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公网报道,由中航工业设计制造的“利剑”隐身无人机在2012年12月13日总装下线,今年5月开始,媒体曝光了”利剑”无人机开始地面滑行测试的消息,本次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无人机隐身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未来空对地打击手段将趋于多样化。
从外形上看,“利剑”无人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飞翼,翼身融合且无明显过渡,与达索公司的“神经元”、美军的X-47B较为相似,后者采用了全飞翼、背部进气布局,该气动有利于飞行器提升隐形性能,目前全球主流隐身无人机项目几乎都使用了类似的布局达到隐形目的,这反映出自F-117曝光以后,全外形雷达隐身技术已经逐渐开始成熟并应用于无人机平台上。
沈飞等机构在10年前就启动了与无人机隐身有关的项目,重点研究无人机散射源及其特征,其中包含低可探测性组合体、吸波材料等。从隐身技术的角度看,“利剑”无人机的主要散射源集中在翼身结构和尾喷口上,背部进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与进气道有关的绕射和散射,取消了垂尾与机身的角散射、镜面散射,而尾喷口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处理,完全暴露在外,与之相比的X-47B和“神经元”等都对尾喷口进行了处理,降低红外辐射。
除了气动隐身外,吸波材料也是实现隐身的关键途径,早期的吸波技术如机体表面铁氧体掺杂,现在基本都使用了复合体隐身涂料,使得吸收雷达波的频带更宽。无人机隐身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果气动设计达到了要求,但是工艺不过关或者电子技术欠缺都会影响整体效果,这就像一艘雷达反射面积只有一艘渔船大小的护卫舰,但是红外辐射或者辐射噪声却依然如故,也无法实现隐身。
“利剑”无人机服役后将极大扩展我军的打击手段,可执行侦察、目标指示、对地攻击等任务,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就是一个例子,无人机包揽了近四成的打击任务,在精确打击敌方目标和设施的同时也避免了人员伤亡,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使得未来战争似乎就像打游戏,因此又有了“遥控战争”的说法。在海湾战争期间,多国部队动用了大量无人机进行目标监视、坐标捕获、战场管理和评估,占到战场情报总数的八成左右,尤其是反恐行动中,携带精确制导武器的无人机可在发现恐怖分子头目之后立刻采取行动,而不用呼叫其他空中平台对目标进行打击,提高了情报的时效性。
从无人机平台应用来看,舰载隐身无人机是一个重点发展方向,通过航母平台可进一步拓展固定翼无人机的作战半径,以X-47B为例,作战半径达到2800公里,具备空中加油的能力,在战术目标网络数据链框架下可担负起远程巡逻、警戒和攻击任务。对于“利剑”无人机而言,首飞成功后将进行强度更大的试飞,在逐渐完善飞控系统后可研发舰载型号,而在航母上降落是舰载无固定翼人机的最大技术难题,需要更加可靠、先进的精确着舰系统,上舰后的“利剑”无人机可与有人战斗机混编,提高舰载机联队的监视、侦察、情报收集和打击能力。(作者为大公军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