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7日电 17日下午,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赴菲律宾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救助任务前置医院门诊组组长陈瑞丰、海上医院病房组医生王德利与海上医院主平台门诊组护士长高苗莉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深度解读此次救灾过程的热点问题与亲身经历。他们表示,此次和平方舟赴菲救灾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很多,菲方提供的帮助有限。中方为此做了大量预案,克服困难救助菲灾民。
陈瑞丰透露,和平方舟医院船启航时,司令员送行时用了三个“极其”概括任务特点:极其复杂,极其困难,极其艰巨。
具体困难有四点。第一,此次任务出征非常紧急。19日中午得到了确切命令,20日凌晨要出发,短短不到24个小时,要准备物品、人员以及协调所有的工作,所以这次任务出征非常紧迫。第二,不确定因素非常多。比如和平方舟去后,菲方对于我们此次任务的态度就不确定,和平方舟能不能停靠菲律宾码头?如果不能,工作怎么开展?总之,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菲方给中国大使馆反馈信息称,原则上答应提供舰艇,负责和平方舟医院船到陆地的转运,但不负责中方救助人员在陆上的一切,包括前行后送、食品、水、电等都靠中方自己。第三,菲律宾当地民众或者说政府对中方的态度不明朗。第四,和平方舟这次任务期间遇到大风浪,大部分中方人员都晕船,有的人在海上航行三天时间,吃的饭全都吐了。
王德利补充称,这是中国海军也是中国首次在海外进行医疗救助行动,在任务性不明确以及目标地的环境、信息都不是很通畅的情况下,去执行一个医疗救助行动,是不是能达到医疗救助的效果,是不是能给真正的灾区人民带来奉献或者说医疗服务,都是未知因素。另一方面,菲律宾当地气候非常炎热,灾区情况非常不好,蚊虫到处都是,疫情也随时可能爆发。此外,中方在语言方面还是不够通畅,因为当地大部分人说菲律宾语,用英语沟通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次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和平方舟的医疗救助行动。
高苗莉称,从这次任务觉得,万事开头难,和平方舟救助人员边航行边摸索,都在设想去后到底采用哪种救助模式。当时大家晕船特别厉害,却要进行演习,任何事情都要想到前面。还有就是语言不通,国外民众说的语言带有方言,这次就有三个联络官负责联络病人。
关于和平方舟针对困难所做的准备,陈瑞丰表示,中方做了大量预案。在海上航行的第二天,浪非常大,身处1万4000多吨的和平方舟医院船上都能感觉到。当时中方救助人员把所有能想到的情况都想到了:比如说靠码头后工作怎么开展,如果不靠码头,离海岸线有多远,怎么开展工作;再比如每天人员怎么上岸,上岸以后野战医院开在什么地方,怎么开展,开展哪些工作;如果有菲方的帮助怎么办,没有怎么办。
陈瑞丰透露,实际上,和平方舟救助人员到达灾区后才发现,只能是“克服困难,自力更生”了。中方野战医院设在菲律宾莱特省的省医院,但整个莱特省堪称“一片废墟”,垃圾到处都是,没人处理,民众只能把垃圾焚烧,到处都是烟。中方到达的当地省医院也全部成废墟了。
陈瑞丰还表示,和平方舟救助人员到达后没有水和电,陆上交通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在中方救助人员上岸后第二天晚上,当地有一名孕妇大出血,需要紧急送到船上去。中方救助人员马上跟船联系,派来快艇靠岸。可是那晚的雨特别大,中方救助人员与菲方联系派车把孕妇转移到码头上去,沟通多次,过了将近两个小时车才来,当时把中方救助人员急得差点给那孕妇披上雨衣抬担架过去。
王德利表示,中方在菲律宾这次医疗救援行动,客观上还是得到了菲律宾军方的支持。24日下午,和平方舟医院船靠在莱特湾外海10海里处,用小艇到菲律宾港口进行了医院灾情调查,当时接待的是菲律宾军方。
高苗莉称,随着中方人员克服困难、冒着危险救助菲灾民,等到中方人员撤离时,菲民众表现非常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