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舰一靠港就进行补给 塔吊通过铁轨快速移动

2013年02月28日 14:02  新华网 

  《参考消息》记者陈万军、吴登峰报道 蛇年新春,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从大连造船厂启航,一路劈波斩浪,于2月27日上午8时首次入驻位于青岛西海岸的航母军港。

  顺着逶迤的海岸线,驱车转过几个山湾,一座巍峨的航母军港立时矗立在记者眼前。航母军港连山通海。它与海岸线呈90度角直插入海。站在高处俯瞰,航母码头仿佛正把“辽宁舰”如孩子般揽在身边。

  攻克多项难题

  在通往航母码头的路上,记者遇到航母军港建设部队政委黄毅。为了建设中国首座航母军港,黄毅离开北京的家人,一头扎进航母军港建设基地。5年来,辛苦而繁忙的建设工作,海风吹白了他的头发,吹黑了他的皮肤。

  在码头的入口处,“历史将铭记这一刻——中国首艘航母首次靠泊母港”的标语巨大而醒目。“这座码头采用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突堤式结构,能够有效利用水域面积,提高码头的舰艇驻泊能力。这座码头可以同时停靠多艘大吨位军舰。”看着这座码头,黄毅眼中充满不舍,言语中充满自豪。

  “我们建造的防波堤国内最长,它能抵御百年一遇的台风。自建成以来,它已经经受了4次强台风的考验。”站在防波堤顶端,记者看见堤外海浪不断撞击大堤,而堤内波澜不兴,碧波如镜。防波堤挡住了风浪,为航母提供了良好的驻泊条件。

  “防波堤和码头下的沉箱重达7000多吨。”黄毅说,“在建设中,我们集智攻关,攻克了此类超大沉箱的预制、海上运输、水下安装等40多个世界性技术难题。”

  黄毅介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新建了全国最大的砂、石储备库,使砂、石在任何气象条件下湿度和温度均保持稳定;10余种混凝土近20万批次样品全部送交权威机构检测……自开工来,总部、海军先后组织了近20次工程质量稽查、巡查,已竣工项目质量全部优良。

  以创新保障质量

  首座航母军港气势恢宏,这一切却都建立在诸多创新之上。

  在码头和防波堤周边,堆放着无数巨大的水泥墩子,形状如同扭曲的“王”字。这些水泥墩子看似无规则地堆放,却又巧妙地咬合在一起。

  “它们能够有效抵消海浪冲击防波堤和码头时产生的能量,海浪冲击力越大,它们咬合得越紧密,可以有效保护防波堤和码头的安全。”航母军港建设部队某处处长任锐说。这些重达数十吨的水泥墩子,投放要求极为精细。每投放一块,都要进行精密的GPS定位,确保它们安装的精度和密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

  1987年入伍的任锐参加过从南到北数座军港码头的建设,“以往,我们都是采用经纬仪进行安装定位;施工完成后,雇佣潜水员进行人工探摸检测,费时耗力。如今,我们采用GPS定位、多波束测量等先进技术,建设质量和速度提高了数十倍。”

  在建设防波堤时,需要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然而由之产生的裂缝,始终困扰着工程建设者。官兵们经过上千次的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大型混凝土浇筑裂缝控制配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超大沉箱运输和安装是一道新的技术难题,官兵和施工单位联手创造出新型工艺,获得国家专利。

  “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官兵完成了多少项创新,掰着手指头数也数不过来,”政委黄毅说,“5年来,官兵以‘建千秋工程,铸万代丰碑’为己任,自开工的那天起,就停止了正常的节假日休息,6名干部放弃读研机会,10多名官兵父母病故仍坚守工地,100多名官兵带病带伤施工……今天,‘辽宁舰’顺利靠泊,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我们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保障工作有条不紊

  航母码头上,官兵正有条不紊地对刚刚停靠的“辽宁舰”进行补给。大型塔吊高高矗立,它可以在贯穿码头首尾的铁轨上方便快捷地移动,迅速为航母吊运补充物资;码头上黑、蓝、黄三种颜色的不同泵口,将油、水、气源源不断地补充到航母“体内”……

  “在这些泵口下,埋藏的管线就长达数百公里。它们如‘血管’般,把整座航母军港有机地连在一起,为航母提供不竭的‘生命之源’……”航母军港建设部队部队长李永平说。

  航母保障,与普通水面舰艇的保障有极大的不同。李永平介绍说,“辽宁舰”吨位大、人员多,每天消耗的油、水、电、气等能源物资是常规水面舰艇的数十倍。军港内新建了大型万伏高压变电站、能量站,以确保“辽宁舰”电力供应。

  同时,航母上搭载多型战机,其使用的航空煤油、滑油、机油就多达数十种;航母靠泊时,仅水的保障就多达6~7种。这些保障要求,在建设时就要考虑充分,使建成的设施能够充分满足“辽宁舰”保障种类多的要求。

  记者看到,为了防止补给油、水时出现错乱,码头上的管线阀门接口都被涂成醒目的不同颜色,以示区分;在码头附近的能量站中,仅消防功能一项就被区分为多种模块。

  航母保障环节多。保障航母的军港,就是一座现代化的超大物流中心,它涉及物资采购、装备管理、交通运输、油料接收、存储和配给,以及有害材料管理和日常生活服务等诸多保障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

  航母保障,对中国海军而言刚刚起步。李永平说,随着认识的深入、管理的细化、建设的发展,中国首座航母军港将围绕航母战斗力的尽快形成和提升,不断改进完善。

  “它们能够有效抵消海浪冲击防波堤和码头时产生的能量,海浪冲击力越大,它们咬合得越紧密,可以有效保护防波堤和码头的安全。”航母军港建设部队某处处长任锐说。这些重达数十吨的水泥墩子,投放要求极为精细。每投放一块,都要进行精密的GPS定位,确保它们安装的精度和密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

  1987年入伍的任锐参加过从南到北数座军港码头的建设,“以往,我们都是采用经纬仪进行安装定位;施工完成后,雇佣潜水员进行人工探摸检测,费时耗力。如今,我们采用GPS定位、多波束测量等先进技术,建设质量和速度提高了数十倍。”

  在建设防波堤时,需要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然而由之产生的裂缝,始终困扰着工程建设者。官兵们经过上千次的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大型混凝土浇筑裂缝控制配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超大沉箱运输和安装是一道新的技术难题,官兵和施工单位联手创造出新型工艺,获得国家专利。

  “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官兵完成了多少项创新,掰着手指头数也数不过来,”政委黄毅说,“5年来,官兵以‘建千秋工程,铸万代丰碑’为己任,自开工的那天起,就停止了正常的节假日休息,6名干部放弃读研机会,10多名官兵父母病故仍坚守工地,100多名官兵带病带伤施工……今天,‘辽宁舰’顺利靠泊,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我们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保障工作有条不紊

  航母码头上,官兵正有条不紊地对刚刚停靠的“辽宁舰”进行补给。大型塔吊高高矗立,它可以在贯穿码头首尾的铁轨上方便快捷地移动,迅速为航母吊运补充物资;码头上黑、蓝、黄三种颜色的不同泵口,将油、水、气源源不断地补充到航母“体内”……

  “在这些泵口下,埋藏的管线就长达数百公里。它们如‘血管’般,把整座航母军港有机地连在一起,为航母提供不竭的‘生命之源’……”航母军港建设部队部队长李永平说。

  航母保障,与普通水面舰艇的保障有极大的不同。李永平介绍说,“辽宁舰”吨位大、人员多,每天消耗的油、水、电、气等能源物资是常规水面舰艇的数十倍。军港内新建了大型万伏高压变电站、能量站,以确保“辽宁舰”电力供应。

  同时,航母上搭载多型战机,其使用的航空煤油、滑油、机油就多达数十种;航母靠泊时,仅水的保障就多达6~7种。这些保障要求,在建设时就要考虑充分,使建成的设施能够充分满足“辽宁舰”保障种类多的要求。

  记者看到,为了防止补给油、水时出现错乱,码头上的管线阀门接口都被涂成醒目的不同颜色,以示区分;在码头附近的能量站中,仅消防功能一项就被区分为多种模块。

  航母保障环节多。保障航母的军港,就是一座现代化的超大物流中心,它涉及物资采购、装备管理、交通运输、油料接收、存储和配给,以及有害材料管理和日常生活服务等诸多保障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

  航母保障,对中国海军而言刚刚起步。李永平说,随着认识的深入、管理的细化、建设的发展,中国首座航母军港将围绕航母战斗力的尽快形成和提升,不断改进完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