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军区部队——海拔4900米,“砺兵”无人区
西藏军区某旅战士李小军怎么也想不到:背着30多公斤重的行军背囊,向前行进了500米,却用了1个多小时。
这期间,他只不过是翻了一座坡度约30度的小山。
此时,该旅正在风雪高原上,由海拔4500米的地方向海拔4900米的地方行军。
“不是在冬季,不是这么高海拔,很多未来战场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都不会暴露。”某旅参谋长陈东说着,轻轻搓了搓两只冻得发麻的耳朵。
部队行进约5公里,电台传来“敌情通报”。营长盛金波接到战斗命令,立即选择接敌路线,部署展开一连串战斗行动。
周密准备,行动迅速。谁也没想到,1辆坦克“出师未捷身先卒”,在冲击中爆缸。装甲步兵班战术射击,也受风向、温度影响,精度大打折扣。
“按二号方案实施。”电台里传来后方指挥所命令。二号方案是冬训以来他们自己摸索的一套严寒条件下战术行动预案……
全天候练兵,方随时能战。目前,正值雪域高原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西藏军区将部队拉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域,有的区域昼夜温差50多摄氏度,风力达7-8级,有的地方每天降雪、下冰雹。
这样恶劣的环境和作战条件,官兵们怎么生存训练?
“新战场,就是新考场。将来怎么打仗,现在就怎么训。”教导员杜勇指着雪山下的广袤无人区,告诉记者:未来作战,谁也不知是在哪一天、哪个地域、什么环境下进行。
今年该旅在按规定完成4个月野外驻训任务基础上,又组织部队进行冬季合成营编组训练。现在,部队已将过去的“训练预备期”转变为“作战准备期”。
一路跋涉,10多个小时的行军,在不同地域处置情况12个,检验各类战、训法30多个。18时20分,部队提前40分钟到达指定地域。
这是怎样的地形?四周空旷荒凉,没有任何可供隐藏的遮蔽物。
“今晚的工作量不小,人员、装备要全部下地。”陈参谋长介绍说,高原地质结构复杂,构筑相同掩体付出的艰辛是内地的2-3倍。
“现在是训练,住帐篷不就行了?”“帐篷目标大,易被敌人发现。”陈参谋长说,如果夜宿帐篷,晚上取暖,烧牦牛粪、柴油都是烟,不符合战时隐蔽要求。睡觉头钻进睡袋影响呼吸,伸出外面又冷,只能戴上棉帽。
刚烧开的水,手可以伸进去;山上做同样的饭比山下多用30%的燃料;早上预热车时间比平时多用30分钟;缺氧怎么也睡不着……
“这么恶劣的战场环境下练兵,官兵们怎么想?”记者追问三连副连长李志伟。
“身体缺氧可以慢慢调节,要是战斗力‘缺氧’,关键时刻就要丢命。”李志伟坦言。
新战场,考验整个作战体系的运转。某旅助理员王明强出发前一算再算,还是没算到位。
部队到达第一个海拔4500米的驻训点,压制一锅20公斤的米饭,平均用时60分钟,竟消耗燃料4公斤。由于海拔过高,高压锅内气压不足,制作时间较营区增加30分钟。几天下来,仅一个地点,他就测试收集高压锅压制米饭数据6组。
“一些问题想不到,保障难度就会成倍增加。”某部保障部部长林胜坦言,冬季战场,保障必须更加严谨细致。
——医护人员每日巡诊,发放药品,及时后送。加量发放高原部队特供药品,官兵日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
——所有装备每天由技术人员进行一次巡检,保证轮式装备马达随时能启动,军械装备随时能打响。
深夜,某旅机动至生疏地域,上级要求按规定人装入地。某工兵旅临危受命支援,组织业务操作人员凭借手中装备,保障了他们在最短时间内隐真示假。
“15分钟身体趴下去,30分钟能在坑道蹲下,60分钟能在坑道内站立……这样的要求,虽然冬季在高原地形很难做到,但我们就是要不停地训练、突破,做到随时能战,随时能动,随时能打。”某旅旅长周静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锤炼官兵对陌生地域的工程保障能力,摸索不同地域条件下的工程作战数据。
此时,气温已经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高原风雪,砥砺着打仗的兵……(郭丰宽)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