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秦巴山区,承担着一家老三线工厂的装备监造任务。但就是这么一个似乎和“老”、“旧”、“偏”画等号的军代室,却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中走在整个海装西安局的前列,直接推动信息化装备建设连年跃上新台阶。近日,笔者走进该军代室,探寻出自山沟沟里的人才经。
时间回溯到2010年,随着海军装备建设转型加速,一批信息化装备监造任务落户该室。面对这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该室总代表郑连泽却感觉心里没有底。
该型装备总体技术方案审查会上,工厂专家提供的方案,军代表听得一头雾水;针对装备核心部分的任务系统研讨,与会军代表又基本跟不上专家研讨的节奏。
“监造信息化装备,必须在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郑连泽痛下决心。
在上级机关的帮助下,经多方协调,该室将毕业于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的高才生蔡文宽收入麾下。为使刚从学校毕业的毛头小伙在短时间内成为装备监造的行家里手,他们根据年轻人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的特点,采取自学加会诊的办法,为其制定成长规划,既限定时间学习规定的科目,也定期组织专家考核,搞好指导帮带。
1年后,蔡文宽以优异成绩取得了军代表上岗资格证,很快活跃在装备监造一线。
从引进外来人才中尝到甜头,该室又接连从清华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引进几名专业人才,让他们先后成长为监造信息化装备的骨干力量。
引入的人才只能使“木桶”的部分短板变长,随着担负任务的不断加重,迫切需要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以技术骨干为龙头,以车间为战场,以军地资源为依托,在实践锤炼中造就一批信息化装备监造人才。”回顾人才培养之路,该室副总代表贾宇飞同样颇有心得。
他们根据主管“一主七辅”8家承制单位的生产流程和军代表个人的专业、特长、能力等,重新分配综合组、部装组和总装试飞组,并建立岗位轮换机制和骨干帮带机制,让不同专业人才都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提升。
借才亦可引智。为弥补山区单位知识更新方面的不足,该室主动与相关科研院所和装备使用部队协调沟通,建立挂钩机制,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和部队业务骨干给全室人员授课,并选送军代表到院校学习,到装备使用部队进行岗位培训。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带来的是信息化人才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装备监造任务质量也随之大幅跃升。
2012年8月,在某型战机首飞前的地面调试阶段,电子飞行仪表系统持续出现死机。主管军代表李国柱确定故障根源在新部件定位仪上。可定位仪的集中控制电路板光焊点就200多个,如何排查?李国柱凭着过硬的技术功底,经过4天4夜不间断地尝试,终于精准确定了故障点。
看着厚厚的检测资料,工厂专家由衷地佩服:“你们才是真正的专家啊!”
像李国柱一样,如今,该室“走上讲台是老师、故障归零是专家、科研攻关是骨干”的新型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初具规模,93%的干部是监造新型装备的行家里手,涌现出贾宇飞、刘海波、罗锐等一批叫得响的技术专家,在山沟沟里为海军信息化装备建设添油助力。(马建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