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部队开始野外驻训,把官兵拉到生疏地域、陌生环境摔打锤炼,使训练最大限度地贴近实战。由操场走向战场,让训练贴近实战,必须要有迎战艰险的勇气。
实战化是军事训练的内在要求。“训”是对“战”的设计和预演,“战”是对“训”的应用和检验,二者辩证统一于战斗力标准,服务于作战实践。在相对和平的军事斗争准备时期,实战化训练已成为最接近作战的军事实践活动,也是唯一能够连接“和平时期最后一场训练”与“未来打仗第一场战斗”的桥梁。只有从实战出发设计训练,按实战要求组织训练,用实战标准检验训练,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各种复杂情况。
屠龙之技虽精,但不能用于实战的技能再精也毫无用处。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反复苦练什么,什么在实战中最管用,就把什么练好、练精、练过硬,这是实战化训练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必须突出实战应用,多在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上下功夫,少在那些简单的、技术含量低的课题中磨时间、耗精力,坚决杜绝在一些陈旧的、未来打仗用不上的内容上练来练去、比来比去。
实战化训练需要“硬件”,也需要“软件”。开展实战化训练当然要有近似实战的现代战场环境和条件,但是打仗观念和思维也不可或缺。没有打仗的心态,自然就不会想贴近实战去训练。有了打仗的意识,才会真抓实备、常抓不懈,才会把全部心思用在想打赢、谋打赢、练打赢上,才会严格标准、严格组训、严格考评。
实战化训练环境复杂、难度高、强度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追求“零伤亡”是脱离实际、违背战斗力生成规律的。有资料表明,一些军事强国的训练伤亡都远高于战时。如果用“安全标准”代替战斗力标准,哪里还敢像打仗一样训练?敢不敢在训练中来实的、动真的、碰硬的,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根本态度问题。我们有必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宁要流汗流泪、胆战心惊的艰险,不要消极保守、四平八稳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