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8日报道 台媒称,法国讽刺周刊《沙尔利周刊》7日遭到疑似伊斯兰枪手血洗,12人因此丧命之后,美国知名媒体多避免刊登具有争议的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漫画。
据台湾“中央社”1月7日综合外电报道,美国在线新闻《野兽日报》与Slate刊登相关漫画,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美联社等大型媒体并未刊登。部分媒体表示,编采守则规定,避免刊登会触怒宗教敏感的影像等素材。
《纽约时报》发言人洛迪斯透过电子邮件表示:“谨慎考虑之后,时报的编辑认为,透过描述这些漫画,足以让读者了解今天的事件。”
《费城询问报》总编辑马里茂告诉路透社:“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刊登这些漫画。”
路透社、Slate与野兽日报尚未发表看法。美联社发言人寇佛则告诉路透社,社里长年来的政策都是避免使用有挑衅意味的图片。
众所周知,《沙尔利周刊》挖苦政治与各类宗教领袖并多次刊登嘲讽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常常引发争议。
蒙面枪手闯入《沙尔利周刊》在巴黎的办公室时,画面拍摄到1名枪手在大楼外大喊:“我们杀了《沙尔利周刊》,我们为先知报仇了。”
《华尔街日报》报道这起枪案时,刊登取自《沙尔利周刊》的许多漫画,其中有些是对伊斯兰等大型宗教开玩笑,但都没有描绘到穆罕默德。
《华尔街日报》总编贝克透过电子邮件发布声明时表示:“我们的全球新闻人员致力报道与刊登新闻,以及解释其来龙去脉。今天发生了骇人的事件,但我们会继续这么做,日复一日地,为了新闻自由的核心价值奉献。”
【延伸阅读】《沙尔利周刊》枪击血案时间轴:惊心动魄6小时
参考消息网1月8日报道 法国巴黎《沙尔利周刊》1月7日浴血,枪手屠杀12人,震惊全球。以下为台湾“中央社”综合外电整理出的屠杀式攻击时间轴:
巴黎时间上午11时20分,两名从头到脚着黑色装束的男子钻出巴黎市区1辆黑色轿车,第3名男子则留在车上。下车的男子都持有AK突击步枪,其中一人还携有火箭筒。
11时25分,两名枪手在《沙尔利周刊》办公建筑外遇见刚从托儿所接到女儿后回办公室的周刊女漫画家雷伊,并胁迫她按下数字门控安全系统密码,进而闯进办公室。
11时35分,《沙尔利周刊》总编辑和记者正开会议,办公室在走廊另一头目击者说,她听见“巨大爆炸声”。
目击者也说,枪手先大喊杀害目标的名字,再枪杀他们,死者包含47岁的总编辑夏邦尼耶。
11时40分,周刊作家雷格奋力按下警铃并打了一通电话。他告诉友人:“报警,这是大屠杀、血洗。大家都死了。”然后电话就断线。
11时50分,警方骑自行车抵达现场,更多警力抵达现场后爆发驳火。枪手回到街头,看起来像刚抵达时一样冷静。躲在屋顶上的目击者说,枪手朝警车开了12枪以上。
枪手开车逃逸时,再度遭遇另一辆警车。枪手疯狂扫射警车,警车驾驶受伤,一路在街道上倒车,最后撞到路旁停放车辆。受伤驾驶蹒跚下车,令人心碎的影片显示,枪手下车朝这名警察开枪,警察倒地,放开武器,似乎是在请求枪手饶命。最终一名枪手靠近这名警察,朝他头部近距离开枪。
中午时分,警方加强法国媒体维安,包含《世界报》,法国恐怖攻击警报层级升高。枪手逃逸至距离斯大林格勒战役广场不远处,而后弃车,并劫车继续逃亡。
下午4时30分,反恐警力搜索攻击者位在巴黎市郊庞坦可能的藏身处,但没有逮捕任何人。
下午5时,数千民众于夜幕低垂时分在巴黎市中心悼念受害者。
(2015-01-08 12:54:33)
【延伸阅读】译名答疑:《沙尔利周刊》还是《查理周刊》?
参考消息网1月8日报道 1月7日,法国《沙尔利周刊》的巴黎办公室发生血腥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2人死亡,震惊全世界。
人们在关注这一新闻事件的同时,也会注意到:新华社和《参考消息》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将杂志名译为《沙尔利周刊》,而其他一些媒体则译为《查理周刊》。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遭到袭击的这家法国周刊社的法文名为Charlie Hebdo,是法国的一家讽刺漫画杂志。Charlie按照法文名字译音,应译为“沙尔利”,Hebdo在法文里是周刊的意思,因此,经新华社参考消息译名室审定,法国这家周刊准确的译法是:《沙尔利周刊》。至于其他一些媒体翻译成《查理周刊》,则是把法文的Charlie当成了英文的Charlie来译名。根据英文和法文不同的发音规则,英文里的Charlie译为“查理”,但法文里的Charlie按照读音就应译为“沙尔利”。因此,法国周刊Charlie Hebdo应译为《沙尔利周刊》而非《查理周刊》。
新华社参考消息译名室是上世纪5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成立的全国唯一的官方新闻译名审定机构。(新华社参考消息译名室李学军)
(2015-01-08 11:31:00)
【延伸阅读】好莱坞名流声援沙尔利周刊 对恐怖遭遇感同身受
参考信息网1月8日报道 外媒称,法国《沙尔利周刊》发生枪案,美国好莱坞一些人把攻击事件连结上近期因恶搞北韩而引发言论自由争议的喜剧片《刺杀金正恩》,1月7日发布声明声援沙尔利周刊。
据台湾“中央社”1月7日援引外电报道,名流在网络上表示愤忾与支持,美国电影协会更将这起发生在巴黎的12死血案与好莱坞索尼影业《刺杀金正恩》(The Interview)最近遭侵骇与威胁直接联想在一起。
美国电影协会主席托德在声明中说:“我们对沙尔利周刊今天发生的恐怖攻击感到震惊与难过。”
“我们业界亲身经历卑劣的(摧毁)言论自由企图,我们对受害者、他们的家人以及法国人表示支持。”
美国演员工会表示,沙尔利周刊遭攻击案是“卑劣的恐怖主义行为”。
美国演员工会表示:“记者知道自己的工作有危险,但这些(受害)记者并不是在海外战区工作,而是在民主国家、自己的办公室里,这样无耻的杀戮特别让人震惊。”
(2015-01-08 11:14:57)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