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生日,但朝鲜国内没有大规模的庆祝活动。韩国媒体则借此渲染“朝鲜威胁”,韩《中央日报》声称“金正恩制订了7日攻占韩国计划”。但是且慢……真动手的怎么是韩国!8日当天,韩军在东部和西部海域同时举行大规模海上实弹演练,并强调“韩美军演将继续进行”。这黑色幽默,真如泡菜般酸爽。看来2015年的半岛,注定会继续热闹下去。】
对于新闻人来讲,朝韩议题是个非常痛苦的范畴。一方面这个议题有悠长的历史,明确的主线,丰富的素材,急剧的变化,使相关话题成了一片国际新闻的“蓝海”,戏剧性的计划外因素,比较近的心理和地理距离,则能吸引观众的注意。但同时来自于各方的限制,政治的敏感,信息的缺乏,高层斡旋互动时的严格保密,也让这片蓝海不太好行船。
最近一段时间的新闻再次证明了这种情况。朝鲜政府和韩国政府高层互动夹着军事对峙,隔空喊话配合对海炮击,金正恩几番消失几番现身,年底最后几天还因为一部不入流的恶搞电影大动肝火。2014年一年,朝韩的戏码跟过去六十多年差别不大,一直有动作,从来未出格。
这种默契是东亚战后秩序的一部分。朝韩目前都不希望局势滑向失控,但又不能够不做努力。平衡怎么把握,绝对是个高难度课题。
从新闻角度来讲,刚刚开始的2015年,朝鲜半岛三千里江山这个舞台上,有可能“有料”的几个方面如下:
韩朝高层会谈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
2014年韩国朝鲜曾在仁川亚运会期间有过几天的短暂蜜月期,双方的会谈进展顺利,并且都对高层会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好景不长,朝鲜代表团前脚离开仁川,两国海军后脚交火,将友好关系推得倒退了几年。到了年底,韩国几次以统一部,统一准备委员会的名义向朝鲜发出会谈提议,无奈这类机构在朝鲜看来是“傀儡政权吸收统一妄想”的执行机关,提议自然难有下文。
高层会议其实有过不错的先例,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曾经以破冰姿态出访平壤,签订了《615共同宣言》;继任者卢武铉与夫人步行跨过“三八线”,再创阳光政策的新历史,这是当时备受韩国国民称道的佳绩。但无奈接任的李明博、朴槿惠都属于保守党(大国家党,后受朴槿惠改组为新世界党),在对朝政策上,难免受到政治传统的掣肘。尤其朴槿惠虽然有推进统一的雄心,也有力排众议的魄力,但在南北议题上还是不得不考虑国内的反应。还有意外因素捣乱(朝鲜卫星发射,韩国世越号事故等等),以至于就任两年多,在统一问题上进展不大。
高层会议虽然是朴槿惠总统力主的课题,但受制于体制,不可能绕过统一部,通过统一部,就会受到“吸收统一”的指责。如果在第三地(比如北京)召开,则不可能不回到六方会谈的框架内,又会回到之前的死结(抛开美日俄搞三方会谈目前无法实现)。朴总统五年任期过半(韩国为单任制,总统不得连任),推进和平议题的前景让人着急。
背后涉及的政治博弈太过艰深,敝人不敢胡说,从记者的角度来看,虽然当年有韩国媒体指责金大中是用经济援助换到了金正日的会谈机会,有滥用公帑之嫌,但侧面证明援助确实是最快的敲开朝鲜大门的办法。毕竟韩国有再多的想法,如果得不到朝鲜的回应,都只是“看上去很美”。推进和平进程,恐怕还是要从实惠与认同感两个点切入。除了切实的粮食,能源,技术(韩国已经在2014年12月31号批出了一笔62万美元的技术援助资金),如果金正恩真的接受邀请,亲自或者派高级代表参加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暨强调和维护二战战后秩序),那么韩朝也完全可以共同纪念半岛光复70周年(朝韩都以8月15日为光复日)。届时民族的历史和未来这一强韧的纽带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和事佬也就不用做得这么辛苦。
韩美日情报共享后对朝行动
当然,韩国手里不会只有胡萝卜没有大棒。韩美日军事情报共享在之前曾经受到严厉批评而被迫搁浅,这次降低了共享级别,不顾在野党批评,以国防机关间协议(arrangement)而非协定(agreement)的形式绕开国会迅速落实,韩国的不安全感可见一斑。
虽然韩日间的情报只能通过美国间接共享,且美日,美韩间分别签署有更为严格的《军事情报保护协定》,但这一直接明确针对朝鲜导弹,核武器的行为,肯定也是对朝鲜,乃至周边的一个表态,既弃核,或者承诺弃核是实质对话的先决条件。可以预见朝鲜一直要求的,“韩国政府需要制止民间的反朝传单发放”,韩国国内某些民间团体要求放宽对朝粮食援助的限制等等具体事项恐怕仍然会按照现有方针办理。朝鲜要求的“无预设条件的六方会谈”也很难实现。
单纯从军事对军事的角度出发,韩朝之间的对峙恐怕仍然将保持相当的强度。刚刚面世的《2014韩国国防白皮书》仍强调“北韩(韩国官方对朝鲜的称呼)政府和北韩军队是我们的敌人”这一表述。并作出了“(北韩)核武器小型化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准,具有通过发射长距离导弹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的能力。”的研判。“强化对北核威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的对应能力”也第一次以单独一章的形式出现在韩国的国防白皮书中。
从新闻的角度来讲,2015年恐怕仍然会有边境冲突,海上对射,反朝传单气球被机枪击落等事件。不可预知的就是这些小规模的常规对峙中,会不会出现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意外因素。
“金正恩纪元”首秀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2013年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非常认真地明确了“强化核遏制力和报复打击能力”的方针,明文签发了“41核保有法令”。这一导火索点燃了周边国家的连锁反应。虽然朝鲜拥核名义上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同时有乌克兰利比亚等弃核国家惨痛的前车之鉴。但贴近邻国边境的地下核试验,指向明确的长程投送武器试射无疑是目前的“红线”。严格从技术角度划分,东北亚才是二战之后几乎一天都没有和平过的地区。
而且这些大动作都是在金正日逝世不满三年的时间内完成的。按道理朝鲜有守孝一说,真正遵循25个月还是三年守孝期各个地区风俗不同。 金正日接班之后,在前三年内保持了低调,没有进行出访,没有接受新的头衔,没有进行大的内政动作。虽然由于时局的影响,金正恩接班比较仓促,这种低调更多地体现在外交方面,在朝鲜国内不得不进行了大范围的政治调整。但刚刚上任就有如此手笔,“金正恩时代”正式开启之后,不知道还会有什么动作(金正恩时代这一概念为纪念金正日逝世三周年追慕大会上,崔龙海发言中正式提出)。
无论是不是新闻,外界最关注的当然是朝鲜的核试验进程。对之前三次核试验做了准确观察预测的美国研究机构截止12月10日为止,仍未发现朝鲜之前使用过的核试验场有准备迹象,确定大家能够过一个相对安宁的元旦。但核问题一天不解决,这种安宁就一天都不可能踏实(第三次核试验是中国农历大年初三)。金正恩会不会继续大力推进核计划发展,会如何对外界的动作作出回应,没人知道。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家都没有底,韩美日自然不可能坐等答案,束手待毙,双方交替升级,对新闻有用,对局势无益。
(“No Sign of Preparations for an Impending Nuclear Test at North Korea’s Punggye-ri”U.S.-Korea Institute at the 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金正恩对媒体的态度
金正恩上台之后,对媒体的态度虽然算不上亲热,但起码是开放了不少。金正日在世70年,留在媒体上的只有一句话长度的影像。金正恩上台后年年亲自发表新年贺词,还在追悼大会、人民会议等不同场合做过演讲。对于外国媒体的限制程度也有轻微的放松(例如允许外国记者上网,发稿时的监督略微减轻)。而且对于外国媒体的报道相当在意(金正恩夫人李雪主的随身手包被外媒指是名牌之后没有再在镜头前使用过),正式主政之后会不会接受外国媒体的采访令人期待。当然,美国的电影恶搞了一把记者,不知道会不会给金正恩造成心理阴影。
虽然电影很不入流,笑料也都是美国式的老梗,但有一句话说得倒是不假,无论是哪个记者,如果能采访到金正恩,就能约访到世界上任何一个总统。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新闻人,相信都希望有能与这位颇具争议的年轻领袖面对面的机会。
不过更大的可能是,所有人都还是要和以前一样,透过朝鲜的官方媒体雾里看花。金正恩在2015年开头作出的新年贺词并没有太多的新意,语速比第一次公开亮相减慢一点,仪态也有改善。内容上表述方式略有软化,给朝韩关系改善开了小口子(“只要条件成熟,没有不举行高层会谈的理由”)的同时,强调了并进路线不会改变的方针(暨同时发展经济和核武器),这一自相矛盾的国策本身就让外界十分无奈。而且最近的几次公开报道中,包括金正日逝世三周年的大型集会上,都没有出现金正恩走路的正面镜头,可能金的身体状况,仍然没有恢复到最佳状态。
外界对于朝鲜的关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每年固定的节庆活动之外,韩方关于朝韩之间的突发事件的报道几乎是了解朝鲜内情的唯一窗口。中国媒体除了有传统和政策上的考虑之外,新闻工业本身高速转型,原来能勉强装装门面的一点儿可怜的信息量放在如今,很难作出有质量的产品。对于朝鲜的报道热情有所下降在所难免。如果在更多的事情上,朝鲜能够像2012年开放银河3号火箭发射场一样给外界开开口子,或许还能让外界透过硝烟,看到一些朝鲜的其他方面。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