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6月24日消息:我国建造的第三艘903型综合补给舰——太湖舰于6月18日上午正式入役。作为远洋航海作战的必备舰艇,该舰的服役将显著提升我军的远洋补给水平。
太湖舰是中国新一代自行研制设计的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也是北海舰队接收的第一艘该型补给舰,舷号889,舰长178.5米,宽24.8米,满载排水量20000多吨,接收装置采用国际标准,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适配性强、补给速度快、保障效率高等特点,可通过横向、纵向、垂直和靠帮等多种方式对舰艇编队实施补给作业,具备两舷三向四站同时补给能力。
迈向“蓝海”的必要条件 中国海军补给舰大量入役
对长期局限于近海防卫的中国海军而言,大型综合性补给舰是最后一个出场的辅助舰种。1977年8月,远洋补给舰的开发计划才被中国海军提上日程,初期目标是发展具备完整横向、纵向、垂直补给能力,可提供燃油、淡水、干货及弹药的现代化补给舰,初步满足三大舰队的远洋作战需求。但受制于当时中国国力有限,工程进展缓慢。时间转眼来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海军为搭配051改进型驱逐舰(“湛江”号、“珠海”号)与全新的052型驱逐舰,于1988年决定发展新一代综合油弹补给舰(又称“903工程”)。
近年来,随着新一批主战舰艇的建成和服役,中国新版“903工程”重装登场。21世纪初,上海沪东厂与广州黄埔造船厂各自建造一艘903型补给舰,西方称“福池级”(Fuchi)。首舰“千岛湖”号(886)由沪东厂建造,“微山湖”号(887)则由黄埔厂负责,前者于2005年4月30日交付东海舰队,后者也在2005年内配属给南海舰队。
就在外界猜测“福池级”是否会有后续舰之际,2008年12月,中国宣布派遣由两艘驱逐舰与一艘补给舰组成的特遣编队赴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担任补给任务的就是“微山湖”号。《亚太防务》称,随着护航任务逐步展开,加之中国海军积极迈向“蓝海”,航母战斗群的组建提上日程,中国海军认识到现役的补给舰严重不足。于是,2012年5月和6月,又有两艘903型新舰下水,随即展开密集试航,其中一艘就是编号889的“太湖”号。
今后若干年间,中国海军的航母和新一代作战舰艇固然重要,但没有后勤保障,这些舰队势必“走不远”,也就不可能在公海上有多大作为。中国要想实践“海洋强国论”,新型远洋补给舰的建造计划势必会进一步加速。拥有相当数量的现代化新型补给舰,也成为了中国突破美日岛链封锁,履行大国责任,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必要条件。
“太湖舰”助力中国破解美日海上封锁
有一个“冷战概念”,中国人一直很介意,那就是“第一岛链”。这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的,指的是对中国等“红色国家”进行围堵的链形岛屿带。这个随着冷战结束已不再具有意识形态涵义的概念,被一些人看成是遏制中国走向深海的防御阵线。
解放军近年来首次公开突破第一岛链,是在2009年3月中,中国北海舰队派遣导弹驱逐舰、巡洋舰、补给舰各一艘,从山东青岛航经宫古海峡并进入西太平洋。此后解放军东海舰队、北海舰队甚至南海舰队多次突破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
2012年10月4日,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4日发布消息称,当天下午6点至7点前后,中国海军的7艘舰只通过冲绳县宫古岛东北约110公里的海域驶向了太平洋。去年10月8日,香港《太阳报》称,中国出海编队除了常见的驱逐舰、护卫舰、补给舰,还包括两艘潜艇救援舰。这次出航的潜艇救援舰,是中国海军排水量最大、设备最齐备的潜艇救援舰艇。潜艇救援舰公开亮相,也意味着中国潜艇在第一岛链乃至太平洋活动的公开化。
对此,日本早在2010年发布的防卫白皮书中就大肆炒作“中国海军威胁”。在日本有关中国海军活动频繁的报道中,不少都提到了太平洋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中国海军的动向也往往与突破岛链联系起来。针对日本舆论热炒的所谓警惕中国突破“第一岛链”,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孟祥青教授曾表示,日本对中国走向海洋确有不适感,因为日本是传统岛国,狭隘的岛民心态在这种不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中国而言,突破第一岛链常态化,本质意义是改变了地区的军事平衡。解放军少将罗援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舰队从公共海峡出去到西太平洋进行训练,这是我们军队的职责,有的国家拿这点来说事,无非还是想把我们中国困死在第一岛链之内,让我们这条“中国龙”变成一条“中国虫”。
据了解,太湖舰交付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后,主要担负战时加入海上机动编队对驱护舰实施航行或停泊补给,平时伴随驱护舰编队执行远航及出访任务。它的入列,使解放军在南海、太平洋等海域具备持续的补给作战能力,不再受到所谓“岛链”的束缚,也是中国航母编队未来走向深蓝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