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提要
强国必先强军,强军必先强校。信息化战争的较量,首先是人才的较量。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军事人才,院校教育训练必须向部队靠拢、向实战靠拢。解放军理工大学连续两年组织学员参加国际军事赛事,与强手频频过招,培养学员的战备意识、敌情观念、实战素养,让学员走出校门就能上战场、打胜仗。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员代表队继去年载誉美国西点军校“桑赫斯特竞赛”后,今年4月再次组队赴美参赛,并从10个国家的58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荣获桑赫斯特绶带。
5月23日,大学领导、专家与教员、学员等300余人齐集一堂,围绕“桑赫斯特竞赛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展开研讨,达成共识:必须按照实战化要求加强军事教育训练改革,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比赛时扣分意味战时流血牺牲——
瞄准实战设置科目
比赛开始战斗即打响。7公里武装奔袭,匍匐通过低桩网,占领阵地后直接进行第一个项目——射击。
受领任务后,没有等“准备射击”的口令下达,队员们就进入战斗状态:或匍匐,或掩护,或低身俯冲,快速抵近射击地域。靶场依山而设,靶子隐藏在土堆、石块等掩体后侧。在50米到300米射击范围内,射击目标、民事目标随时出现。误击民事目标,就会扣分。大家都绷紧弦,丝毫不敢松懈。
成绩公布,中国代表队是唯一没有误击民事目标的队伍。
手雷投掷是中方学员的优势项目,但竞赛规则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之一是要求跪姿投入25米远、长宽不足半米的“窗户”内。
中方队员贾继昌抠保险、拔插销、投掷……一条完美的弧线从起点延伸至墙上狭小的窗口。
手雷一爆,技惊四座。全体参赛的500多名队员中,能将手雷投进的仅贾继昌一人,许多外军观众齐声大喊:“China! Great!”与此相比,一名外军学员在投掷时将身子探出掩体时间过长,被判成绩无效。
比赛时扣分等于战时流血牺牲。这名失误的学员懊悔不已:“如果在战场上,我早已倒在血泊之中了。”
战场上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
以变应变才能打赢
爬低桩网、过平衡木、越高板、攀高墙,中方学员动作一气呵成,最后扛着100公斤重的橡皮人冲刺300米。
此次比赛要求各参赛队以班为单位参加,成员必须涵盖各年级学员,并且要有一名以上女学员参加,各项目成绩均以最后一名计算。中方女学员雒珊珊一度成为赛场亮点。爬绳障碍时,她双手攀绳,两脚卷绳,顺势而上;2.3米的高板前,她箭步助力,双手攀板,腾跃而上,赢得各国学员惊呼。
西点军校负责障碍训练的军士长赞叹:“西点女学员至少训练半年以上才能完成此科目,中国女学员真了不起!”
记者了解到,“桑赛”所有科目设置、评分标准、竞赛流程,都围绕实战的不确定性来策划设计。
核生化防护项目结束30分钟后,队员们在转场途中刚准备喘口气,没想到毒气警报再次拉响;转场途中临时要求学员涉水通过道路旁的涵洞、搬运下水管道等;通过障碍时要求学员携带水桶、搬运担架;船只机动前要求撞开铁门……
种种突发情况和临时增设的要求,让各国参赛队员叫苦不迭,也让竞赛充满了众多变数。去年比赛取得第一的澳大利亚代表队今年只排名第十七。
中方代表队班长刘驰说:“竞赛最大的挑战就是不确定性,战场上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
“危险”与“阵亡”随时相伴——
团队协作攻坚克难
通过“雷区”比赛,要求全班在5分钟内借助两块木板和场地中设置的石块通过“雷区”。面对“雷区”,一些外军代表队不知所措,仓促上阵,不一会就有队员跌入雷区“阵亡”。
中方学员靠拢在一起,相互比划着,迅速分组,巧妙采取木板转换法,密切协同,借助雷场中设置的石块,很快便通过雷区。场外观众纷纷赞叹:“中国队,真聪明!”
翻越3米高墙障碍,对各国学员来说都是一只“拦路虎”:韩国一名学员手臂骨折;德国一名学员脚部骨折,另一名学员腿部伤势严重。
比赛时,中方代表队班长刘驰被要求蒙上眼睛,取消指挥权。那一刻,班长由指挥核心变成了团队的“软肋”。此时,副班长欧阳盼资立即顶了上来,他简单分工后,迅速安排队员采用“叠罗汉”的方法,首先护送“伤员”刘驰翻越,其他队员鱼贯而过。
船只机动考验着团队的整体协同作战能力,大家一起抬着150公斤重的船艇快速奔跑1.2公里。中方队员李大国左臂被船压得剧烈疼痛,但他咬紧牙关强忍剧痛,与大家一起快速奔跑,到达终点时手臂已失去了知觉。
资料链接
“桑赫斯特竞赛”始于1967年,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军事院校间的军事技能比赛。今年的“桑赫斯特竞赛”共有10个国家的58支队伍参加,内容均为美军校学员常训科目,主要围绕步枪射击、手枪射击、定向越野、手雷投掷、室内障碍、核生化防护与武器组装、绳桥、翻越高墙、隐蔽侦察、指挥能力挑战、情报收集和转场时间等12个项目,展开体能、技能、智能对抗和团队协作、战术决策能力等方面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