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成功的莫大喜悦霎时被眼前的景象冲淡。飞机着陆以后冲到了跑道东头,突然不动了。
黄炳新(时任“飞豹”飞机首席试飞员 试飞英雄):
落地这个飞机一刹车,正常的刹车,就开始振动。越振动越明显,飞机像散架一样,结果仪表掉我身上。
原来,飞机在落地的瞬间,由于起落架减摆器的问题,飞机发生剧烈的振动。此时,飞机仍在以200公里的时速飞快滑行,强烈的振动让黄炳新根本看不清仪表指示,也判断不出跑道的位置,如果不马上把飞机停住,每一步滑行都可能出现险情。
看到飞机终于停在跑道上,张克荣赶紧冲到了飞机旁边询问情况。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张克荣仍然觉得后怕。假如再晚几秒钟,飞机就有可能停不下来而撞向跑道的尽头;假如受机身振动的干扰方向略偏几度,飞机就可能偏离跑道,后果都是不堪设想。
张克荣(时任航空某院副院长):
因为跑道才60米(宽),什么也看不见,稍微一偏出去,就稍微斜一点,马上就出跑道了,那就大事就会出来,机毁是肯定,人亡不知道,那是肯定的。他(黄炳新)说我一看,前轮一下去,就摆得我什么也看不见,我干脆关车,就把两台发动机全关了,这是非常正确的,放伞,阻力伞放伞,让它速度降下来,使劲刹车,他说我就这么样的。我的天哪,这如果这个处理不当,那真可能改变“飞豹”的历史。
经历了这样的惊心动魄,我国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架歼击轰炸机“飞豹”首飞终于取得了成功!
欢呼声,掌声,哭泣声,交叉在了一起。这一幕幕动人的历史瞬间,永远定格在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史册上。
高占民(时任航空某研究所所长):
热泪盈眶,那是这样的,终于交卷了,我们终于证明我们这么艰难,这么艰难的一个所,要求这么高的飞机,我们27年以后,在建所27年以后,把它送上蓝天,向我们国家提供了一把保护祖国海疆的利剑,我们都很兴奋。
史学信(时任航空某企业工艺处处长 史学信):
那个激动的心情,简直是确实没法用语言来形容,就像我们那个运动员,一个团体赛一取得冠军那样,一个一个拥抱,我们也是,握手拥抱,泪流满面。
陈一坚激动的冲到飞机前,满脸泪水地向黄炳新道谢。当天晚上,他和同事们欢聚一堂,召开首飞成功庆功大会。
陈一坚 (时任“飞豹”飞机总设计师):
我第一个讲话,我第一件事就是大家默哀,过去很少,庆功会哪有默哀的啊,默哀都是总结会上默哀的啊,我说今天是庆功,是我们的喜事,我说千万别忘了死的同志。
原来,有多少航空人为了“飞豹”的研制,十余年忘我工作,鞠躬尽瘁,付出了毕生心血。不仅是在首飞成功之前,在“飞豹”后续的研制过程中,还有许多人为了“飞豹”付出了青春甚至生命。
副总师龚鑫茂,一生全部倾注在“飞豹”的研制事业上。当病危住院手术时,医生发现他的胰腺已经糜烂坏死,肝脏萎缩成了一个拳头……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如今豹啸长空,一飞冲天。庆功的喜报和美酒,足可以告慰长眠于地下的英灵。
按照惯例,新型号飞机试飞分为首飞、调整试飞和定型试飞三大阶段。接下来,“飞豹”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试飞验证阶段。通过极端条件的试飞,研制人员可以不断查找飞机设计制造的缺陷。每一个缺陷发现的背后都是一段砺剑惊心的险情。这一切全靠试飞员随机处置。
张克荣(时任航空某院副院长):
我统计了前两年的试飞,我们这里有一个资格叫评价故障间隔时间,什么意思?就是出一个故障要多长时间,多长时间出一个故障,17分钟。天哪,就是说飞17分钟就有一个故障平均,有时候飞一个小时出了很多个,这么说就对了。
黄炳新(时任“飞豹”飞机首席试飞员 试飞英雄):
飞豹飞机整个试飞过程中,在我这么多的新机试飞过程中,困难是最大的,当时说实话,当时开始但是讲,是17分钟一个故障。
洪尔维(时任航空某企业总调度室副主任):
它毕竟是我们自行设计的,也没有样机,是不是?自行设计的。所以这样,不可能一下子就很完善的,就是一直存在着不断的修改、改进。
跨声速飞行会引起机身剧烈振动,这一现象一直是世界飞机气动设计要攻克的一个难题。在一次跨声速振动试验测试中,飞机出现剧烈的振动。此时飞机加速或者减速,都可以立即减小振动给试飞员带来的伤害。但为了更多地获得飞机振动的形态和参数,搞清跨声速振动的机理,黄炳新没有这么做。结果,又一次意外发生了。
黄炳新(时任“飞豹”飞机首席试飞员 试飞英雄):
我只是在我座舱里面(听到)一声响声,响声以后,这个飞机不振动了,不振动我也没有往前,肯定有问题了,我就告诉后舱那个领航员,我说你看看是不是导弹飞掉了,一看没有,后来一看,方向舵没了。
陈一坚 (时任“飞豹”飞机总设计师):
他是好意,让我,让这个飞机多记录一些数据,所以他就让它振,这个一振就散架子,方向舵就飞走了。
黄炳新(时任“飞豹”飞机首席试飞员 试飞英雄):
这个方向舵没有了,你不能平衡了,是不是?这个速度大也好、速度小也好,就成飘摆了,像风筝一样在后面,没有那个东西,飘了是不是?
失去了方向舵,飞机就像没有方向盘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一样难以控制,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此时,只要伸手按下身旁的弹射救生按钮,黄炳新他们就会化险为夷。
黄炳新(时任“飞豹”飞机首席试飞员 试飞英雄):
当时,就没想到跳伞,从心里面也没有跳伞这个想法,要把它飞回来……
方向舵飞掉是重大意外事故,在中国航空界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国外也很少有失去方向舵的飞机安全返回的先例。黄炳新再一次创造了世界试飞史上的奇迹。
黄炳新(时任“飞豹”飞机首席试飞员 试飞英雄):
那飞机可以说不是飞回来的,是飘回来的,顶着跑道,这个来回飞,安全落地,落地这个飞机差一点出到跑道外面去了,蹬回来了,然后滑到了。
张克荣(时任航空某院副院长):
这些试飞员都是冒着生命危险,试飞员有一个典型的话,我们总有人摔的,无非是轮到谁,试飞员自己说的。就是说试飞员总有牺牲的,无非就是轮到谁就是了。
为了排除这一事故原因,经过飞机研制团队昼夜集智攻关,原本至少要八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只用了18天就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试飞员用生命作代价发现的故障被一一排除,飞机设计图纸又一步步完善。
1995年,“飞豹”参加海上实弹演习,快速准确瞄准海上靶船,接连发射两枚导弹。首发弹直接击中目标,第二发导弹紧跟而过,极其准确的从第一发打进的弹洞穿过。靶船瞬间爆炸起火,蘑菇云升腾。
在飞机设计、制造以及近百个直接配套厂所数万人的大力协同下,经过十年无数次的试飞、试验,“飞豹”顺利通过了全部的定型试飞,准备接受祖国人民的检阅。
“飞豹”,成为50年国庆阅兵的焦点。
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五十华诞的阅兵盛典。刚刚亮相不久的“飞豹”飞机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然而,在即将参阅的前夜,乌云密布,大雨瓢泼。很少有人知道,负责“飞豹”阅兵跟飞保驾任务的副总师詹孟权彻夜难眠。他承受着保证六机编队米秒不差完成检阅的巨大压力。
詹孟权(时任“飞豹”飞机副总设计师):
飞机是最新的,改装时间是最短的,编队的形式是最复杂的,6架飞机编队,就前面一架,后面再一架,有一个箭头,高度这么低,要求一秒钟不能差过天安门,要求距离、地点都是不能够超过一公尺的这个准确范围。
起飞在即,天空阴沉依然不作美。飞机以每小时500公里的速度飞行,飞机之间的间距却只有5米。如此相近的距离,能见度又如此之差,一眨眼就可能酿成重大事故。
詹孟权(时任“飞豹”飞机副总设计师):
他们怎么办呢,只能降低高度,冒险降低高度,当时只有两个指令,一个就是降低高度是有风险,另外一个如果真的有风险,就算了,就保持高的高度,过天安门时底下人说飞机飞过去,声音能听到,飞机不见得能看见,而且队形也可以不保持。
10点27分45秒,詹孟权目送6架“飞豹”战机顺次起飞,朝北京天安门上空飞去。
詹孟权(时任“飞豹”飞机副总设计师):
但是他们穿出云层以后,高度比以前低了好多,完成马上正确编队,结果过了。
1999年10月1日上午11点07分56秒,6架“飞豹”飞机整齐飞过天安门城楼,圆满完成了国庆阅兵任务。
詹孟权(时任“飞豹”飞机副总设计师):
阅兵那天,我是后来看到了,因为我在机场,也没有电视机也没有什么,只能听有收音机,小收音机里面的广播,后来看到镜头,过天安门,专门拍了“飞豹”过天安门,就这个问题,回来,高兴得不得了,就这样过去了。
此时年近六旬的副总师詹孟权离开了欢庆的人群,默默踏上了南下的火车。他80岁高龄的父母已住院一个多月,他还一直没有顾得上探望。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度里,要研制出立足世界先进行列的武器装备,我们的研制人员付出的除了智慧,还有亲情,心血,汗水,甚至生命。
陈一坚和整个“飞豹”研制团队,没有让军队失望,没有让祖国和人民失望。
付大卫(时任“飞豹”飞机副总设计师):
歼轰7的设计过程当中完全自主创新,也没仿造人家的,最后比较完美的完成了任务,所有的指标都基本体现了,这就是说我们走了一条创新的路。
王秦平(时任航空某企业总经理):
歼轰7整个的这条路,走得还是非常好的。而且呢,这个飞机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全部知识产权咱们的,设计的,走出了咱们自己的一条路,飞机性能也不错,受到空军海军的欢迎。这确确实实是全国和全航空工业,大家努力的结果,是个集体创作,集体奋斗的结果。
马承麟(时任“飞豹”飞机研制现场副总指挥):
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海军的领导,看准了的,不管你碰到什么困难,有什么分歧,有什么矛盾,他都顶着。
刘高倬(原中航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
我说这一段时间,为什么特别值得敬佩。每个科技人员,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很有限,就这么几十年,他由于这些年的支持,他造就了你后面有成功的基础。而歼轰7那些工作人员共同的坚持,加上海军的支持精神,造就了歼轰7的成功。
朱育理(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
歼轰7这个平台啊,还大有所为,大有文章可做。这个平台是非常好的,而且我们要珍惜这个平台,因为是我们自己的娃娃。
1998年,刚刚列装部队的“中国飞豹”首次亮相珠海航展,引起世人关注。
“飞豹”正式列装服役,大大增强了我军对地、对海的作战能力和远程支援能力,让海军装备从“捉襟见肘”到“得心应手”。
1999年12月,“飞豹”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而在它诞生征程中,培养出的人才队伍和形成的研制条件,为未来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份坚实基础。
从歼教1翱翔蓝天到“中国飞豹”一飞冲天,从一代宗师徐舜寿到“飞豹”总师陈一坚,一代代航空人留给祖国和人民的不仅是一架架先进的战机,还有一种献身军工的报国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未来,必将激励后人勇攀高峰!(完)
(本文原稿播放于《军工记忆》栏目,《军工记忆》将于2014年6月26日至28日黄金时段晚8点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连续播出。该片以纪实拍 摄和人物采访拍摄的形式,讲述了“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等重大武器装备的研制历程。欢迎广大军迷朋友收看)(在此鸣谢国防科工局授权发布。)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