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赫芬顿邮报》1月13日文章,原题:中国需要确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
几十年来,中国动用软、硬实力推进影响力和地位,同时阻止外界插手本国事务。其外交政策前提是确保不间断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于是,中国一方面塑造自己好邻居的形象,另一方面施展力量,让邻国知道谁是老大。
北京的现代地缘政治心理,具有中国人常讲的“韬光养晦”特征。当今中国的全球战略及通向全球霸主之路,是拥抱多极化。总的说,多极化适合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北京在国际上善于静观待变,时机一到,即攫取战利品。一个明显例子是伊战,中国未参与,却积极追求石油合约,最终赢得大单。但与亚洲国家打交道时,中国奉行的是单极策略,表面上与邻国协作,实际上更希望邻国向其声明或行动看齐。
在北京看来,美国“转向”亚洲意在遏制中国,试图破坏中国在地区的新势力范围。北京和华盛顿均未明确这方面的“核心”利益。北京态度模糊,只表示要确保政治和领土完整。华盛顿同样模棱两可,比如对岛屿之争保持中立。这就引发了一旦对华冲突美国将如何反应的问题,也升高了任何一方可能浑然不知就越过红线的风险。
北京深知其军事资源的劣势,担忧对美战争的前景。解放军正打造迅速打击美国航母、指挥中心甚至卫星的计划。而对于亚洲,为消除许多国家认为“中国把自己武装到牙齿”的印象,北京正谋求平息忧惧,签署多项合作条约,参与多个论坛,承诺遵守规则,称想成为地区好公民……
中国还善于“创造性解读”所签条约的某些条款——认为某些规则与其国家政策相悖时,往往是“挑樱桃”,选择性地遵守国际条约。
中国的“新常态”,就是直接推进到可接受行为的边界,然后短暂越界,又回撤,如此反复,直到最终为行为确立新常态。国际舞台上,中国可不是初次开车上路的莽撞少年,而是一位精明、老练的谈判家。
尽管能巧妙地影响全球政治和经济事务进程,但在应对某些地区问题时,中国仍笨手笨脚的。
中国不是个资源有限、落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得到。事实上,中国或许能教西方一些处世之道。无疑,这是中国世纪,其军力在亚洲迟早会比美国更强大,不应低估北京影响地区格局的力量。但中国需要最终决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以及希望外界看中国是什么——好邻居还是800磅的大猩猩。不可能二者兼得。(作者丹尼尔·瓦格纳,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