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走你”背后:若被吸入进气道将粉身碎骨

2013年04月20日 10: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舰员都是优中选优,本科以上学历军官占98%以上

  这是一支阵容豪华的高素质舰船部队:舰员都是优中选优,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军官占98%以上,博士硕士50余人;

  这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海上大家庭: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13个民族儿女同在一艘舰上战斗,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这也是一支多情多义的忠诚部队:为了航母事业,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既有舍小家,忠诚报国,也有上阵夫妻兵,守望相助。

  他们就是辽宁舰的全体官兵——共和国第一代航母舰员。在中国梦、强军梦的今天,他们因忠诚报国的使命与担当,被誉为当代最可爱的人。日前,记者来到辽宁舰,见识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别样风采。

  自信、豪情,英姿勃发……这是舰员给记者扑面而来的强烈感受。

  这些国之重器的操盘手是怎么选出来的呢?

  “第一支航母部队,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强军梦想,选什么样的人,关系重大!”2009年8月,海军启动组建航母接舰部队。着眼航母建设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在海军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专门机构,经反复研究,确定了选人标准——

  要“有理想、有追求”,选“特别想干、特别能干”的人加入接舰部队;要“有能力、有潜力”,为航母事业选好“中坚力量”和“种子人才”;要“高起点、高标准”,全海军遴选,大范围考核,优中选优……

  “驾驭航母,决不是安逸的事业!‘一切从零开始’的艰苦创业,足以让人‘掉几层皮’;干航母充满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也考验人的勇敢和追求……”

  “我请求加入航母部队!”“我接受祖国的挑选!”……在航母事业的号召下,一大批优秀海军业务骨干放弃熟悉的工作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别妻离子,在陌生地域和岗位开始了艰苦创业。

  辽宁舰机电长楼富强,原是某驱逐舰支队装备部副部长,海军范围内数一数二的机电行家。部队组建初期,他独自负责航母机电专业,不到一年,头发白了身体瘦了,但工作激情和标准始终不减,常常在60℃机舱一待就是三四小时。

  “第一代航母舰员,来源遍及海军五大兵种和海军各级机关、各个院校,都是抱着航母梦来的!”采访中,辽宁舰政委梅文和舰长张峥自豪地告诉记者, “他们中有飞行员舰长、博士硕士舰长、全训合格舰长,有留英留俄的各领域各专业尖子人才,有优秀飞行员、全国空管先进个人,还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 者、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据介绍,辽宁舰上还配备了近5%的女性舰员,几乎涉及舰上所有专业。梅文表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操作系统,对体力要求降低,对智力要求较高,女性舰员在某些岗位上,会比男性发挥更多的优势。

  航母内部通道有20公里长,甲板下有3000多个舱室

  航母是“海上巨无霸”,常被称作“海上城市”。记者进入辽宁舰内部,感觉像庞大的迷宫,到处都是通道、舱室。据介绍,整个航母内部通道加起来有20公里长,在航母甲板以下大概有3000多个舱室。

  忽上忽下的复杂路线,让记者直犯迷糊……引导员步伐稍一加快,我们就跟不住了;我们稍一停顿,引导员已然不见踪影。这样的遭遇,在许多舰员身上也发生过。

  第一次进入辽宁舰舱室,当了20多年水兵的辅机区队长刘辉一下子“找不到北”了:“不知道东西南北,搞不清楚哪是舰艏哪是舰艉!”说起当时情形,刘辉心有余悸。

  迷路的尴尬,让刘辉和战友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航母上不管是新兵还是老兵,每个人都是小学生!要想获得航母“驾照”,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

  那段时间,刘辉和战友们一起,手拉着手钻舱室,在航母上学“认路”。22层甲板、300多个直梯斜梯、长达数十公里的通道……着实让他们吃尽了苦头。

  从认路起步,舰员们开始了孜孜不倦的求学之路。数万台(套)全新装备如何使用?数十万册技术资料如何吃透?数以亿计的备品备件如何管理?战舰和飞机如何融合?岸舰如何衔接……铺天盖地的问号,犹如一副副千钧之担,压在接舰官兵的肩上。

  “组建一支部队,创办一所学校,接好航母首舰,培育种子人才”,他们往返奔波在科研院所、研制厂家和实习部队之间——

  自接舰部队组建以来,先后2万余人次辗转17个省20多个城市,进出院校、厂所,参加接舰理论培训和新装备技术培训,8万余人次上舰熟悉舱室训练、跟产助建和试验试航,400多人次赴驱护舰、航空兵部队交叉学习专业技能……凭着这种执著,辽宁舰100%的舰员通过了相关厂所和院校的各种接装培训 考核,获得上舰资格认证。

  心在哪,收获就在哪。2012年4月20日,作为全舰最复杂、最庞大的部门,机电部门的官兵全面接管前机舱,率先实现独立操纵装备。那天,离接舰部队组建刚两年半。紧随其后,其他部门陆续实现了自主操纵。

  2012年8月中旬的一天,渤海某海域,云飞浪卷,辽宁舰进行入列前最后一次海试。一连10多天,在官兵们娴熟的操纵下,辽宁舰庞大的身躯服服帖帖……

  接舰以来,该舰官兵先后提出各类改进建议近4000项

  航母是最大的水面舰艇,近2000人战斗生活在上面,看似寻常的吃、住、行、医都成了不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战备生活秩序是一个大课题。为管好 这个“海上城堡”,创新在辽宁舰上无处不在。这里,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系统、每一个战位,都可以告诉你一个甚至几个创新的故事。

  皓月当空,机电长楼富强辗转反侧,令他寝不安席的是航母的锅炉。辽宁舰锅炉必须按一定程序启动。

  一个月前,楼富强向有关专家提出质疑:“传统的方法耗时太长,影响航母出航的速度;炉内压力太高,不安全因素多。能不能通过改进,把启动蒸汽压力降下来……”得到的答复是:“原设计就是这样,不可能!”

  楼富强不甘心,“越是习惯思维认为‘不可能’的地方,越是创新萌芽生长的地方!”揪住问题,楼富强没日没夜地忙开了……最终成功降低了锅炉启动蒸汽压力,装备安全性能提高的同时,启动时间缩短了许多。

  创新,让舰员们总能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问题。

  就连就餐如何安排?衣物如何清洁?洗脸毛巾怎样拿、怎样放等生活细节,都融入了官兵们的创新智慧。“可视化”的引导,这样的细节在航母上随处可见。

 

  统计显示:接舰以来,该舰官兵先后提出各类改进建议近4000项。仅航空部门信息班战士李学良,一人就提出合理化建议70余项,其中33项被工业部门采纳……

  在“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完美演绎“航母Style”

  “这是阻拦索装置,这是滑跃甲板一端的偏流板,那是菲涅耳透镜。”在飞行甲板上,身着绿色T恤、黄色马甲的起飞助理陈小勇向记者们现身说法。

  航母飞行甲板,是“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而起飞助理,被称为“刀刃上的舞者”。“颜色和动作,是舰面交流的主要‘语言’,各战位官兵通 过它传递信息以操作特种装置,保障飞行员的安全。”陈小勇说。看似轻松的背后,其实危机四伏。舰载战斗机离舰瞬间,隐藏着许多令人心悸的意外:一旦舰载机 偏移起飞跑道,巨大的尾喷,可把挨得最近的起飞助理吹到海里;一旦尾喷流扫到人体,鲜活的生命,瞬间即被灼伤而致死;一旦被发动机吸入进气道,活生生的人 立即就会粉身碎骨……

  “你不觉得危险吗?”记者问。

  “我知道!自1986年以来,仅某大国就有28名起飞助理在岗位上殉职……我们的舰载机还在试验阶段,风险远超过外国同行。我很清楚,选择这一专业,无疑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陈小勇说,“祖国的需要,永远是我抉择的砝码。”

  陈小勇是家中的顶梁柱,一直对父母和妻女隐瞒所从事的工作。然而,2012年11月23日,随着歼—15舰载机的完美起降,陈小勇“露馅”了。他和另一名起飞助理潇洒的“凌空一指”,永远定格在镜头里,成为引发“航母Style”的原型。

  反复端详照片,妻子给陈小勇打来电话:“你老实跟我说,我怎么越看越觉得第二个人就是你啊!”电话那头,妻子一脸泪水……

  总有一种精神淬火铸就,总有一种使命义无反顾,总有一种信念催人奋进!这就是当代最可爱的人!(本报记者 倪光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