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日本军费接近中国十倍,清政府的钱哪去了?
整个战争中,清政府从政府到民间筹集到的军费不超过3千万两银子。反观日本,整个战争中耗费约8千万两银子,但其军费预算高达2亿5千万日元,折银1亿6千万两左右。特别是在战争爆发时,中日同期筹集军费的比例约为1∶10。由于军费紧缺,前线各路将士人心浮动,后方受调清军延期开拔。更有甚者,一些将领为节约经费,把守军从已经设防的军事要地撤回。各地催款的电报如雪片般飞向北京,令清政府焦头烂额。那么清政府为何筹集军费如此困难呢,钱都去哪儿了?
首先,由于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军费开支急剧膨胀,中央财政无款可拨,不得不让各省自己筹款,并将部分财权下放各省。从此,各省开始截留税收,隐匿地方收入,致使清政府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对全国财政的控制能力。而且地方督抚争相充实“小金库”,清政府的国库却空荡得可怜。而在甲午军费筹集过程中,地方疆吏却对中央政府命令置若罔闻、互相推诿,甚至时时叫嚷财政困难。据历史学家估计,甲午战前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约占国民总收入的3%左右,而日本的这个数据却接近20%。
其次,这是因为,甲午战前中国的近代工业还刚刚创办,且多是官办企业,财政税收仍以农业税和人头税为主,关税则被帝国主义控制。所以,清政府只能在厘金、盐课和常税中想办法,财税活动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在甲午战争前较长一段时间内,财政收入与潜在的财政规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清政府不能有效地集中全国的财力进行近代化国防建设,在战时也缺乏足够资金支持战争,由此对甲午战争的失败结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缺乏近代金融机构与融资手段,也是令清政府面对巨额军费筹措只能望“银”兴叹的一大因素。日本在西学的过程中极为重视金融手段的借鉴。早在1877年,日本就尝试发行公债进行战争融资。甲午战争中,其募集的公债达1亿多日元,其中绝大部分是民间公募。1889年,日本拥有的银行已达218家,类似银行的各种会社有695家,共有资本3189万元。这些近代金融机构,使日本政府得以顺利地筹集到巨额的军费。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