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中苏间的航空技术合作的历史漫长而曲折。双方的第一次合作可以追溯到近70年前的中国抗战时期。1937年8月,中国和当时的苏联两国达成了军事援助。两个月后,苏联开始向中国(当时的国民政府)提供飞机。到1941年6月,苏联一共向中国提供了1250架飞机,其中包括了伊-15BIS、伊-16、伊-153战斗机,SB、DB-3、TB-3轰炸机、R-5侦察机。由于某些政治原因的阻碍,1940年初苏联暂停援助。1941年春,随着苏联出于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考虑与日本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的第一次航空合作就此终止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苏联立即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并很快帮助中国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空军。这是双方的第二次握手。1950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第一批作战飞机,包括了拉-11、米格-9战斗机、伊尔-10强击机、图-2轰炸机。1951年,中国空军已装备了最新的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同时,苏联提供了一些教练机,最先提供给中国空军的是雅克-17UTI战斗教练机,并对中国飞行员进行培训。一起提供给中国的还有雅克-18教练机,由中国320工厂(现南昌飞机公司)负责修理工作。1952年以后,中国开始生产初教-5教练机,并开始进行小批量的整机装配。在1954年初,中国空军已经拥有1500多架战斗机,其中包括了米格-17战斗机,伊尔-28轰炸机。1955年中国空军装备了第一批图-4远程轰炸机,这些机型的入役提高了中国空军的打击能力。
1955年,沈阳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米格-17F,军用编号为歼-5.。此外,还装备有大量的双座教练机歼教-5。随后,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9超音速战斗机,编号歼-6。歼-6战斗机一直是中国空军的主力中的主力,数量最多的时候,达到了4000架歼-6战斗机,100架歼侦-6和150架歼教-6组成的机群仍然占到了中国空军作战飞机数量的一般。
这一时期,中国航空主要学习苏联。同时,中国出口了大量战斗机,先后向阿尔巴尼亚、越南、埃及、伊拉克、伊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等国出口大量的仿制战机。50年代末60年初,中国获准制造伊尔-28(轰-5)、图-16(轰-6)轰炸机。前者从1964年就开始生产,高峰的时候,中国空军装备了250架轰-5、120架轰-6和40架轰侦-5侦察机,海军航空兵装备了大约150架轰-5鱼雷机和20架轰-6D。
1964年,沈飞工厂开始大批仿制前苏联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仿制米格-21F13的歼-7战斗机。随后,制造歼-7战斗机开始由成都飞机,随后中国将歼-7作为一个系列发展的战斗机。
从1960年开始,由于中苏意识分歧,苏联人停止向中国输送飞机。时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俄两国才开始恢复航空领域内的合作。
20世纪90年代,中俄两国恢复了在航空领域的俄合作。1991年中俄两国签署合同,中国空军购买了24架战斗机,其中20架单座的苏-27K、4架双座的苏-27UBK。1992年6月,第一批苏-27飞抵中国。1995年,中国签订第二批苏-27的合同,同46架。但是中国空军并没有停下脚步,在1996年12月6日的时候,与中国签署协议,特许中国沈阳飞机公司在5年时间里装配200架苏-27SK战斗机。1998年第一架由沈飞组装的苏-27首飞成功。进入中国空军服役的新机被命名为歼-11。到了1999年,中国再次向俄罗斯订购了苏-27战斗机系列--38架苏-30MKK双座战斗攻击机。2002年又进行补充。同时中国现在对俄罗斯的苏-35战斗机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而目前已经履行的合同使得中国空军装备的苏-27/苏-30战斗机达到了450架,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苏霍伊战斗机使用者。同时,这些苏霍伊战斗机成为了亚洲最好的战斗机部队。
以购买苏-27战斗机为机会,中俄航空界的技术交流全面开花,仿佛重新驶上了在50年代曾经昙花一现的技术交流高速路。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现实利益的互补性是显而易见的。从两国的国内形式来看,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70%以上的军工企业,80%的科研能力,85%的军工生产设备和90%客机潜力。国防工业体系大,基础好,学科门类多,同时科研和生产能力强,拥有完整的军工生产,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所有武器以及零部件的国家。但由于苏联的解体,国内经济停滞不前,军队基本不装备新武器,甚至国内维护的武器的资金都常常不到位,原有的军工体系陷入了严重的危机,迫切需要出口武器来养活自己。于此同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升很快,同时手里开始有点闲钱,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中国的军事技术领域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加之西方对中国实施的技术禁运更使中国军事技术的研制面临断代的危险,这样一个缺钱,一个缺技术,这样两个国家原本已经反目的国家走到了一起。
从两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来看,一方面都面临着西方国家对本国战略生存环境的挤压,另一方面,两国的地缘战略方向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不存在相互之间的正面冲突,这种相同的压力和互补的方向就使两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战略上的合作伙伴,而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不仅有助于各自国力的共同提高,还可以提升共同应对威胁的能力,走到一起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过从现在来看合作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十几年的合作中,中国一直是进口俄式武器装备最多的国家,基本实现了武装被的更新换代,逐步建立起一支符合国情的军事力量。俄罗斯更是受益颇多,不仅借出口装备所赚的经费帮助柜内经济实现复苏,同时军工企业也由此拿到了持续的订单和资金,帮之自己顺利渡过难关并着手新式武器的研制。
但随着合作的深入,两国对合作的认知及利益发生了分歧。这主要表现在俄罗斯方面开始对合作前景呈现忧虑态度,对两国军事技术合作,有意限制进行。这里面主要是随着俄罗斯国力的增强,担心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有可能会使俄中两国在未来可能出现冲突处于一种力量上的劣势。另一个担心是中国通过对俄制装备的技术消化,研发出更加先进的武器用于出口,在世纪军火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形成于俄罗斯军工竞争的态势,损害俄罗斯自己的利益,因此它可能会对正在形成的军备失衡加以修正。
这方面从俄罗斯航空工业衰弱就能看出来。苏联航空工业是昔日苏联的骄傲,它长期占据着世界航空工业的第二把交椅。而俄罗斯航空工业继承了前苏联航空工业的主体,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停滞了! 给人印象挺深的是,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投入和军方、民航对航空装备的订货大幅下降,企事业单位处于半停工状态,整个航空工业有时生产不了几架飞机。科技储备下降,后劲乏力。与美国航空差距最多不超过5年,如今战斗机整整差了一代,俄罗斯所谓的第五代战斗机型号还在试飞阶段,而美国的F-22早已经装备了部队,F-35战斗机也已经生产了第100架。航空第二强国早已经没了往日的威风!
中国俄制武器的进口占俄武器出口总额的比例处于下降趋势,这说明两国的军事技术合作的依赖程度已经下降。同时中国开始努力避免关乎国家关键利益的军事技术单一进口的依赖局面,中国还在积极寻求欧洲军民两用的技术,试图解决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
但是,中国很多尖端军用技术暂时还满足不了我军的装备需要,比如战斗机使用的发动机,还在大量进口俄罗斯的产品。另一个方面,国际政治环境中存在的美国一家独霸局面暂时解决不了,这就决定了两国的军事技术合作就不会就此止步,最大的可能就是转向双方新的合作模式。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