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7日报道 美报称,郑和是中国明朝的宦官,也是一位航海探险家,他率领着满载瓷器的船队抵达了非洲和阿拉伯半岛,把长颈鹿带回了中国,同时也在东南亚航道的沿岸修建了城寨。
据美国《纽约时报》1月7日报道,其中一个热带基地就位于马六甲,现在它是马来西亚西海岸边上一座规模不大的城市,保留着粉红色的葡萄牙殖民时期建筑、中国商人的宅邸,以及印度教和佛教寺庙。
15世纪时,它是贯穿中国与印度洋西部沿岸的海上通路的中间点。郑和船队的水手在马六甲海峡修建了房屋和仓库。从中国出发的船员,只有十分之一回到了中国。
目前,在马来西亚及其有着很多华裔人口的邻国新加坡,一些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努力要让郑和的名字成为马六甲的代名词,正如他的名字一直与中国紧密连系一样。马六甲至少有两家宾馆以他的名字命名。在老城区的一个十字路口,矗立着一艘中式帆船的巨大复制品,上面覆盖着广告牌。
但是,郑和文化馆才是郑和热再次兴起的真正体现。它是一处不规则的红色二层建筑物,前面有八个门面。其目的是向游客明确介绍郑和的生平和那个时代,其中包括他在马来西亚停留期间。
“郑和对马六甲帝国贡献良多,”文化馆创办人陈达生说。他是新加坡学者和企业家,也是国际郑和学会会长。“如果没有明朝的支持,马六甲的历史就会改写。”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历史学家郑一钧说,郑和给这片区域带来了中国的生活方式。“在马六甲当地的历史,这种影响很明显,”他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开始穿中式服装。中国人也和当地人通婚。两种文化发生融合,中国人成为了当地社会的组成部分。”
郑和文化馆是在官厂旧址上修建的,它在河的西岸设有库房和粮仓。曾陪同郑和三次下西洋的马欢是名阿拉伯语翻译,根据他的记录,有一道内墙保护着库房,外墙则围绕整个建筑,带有四个瞭望塔。带着铃铛的卫士在夜间巡逻。
根据J·V·G·米尔斯(J. V. G. Mills)的翻译,马欢还写道,镇上有“老虎变成的男人;他们进入集市,混迹于人群中;他们被认出后,遭到了捕杀。”
郑和文化馆正式开放是在2005年,郑和首次下西洋的600周年。从1405到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在最后一次回国途中,62岁的郑和与世长辞。同船船员用白布将尸体包裹好,抛入海中。
郑和文化馆兴建的时候,工人在工地发现了五口古井。其中两口中有明代文物,包括瓷器碎片。其中一口井位于文化馆大堂的咖啡厅。井的内壁以花岗石块衬垫。“在郑和去过的各个地方,都发现有这样的做法,”陈达生说。
提到郑和,可以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应。很多中国人对他心怀崇敬,称他是一位先驱者,让中国暂时性地成了海上强国。在西方,郑和的功业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拜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的畅销书所赐。这本2002年出版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遭到了很多历史学家的批评,因为它在证据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断言郑和的海上行程远远超出了东非,到达了美洲,比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还早数十年。
但没有人会怀疑郑和到过马六甲,他至少五次抵达这里。“郑和在这里的时候,就住在这栋建筑里,”文化馆导游戴维·霍尔(David Khor)说。“他建起了马六甲。之前它是个又小又落后的地方。”
陈达生说,在马六甲,95%以上的清真寺都深受中国建筑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郑和与当时的中国统治者明成祖协助了马六甲当地人抗击暹罗王国。
“明成祖承认当地的部落首领是王国的统治者,”中国历史学者郑一钧说。“在此之后,暹罗就不敢再侵犯马六甲了。马六甲人认为是郑和帮助他们获得了独立,将他铭记在心。”
马欢写道,郑和赠给部落首领“双台银印、冠带袍服”。然后,在当地“建碑封域”。
文化馆里的展品呈现了郑和故事的其他层面。1431年,在最后一次前往非洲之前,郑和向福建的一座寺庙赠送了一口钟,以祈求一路平安。一个玻璃柜里陈列着那个时代把男孩变成宦官的工具:一把匕首、一根绳子、一支蜡烛和一个缸子(用来盛放割下的私处)。“没有麻醉剂,没有止痛药,”霍尔说。“非常痛苦。”
郑和出生于中国西南部一个显赫的穆斯林家族。13岁时,他被来犯的明军俘获,成了一名宦官。之后,郑和侍奉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
对中国人而言,郑和的声誉在于其充当了明朝的和平使者,寻求与遥远的王国建立邦交。随着当今中国的崛起引发与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摩擦,一些学者以郑和为例,证明中国在历史上向来以世界和平为目标。
“欧洲人通过长途航行掀起了腥风血雨,一路强取豪夺,”厦门大学历史学教授庄国土说。“郑和跟他们有着本质的差别。”
不过,另有一些学者认为,郑和的航海实际上是由士兵进行的军事远征,代表的是明王朝奉行的扩张主义。“它们是带有战略目标的军事任务,”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的学者韦杰夫(Geoff Wade)在该校亚洲研究所(Asia Research Institute)于200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写道。
韦杰夫说,郑和在马六甲筑造的城寨证实了探险行动的军事本质。“要用这些庞大的舰队维持周边地区的‘大明’统治,打开通过印度洋前往非洲的通道,在今天的东南亚一带修建中途集结地是有必要的,”他写道。
但陈达生说,这种军事化的、“混乱的”、痴迷于西方所说的“零和博弈”的全球秩序,是今天才有的。他说如今“你必须征服你的对手,而不是本着郑和精神去寻找一种共同受益的解决方案。”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马六甲城三保庙
【延伸阅读】丝路新语:远去的船队 永远的马六甲
中新社吉隆坡7月16日电 题:远去的船队 永远的马六甲
中新社记者 杨陈 黄艳梅 杨强
“Malacca(马六甲)”,一个地处马来半岛南部的古老城市,著名的马六甲海峡因毗邻该城而得名。两千多年前,世界各地的商贾船队通过马六甲海峡开始东西方经贸往来;而今,这座曾经盛极一时的港口城市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近日,中新社“新世纪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采访团踏访这座马来西亚古老城市。古朴而典雅的马六甲城依旧人来人往——只是,他们不再是穿梭于东西方间的商人,而是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这些年因为港口贸易停滞,马六甲只能向旅游城市转型。许多年轻的马六甲人为了追求更美好的前程,也开始走向海外,谋求发展。”马来西亚前资深媒体人、马六甲居民古玉梁说。
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第二代老华人说:“现今要在马六甲寻找当年港口的遗迹已近乎不可能,所有的港口、货仓已经拆毁了。”言语之间,见证了马六甲港衰败及至退出历史舞台的古玉梁颇感失落。
尽管能见证最初华人到此聚居的线索已所剩无几,但在为纪念三宝太监郑和而得名的位于马六甲市郊的“三宝山”下,一座修葺于明朝年间的华人墓葬,仍足以佐证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涉足这座古老海港城市的沧桑历史。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马六甲人从未忘记当年城市的兴盛。在马六甲海峡的边上,竖立着一块中英双语的纪念碑:马六甲海峡,世界最长暨最繁忙之海峡(THE STRAITS OF MELAKA,The Longest and Busiest Straits In The World)。
“那时候北到日本、朝鲜,西至阿拉伯地区,世界各地的商人都来到马六甲,商贸最兴盛时马六甲城里流通着70多种国家语言。”古玉梁说。
古玉梁的父亲来自中国广东梅县,作为第二代在马六甲出生成长的华人,他对马六甲的历史颇有研究。“根据《明史》记载,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有五次曾驻节马六甲。这也开启了中国和马来西亚交往的大门。”
目前,马六甲70万人口中,有近1/3为华人。古玉梁说,当年抵马的明朝商人以及随郑和下西洋的一些船员,同当地马来人通婚留下的后代“巴巴娘惹”,已成为当地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来西亚中国总商会总会长黄汉良认为,郑和船队到访马六甲的经历,“是祖先留给两国民众的一份很好的遗产”。
他说:“据说当年郑和的船队有20000多人,马六甲居民只有3000多人。马六甲居民不但没有遭到中国船队侵扰,还在其帮助下赶走了外国侵略者。所以在马来人心中,中国即使强大也不会恃强凌弱。”
倘徉在马六甲城中一条著名的旧时华埠上,街道两侧保存完好的建筑雕梁画柱,风采犹存;福建、潮州、永春等一座座巍峨的宗乡会馆至今不失肃穆庄严;满街可见的中文招牌,令人几疑置身于古老中国的繁华都市当中。很多中国游客流连其间,窥探历史的沧海桑田。
古代商贸的兴盛未能延续滨海之城马六甲的繁荣。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泥沙冲刷导致马六甲河道变浅,加上20世纪80年代起马来西亚槟城、巴生,以及新加坡等周边港口逐渐兴起,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马六甲渐渐衰落。
站在马六甲河口与马六甲海峡交汇处的大桥上,极目远眺,海面上偶尔见到几艘行驶而过的油轮,河道中虽然依旧有小船停泊,但不再是用来接驳货物,而是供游客乘坐游览追忆昔日风光。
“马六甲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象征,是历史坐标,不可能再重回当年的繁华。”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竞争力研究所所长陈企业博士认为,马六甲作为港口的功能已完全被新加坡等新晋大港所取代,向旅游转型是它新的出路。
漫步在马六甲河畔的小广场,那座建于十七世纪中期的荷兰红屋已被改造成博物馆,殖民时期留下的市政大楼成为游客们拍照合影的背景,一辆辆HELLO KITTY装扮的三轮车成为各国游客体验马六甲风情的最爱。古老的马六甲河依旧缓缓流淌,河畔上的红色钟楼,时针还在一圈圈转动,尽管回不到曾经的繁华,却将马六甲的旅游业带进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国新近提出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或为这座千年古运港乃至整个马来西亚带来更大的机遇——自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马六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中国游客赴马六甲观光人数逐年递增。目前,马六甲已成为许多中国游客赴马旅游的必选之地。
除了数量庞大、深怀“历史情结”的中国游客,随之而来的还有中国的投资。正如马来西亚国际贸易与工业部部长穆斯塔法·穆罕默德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所期待的:“欢迎中国的服务业项目到马来西亚落户”,“我们希望吸引更多中国的投资人到马来西亚来。”(完)
(2014-07-16 14:24:13)
【延伸阅读】日本邀多国测量马六甲海峡航道 防发生沉船事故
中新网12月18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18日报道,日本政府当天邀请马六甲海峡沿岸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海运负责人来到国土交通省,确认从明年起将与各国合作启动该海峡的航道测量工作。
据日本国土交通省介绍,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不时发生沉船事故,需要定期勘查确认地形变化和沉没船只等障碍物的位置。
日本较多船只都使用该海峡,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也曾参加过两次测量。
2014年9月,在马来西亚召开的会议上决定了日本的加入。测量作业计划明年在紧迫度较高的5处地点启动。日本船舶企业将通过公益财团法人“马六甲海峡协议会”提供资金与技术人员。
(2014-12-18 11:12:29)
【延伸阅读】确保航海安全 日本将参与测量马六甲海峡航道
参考消息网12月18日报道 日媒称,日本政府12月18日邀请马六甲海峡沿岸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海运负责人来到国土交通省,确认了从明年起将与各国合作启动该海峡的航道测量工作。
据共同社12月18日报道,据国交省介绍,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不时发生沉船事故,需要定期勘查确认地形变化和沉没船只等障碍物的位置。较多船只使用该海峡的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也曾参加过两次测量。
9月在马来西亚召开的会议上决定了日本的加入。测量作业计划明年在紧迫度较高的5处地点启动。日本船舶企业将通过公益财团法人“马六甲海峡协议会”提供资金与技术人员。
(2014-12-18 11:20:51)
【延伸阅读】美国将在马六甲海峡等水道部署机器人巡逻艇美国海军即将使用新技术,让巡逻艇无需船员操作,就能执行护航和保卫战舰的任务。(法新社)
中新网10月6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6日报道,美国海军不久将部署机器人武装巡逻艇,在包括马六甲海峡或霍尔木兹海峡等水道执行护航和保卫战舰任务。
报道称,这项源自美国宇航局(NASA)火星探测器的新技术,将改变美国海军的作业方式。海军研究部主任柯伦德表示,这个名为CARACas的新技术不但成本“非常低”,也能很容易地安装在巡逻艇或任何船只上。美国海军认为,这项技术能够保护海军人员的性命,并加强海军的能力。
美国海军研究部于5日公布今年8月在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河进行的一项测试。据了解,这项测试为期两周,过程中共有13艘机器人巡逻艇护送一艘舰艇。其中5艘负责保护一艘战舰,另8艘巡逻艇则往前方侦查一艘“可疑船只”。它们在发现“目标”后便上前将包围它和压制,以确保战舰能够安全通过海域。
柯伦德说,这类舰艇可在马六甲海峡或霍尔木兹海峡派上用场。他表示,和之前的测试相比,此次测试可说是“一大突破”。他还说,美国海军预计会在一年内部署这类机器人巡逻艇。
一般的巡逻艇长11米,需要3或4名海军操作。而安装了机械系统的巡逻艇,一名海军就能负责操作20艘巡逻艇。
虽然机器人巡逻艇在示范中并没有使用武器,但柯伦德说,巡逻艇可装载非致命设备,以及50口径机关枪,并且能在海军的命令下对敌人开枪。
为了避免发生事故,研究人员在机器人巡逻艇上安装了故障自动防护系统。一旦海军和巡逻艇失去联系,该巡逻艇就会自动停止操作。
和无人驾驶机不同的是,机器人巡逻艇比较自主,不是每一步都需要有人来发号指示。除了护送战舰,机器人巡逻艇往后也能用来载送特种部队人员。
据报道,美国海军是在美军“科尔”号驱逐舰(USS Cole)在也门岸外遭轰炸的14周年之际公布了这项新技术。在该事件中,共有17名海军丧命,另有39人受伤。
柯伦德说:“如果当时我们有这样的技术,我很肯定‘科尔’号驱逐舰将能避免遭到袭击。”
(2014-10-06 11:42:15)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