禁忌多

  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1月10日文章,《纽约时报》在工作日里会销售64万份,周日则是12.5万份。《沙尔利周刊》的发行量在3万份左右。《纽约时报》记者的一篇报道在8日将《沙尔利周刊》致力于伤害一切穆斯林觉得神圣的东西称作是“肆无忌惮、粗俗和部分出于商业动机的”。

  被杀害的主编斯特凡纳·沙博尼耶可以很容易地解释他的经营模式。在“媒体危机”中,他们既不想争取富人赞助者,也不想拉拢广告客户。为了“绝对的独立”,报纸必须通过发行赚钱。《沙尔利周刊》通过极端的宗教批评服务特定消费者的需求。

  在编辑部被血洗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被杀害的同事的经营政策过于冒险,这太草率了。它对倡导自由的媒体在巴黎伊斯兰恐怖主义烽火后所处的尴尬境地来说很有典型性:它们必须向公众解释,与讽刺好战的《沙尔利周刊》相比,它们自己有什么。在美国,人们找不到《沙尔利周刊》的对应物。

  文章说,美国的主编们在谈到新闻自由时从来不会放过自夸的机会。《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在越南战争期间公开五角大楼的秘密文件被视为不会凋零的光荣一页。但是现在在漫画家、编辑、校对员和两名警官为了新闻自由而献身之后,这些世界性报纸的制作者却给人这种印象:这一媒体事件令他们感到尴尬。

  不管政治爆炸性如何,在像《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纸上刊登此类漫画无疑是违反公司规矩的。英语语言中最常使用的四字单词之一不会出现在《纽约时报》上。关于性和排泄物范畴的禁忌不久前在围绕《采访》一片的外交危机期间产生了奇特的后果,报纸致力于一部电影的解禁,但报纸的影评人在重要问题上只能用阿姨式的婉转表达来描述电影的情节。

  《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马蒂·巴龙解释说,决定不刊登批评伊斯兰教的漫画是因为他的报纸“不刊登任何挑逗性、有意识或者不必要地伤害宗教群体的内容”的“实践”。在同样精神下,《纽约时报》透露说,如果存在“伤害宗教敏感”的意图,“通常”毫无可能刊登。《沙尔利周刊》风格的讽刺漫画在《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原则上是没有位置的。

  讽刺漫画曾经也风行

  这篇名为《美国没有此类讽刺漫画位置》的文章称,以前美国有像《沙尔利周刊》这样的杂志。20世纪60年代早期是自由讽刺漫画的全盛时期,它在与教会伦理和资产阶级双重道德的斗争中培养了肆无忌惮的特性。

  《现实主义者》杂志的员工、单人滑稽剧演员伦尼·布鲁斯1964年在纽约的一场淫秽言语诉讼中被判刑。2003年共和党州长乔治·帕塔基在他死后为其赦免。布鲁斯作为口无遮拦的英雄留在民族记忆中,但是他关于埃莉诺·罗斯福和杰奎琳·肯尼迪性别特征的独角戏被划归对性解放的贡献,而不是政治行为。

  政治哲学教授贾森·斯坦利在《纽约时报》上批评说,《沙尔利周刊》以同样的方式攻击教皇和先知穆罕默德。一个是针对多数法国人信奉的宗教,另一个则是针对受压迫的少数。一个训练有素的自由民主权力机制的专家忽视了《沙尔利周刊》政治立场的背景,这很奇怪。天主教虽然是多数人信奉的宗教,但同时也是被废黜的国家宗教,是革命的历史敌人。在激进地致力于让政权回归世俗主义的情况下,《沙尔利周刊》的员工们是在为国家事业奋斗,对教会反革命的恐惧决定了他们对伊斯兰教的看法。

  文章说,美国有反天主教主义,但是没有反教会主义,因为美国革命不是针对国教的。

  在美国媒体倔强地声明力挺无限言论自由的背后可以感觉到一种良心谴责的情绪。这些权威机构在9·11之后的十年里一再顺从政府的要求,压制关于刑讯的报道,回头看来,这对责任人来说是灾难性的。没人指望《纽约时报》会给《沙尔利周刊》的某位幸存者一个专栏位置。但是它就不能暂停它维多利亚时代的语言规则来记录一下巴黎发生的事么?

  新生代漫画家太“驯良”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10日发表题为《时事漫画家:令人头疼的新闻界的狂人们》(作者 汤姆·普雷特)的文章,文章内容如下:

  我曾经担任纽约和洛杉矶多家报社的意见版编辑,这份工作最困难的是如何监督那些创意横溢的艺术家——这些人是鬼才,懂得如何以尖刻的方式表达意见;你内心深处知道这些意见是对的,但写作人总是难以用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

  是的,我所说的是报章杂志的社评漫画家——这些人是新闻界真正的“狂人”。

  他们挖苦得最尽情的时候,也就是他们最刻薄的时候,这时他们从来不会笔下留情。他们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笔下的作品也没有半点委婉之意。他们懂得如何刺伤他人,而且大部分人都乐此不疲——至少和我共事过的优秀漫画家是这样的。

  当然,不是人人对全球议题的看法都和他们一样。常有读者被报章的社评漫画触怒,怒气冲冲地打电话到报社投诉。来电的人包括市长、州长、大学校长、宗教领袖——有时投诉电话没完没了。

  我也收到过不少又怒又愁的上司打来的电话,尤其在报社。美国出版商总想取悦所有读者。但在社评漫画家心目中,他们的工作并非是要讨人高兴,也不是为了促销报纸,而是寻求真相。他们认为,如果人人看了漫画都高兴,那么肯定有什么地方做错了。

  和我共事过的几位著名漫画家都曾获得普利策奖和其他知名大奖。但近年来,至少在美国报社,最尖刻的几位漫画家都退休了,或是悄然隐退。

  至少在我看来,新一代漫画家较驯良,甚至太有礼貌,令人担忧——他们更像是彬彬有礼的插画家,而非家庭晚宴上喧哗但惊世骇俗的醉鬼。漫画家的热情似乎已不复见。

  但在巴黎则不然:驯良绝不能用以形容《沙尔利周刊》那些尖酸刻薄的漫画家。该周报的漫画并没有反伊斯兰教,他们的嘲讽对象是一切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

  (2015-01-12 10:37:34)

  

  【延伸阅读】一周看天下:为《沙尔利周刊》哀悼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哀悼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月8日,在法国巴黎,一名抗议者举起一支笔参加游行活动,哀悼恐怖袭击事件遇难者。 1月7日,武装分子袭击了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沙尔利周刊》位于巴黎的总部,造成12人死亡,11人受伤。 新华社/路透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瑜伽

  1月6日,在印度西部城市艾哈迈达巴德,学生们参加瑜伽课程。新华社/路透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坍塌

  1月4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些志愿者在塌楼事故现场参与救援。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栋住宅楼4日晚坍塌,造成两人身亡,多人被埋。新华社/法新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严寒

  1月7日,在美国芝加哥,一名男子走过冰雪覆盖的湖畔。当天,极寒天气袭击芝加哥,芝加哥气温跌至零下20摄氏度。 新华社发(沈霆摄)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看弥撒

  1月7日,一名巴勒斯坦男孩在加沙城的圣波尔菲里奥教堂内观看参加圣诞弥撒的人群。 新华社/美联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打折

  1月7日,在法国巴黎,一名工作人员清洁打折广告牌。当日,从1月7日至2月17日的法国冬季打折季正式展开。本届打折季比往年延长一周,为期42天。 新华社记者陈晓伟摄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盘点

  1月5日,在英国伦敦动物园,工作人员清点园内的菲律宾鳄鱼。当日,英国伦敦动物园对园内的750余种动物进行盘点,详细记录这些动物的数据。 新华社记者韩岩摄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亮相

  1月7日,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和查伦王妃一人怀抱一位宝贝亮相王宫阳台。摩纳哥王室出生4周的龙凤胎——王子雅克和公主加布丽埃拉于当地时间7日在父母的怀抱中首次公开亮相,接受了王室成员和国民的诚挚祝福。新华社/路透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黑白

  1月7日,在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两名哥萨克人身穿传统服饰在喀山教堂附近巡视。 俄罗斯东正教徒按照俄历于1月7日庆祝圣诞节。新华社/路透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进攻

  这张1月9日拍摄的视频截图显示,法国警方在巴黎东郊人质劫持案现场准备向劫持者发起进攻。法国巴黎东部万塞讷门附近一家犹太食品杂货店9日发生人质劫持事件,当天警方人员采取行动,成功击毙劫匪。据法国媒体报道,这起事件共造成包括劫匪在内的5人死亡,另有7人受伤。新华社/法新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剪影

  这是1月8日在印度新德里拍摄的参加国庆阅兵彩排的士兵的剪影。印度将于1月26日举行国庆阅兵。 新华社/路透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冰“花”

  这是1月8日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瑟夫赛德拍摄的草地浇水后结出冰晶。 新华社/美联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大侠

  1月6日,在美国拉斯韦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一名男子测试三星公司发布的新款虚拟现实头戴眼罩。 新华社/美联

  (2015-01-11 14:54:00)

  

  【延伸阅读】 法国警方击毙《沙尔利周刊》袭击案两名嫌疑人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月9日,在法国塞纳-马恩省达马尔坦昂戈埃勒市,警察在围捕《沙尔利周刊》杂志社袭击案两名嫌犯的行动中警戒现场。

  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宪兵特种部队当地时间9日傍晚在塞纳-马恩省达马尔坦昂戈埃勒市击毙在逃的《沙尔利周刊》杂志社袭击案两名嫌犯,并成功解救他们当天上午绑架的一名人质。武装分子7日袭击了《沙尔利周刊》杂志社巴黎总部,造成12人死亡、11人受伤。 新华社记者陈晓伟摄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月9日,在法国塞纳-马恩省达马尔坦昂戈埃勒市,一名警察在围捕《沙尔利周刊》杂志社袭击案两名嫌犯的行动中对目标进行监视。 新华社记者陈晓伟摄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月9日,在法国塞纳-马恩省达马尔坦昂戈埃勒市,警察带着警犬检查过往车辆。 新华社记者陈晓伟摄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月9日,法国宪兵特种部队在法国塞纳-马恩省达马尔坦昂戈埃勒市对《沙尔利周刊》杂志社袭击案两名嫌犯发动进攻。新华社/法新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月9日,在法国塞纳-马恩省达马尔坦昂戈埃勒市,直升机参与对《沙尔利周刊》杂志社袭击案两名嫌犯发动的进攻。新华社/美联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月9日,在法国塞纳-马恩省达马尔坦昂戈埃勒市,警察在围捕《沙尔利周刊》杂志社袭击案两名嫌犯的行动中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查。新华社记者陈晓伟摄

  法媒公布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将发行300万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月9日,在法国塞纳-马恩省达马尔坦昂戈埃勒市,警察在围捕《沙尔利周刊》杂志社袭击案两名嫌犯的行动中对部分路段实行交通管制。新华社记者陈晓伟摄

  (2015-01-10 07:37:27)

  

  【延伸阅读】外媒:《沙尔利周刊》获巴黎荣誉市民荣衔

  参考消息网1月9日报道 外媒称,巴黎市长9日赋予《沙尔利周刊》荣誉市民荣衔。这是巴黎首次赋予组织荣誉市民的荣衔。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9日报道,巴黎市政府网站宣布,市长阿娜·伊达尔戈在巴黎议会议员的建议下,将荣誉市民的荣衔颁给《沙尔利周刊》。市政府表示,被枪手射杀的《沙尔利周刊》记者与编辑,呼吁大家捍卫民主,对抗野蛮暴力行为。

  报道称,仪式在9日上午9时在巴黎进行。

  这是巴黎首次赋予组织荣誉市民的荣衔。巴黎最近一次是在2013年3月,将这荣衔颁给南非国父曼德拉。

  (2015-01-09 17:08:10)

(新浪军事)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濞嗐垼绻嬮崣鎴c€冪拠鍕啈

閸欐垵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 新闻沪黄浦区官员踩踏事发当晚在外滩吃大餐
  • 体育哈登30分火箭4连胜 加内特魔兽干架
  • 娱乐谢霆锋撞衫王菲 京片子上身重现天后神髓
  • 财经地方纠结债务上报:报低难操作报高怕问责
  • 科技高通案或引连锁反应:欧美开始调查
  • 博客现场专家评审:《我是歌手》节目真相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学校孝敬节800学生集体跪拜父母(图)
  • 育儿保安性侵孩3年 家长不可缺位性教育!
  • 马鼎盛:解放军赴俄演习未算高速 虚拟兵力达数万
  • 看了中俄军演:日本终于明白中国为何现在不能惹
  • 辽宁舰战力远超日本航母 中国神秘武器吓退美航母
  • 威猛:解放军海空一体突破日本岛链震撼日本列岛
  • 德国人到俄中边境被震撼 中国退出联合国海洋公约
  • 俄超级美女来中国被震撼 中国突然大量抛售日国债
  • 迫于中国强大压力:印尼秘密抓捕反华排华军官
  • 最新太行发动机震动世界 中国突然公开11万吨航母
  • 俄罗斯惊呼:中国军队重大计划完成后能称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