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称解放军或再添太空装备可迅速摧毁敌卫星

2013年10月11日 09:59  世界报 

  2013年9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一枚“快舟”小型火箭,搭载了一颗名为“快舟一号”的小型应急卫星。与大家熟悉的其他卫星和火箭相比,“快舟”火箭、卫星在网上的资料不多,然而美国媒体却对“快舟”异常感兴趣,因为他们感觉“快舟一号”卫星肩负非常重要的用途:作为“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太空战中,“快舟”将会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特殊火箭射出特殊卫星

  “快舟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引发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

  资料显示,“快舟一号”重量不足400公斤,是由一款小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意味着该卫星的轨道高度不是很高,甚至可能是在太阳的同步轨道当中。有关“快舟一号”的作用,官方给出的说明是,主要用于对各类灾害的应急监测以及抢险救灾等信息的支持,该卫星的用户单位属于中国科技部的遥感中心。但有报道认为,“快舟一号”卫星在军事上的价值非常巨大,可以快速为战场提供所需的战术侦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快速反馈到一线作战单位当中。

  从官方的报道来看,透露的消息非常有限。外界只知道“快舟一号”卫星由哈工大和位于湖北孝感市的中国三江航天集团(原为负责电子技术的中国航天九院)联合研制。

  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5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航天科工集团共建“快速响应飞行器”等5个产业技术联合实验室。2011年2月,哈工大在黑龙江省科技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中,第一次提到“十一五”期间承担完成了“快舟”等一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2012年11月,哈工大校长王树国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应急空间飞行器:该系列卫星的第一颗,总经费7.9亿元,2011年到2012年飞行演示,用于国家应急减灾等方面,与美国‘百星计划’同步,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日前,湖北省孝感市环保局官方网站上也出现了项目名称为“国营8605厂应急空间飞行器(快舟)研制保障条件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结果信息,国产“快舟”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

  就在中国官方媒体报道我国“快舟一号”卫星顺利升空不到两小时,《中国秘密发射新快速响应火箭》这一标题就出现在美国航天网站“nasaspaceflight”首页的头条位置上。该网站称,9月25日12时37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一枚全新型火箭发射升空。过去几个月以来,关于这枚运载火箭的传闻甚嚣尘上。该报道称,中国用“快舟”小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因为没有公开的照片和图像,除了研发者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外,外界对“快舟”运载火箭知之甚少。“快舟”火箭发射的“快舟一号”卫星则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该报道猜测说,这颗新卫星很可能是中国“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的一部分,此前有消息披露,中国正在建设这一系统。报道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宣布这一消息正值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在北京召开,“超过3000名与会者希望借此一窥中国的太空野心”。

  “快速补星”只有中美能做到

  在国内公开刊物《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中,外界大致可以了解中国“应急空间飞行器”的发展情况。“应急空间飞行器”是一类快速集成、快速入轨、具有星箭一体化特点的新概念飞行器。常规空间飞行器通常是研制1颗、生产1颗、发射1颗,而“应急空间飞行器”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导弹武器一样,批量生产,长期贮备,一次性使用。

  通俗地说,“快舟”飞行器的理念是:当需要对特定目标进行紧急战术侦察和通讯服务时,在隐蔽地域待机的发射平台接受发射命令,携带有星箭组合体的机动发射平台在战术掩护下移动到预定发射阵地,星箭组合体发射升空,并迅速进入预定轨道。从接到命令到投入使用,整个发射过程仅需数小时或数天,而常规发射则需要至少6个月到9个月。

  有军事爱好者猜测,“快舟”飞行器的尺寸介于东风-21和东风-31导弹之间,生产出厂时就是星箭组合体,外观类似导弹,由大型导弹运载车辆装载运输,装备于解放军导弹部队,在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时,能够在任何地方快速发射入轨。“快舟”大量采用成熟技术,成本低廉,能像中程导弹一样大量部署,可执行侦察或通讯任务。

  从海湾战争到阿富汗战争的近几次现代化战争中,美国军用卫星均大显身手,对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太空系统将面临从防御敌方攻击到应对迅速变化的技术和支援需求等各种挑战。由于卫星自身的脆弱性以及缺乏反应能力,使其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从卫星在现代战争中无可替代的作用来看,如何保证卫星在太空中安全稳定运行与如何提高卫星技术水平同等重要。也就是说,如果一方的反卫星技术先进,一旦发生“太空战”,对另一方的卫星及通讯指挥系统将具有极大的威胁。

  如果说掌握反卫星技术是矛,研发空间应急飞行器就是盾。目前,美俄等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在大力推行太空军事化,加快部署各自的航天系统。同时,这些国家也都意识到,未来战争中,通过攻击和控制敌方太空系统的各种设施,使其无法发挥作战效能将是致胜关键。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快舟”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可以想象,一旦“快舟”投入应用并大量部署,它国的反卫星武器的威力将明显下降。

  在未来的太空作战中,一旦敌方将我方卫星击毁,我方可以通过快速反应的卫星发射系统迅速补充卫星。当敌方卫星进入我方预警范围,则可以通过快速反应的卫星将其捕获或摧毁。未来战争中,这种“快速补星”系统的应用前景将极其广阔。

  从2002年起,美国为了全面控制太空,开始研究“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要把上述作战想象变为现实。今年以来,中国官方媒体也开始陆续披露相似的作战系统。中美在“快速补星”系统领域你追我赶,而其他国家暂时还没有这样的技术和经济实力。

  美军捣鼓“太空快速响应作战”

  军事专家指出,在现代化战争当中,卫星的军用成分对于军队实力的提升具备很大的作用。但是,卫星自身具备一定的脆弱

  性,缺乏相对应的反应能力,从而衍生出了关于“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的战术思维,即以准确、快速和经济为前提将卫星送到太空当中,对作战人员的所需提供实时的帮助以及战术的支持。

  美国空军最早提出“太空快速响应”的概念,重点强调在接到需求命令后,全部的开发工作可在6至9个月内完成;从提出作战需求到航天器部署完毕,只需要几天或者几周时间。

  “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是美国军方首先提出的一项计划,主要用于军事应急。当发生区域战争时,在很短时间内能够快速装配出一颗卫星,同时配套的快速运载火箭能够应急地将其发射升空。这种卫星成本低,研制周期短,寿命也不要求很长。美国《新闻周刊》曾描述这种卫星说,这是只有洗碗机那么大的卫星,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由建造好的零件组装起来,具有“与笔记本类似的即插即用技术”。

  除了组装和发射速度快,与现有的大型卫星相比,这种卫星更能满足战术需求。在战场上,连排一级都可以直接使用,甚至有可能出现单兵手持相关终端设备直接使用的场景。目前的大型卫星都由军队高层使用,用于满足战略需求。

  据悉,世界上目前只有美国掌握这一技术,已经趋向成熟——试验型卫星发射完成,已经拥有业务型卫星。英国和法国研制的小卫星项目也有类似意图。

  美国的“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早在2002年就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究,2003年美国国防部转型办公室正式提出了“战术卫星”的相关概念,意图构建低成本而且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空间平台来负责在战场当中的快速侦察;在今年年初有很多媒体已经开始披露相关的作战系统,但是并未得到证实。

  自2005年开始,美国空军研究所就利用同属小型运载火箭的“米诺陶”系列火箭发射名为TacSat系列的小型低轨道军用卫星。TacSat系列战术侦察卫星,使战场指挥官能够直接指挥、控制战术太空系统,获取战场情报。战场指挥官将使用专用因特网协议的网络来指挥、控制这些战术侦察卫星。TacSat - 1~3均为光学成像卫星,重量在100~400 kg左右,都运行在450 km 高的低地球轨道,分辨率最高达到0.9米。

  2009年4月,美国雷声公司公布了一个名为“响应器”的有效载荷设计概念,这种创新性的设计采用了一套可互换的任务专用遥感器,能够实现有效载荷的快速部署。

  “响应器”设计概念采用了光电和射频有效载荷构造,由于基础载荷设计使用标准的即插即用技术,易于与遥感器进行集成,从而能够显著缩短生产周期并减少计划成本。其生产周期预计为2年至3年,成本可降低30%至50%。 “响应器”能有效增加或重组关键空间能力,并融入新技术和创新型的操作,从而可直接满足军方的特定需求。

  从1999年“太空快速响应作战”概念提出至今,美国在该领域已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系统的建设还只是处于启动阶段,要成功实现“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计划仍然充满了挑战。(本报特约撰稿  郭宣)

(编辑:SN10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