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披露中国航母细节:系留索涂成粉红色显轻

2013年04月19日 08:08  解放军报  

  引 子

  清晨,青岛某军港码头,辽宁舰静静地停泊在那里。

  冉冉升起的朝阳,将整个飞行甲板铺上了一层明亮的金色。不远处的海面,海鸥在欢快地翱翔。舰艏甲板的护栏上,几只小海鸟落在上面,悠闲地踱步。

  然而,走进航母舱内,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却是一片忙碌的场景:通道里,官兵们往来穿梭脚步匆匆;广播里,不时传达着各种命令。

  外表平静,心脏沸腾。“时间不够用,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干,必须争分夺秒。”甲板上,副航空长王雪亮如是说。

  这一天,是2013年4月9日,航母进驻母港后的第49天。

  8:30

  甲板上的坚守

  相同的地点,见到了相同的身影。

  上午8点半,航母飞行甲板3号起飞位,记者再一次见到了“航母style”原型之一、起飞助理陈小勇。同上次歼-15舰载机着舰时见面相比,他的脸被晒得更加黝黑。

  此时,甲板上正在进行一项科研试验,陈小勇和战友已经在这里坚守了两个多小时。

  “走你”这一招牌动作,让陈小勇一夕成名。

  “火爆网络之后,对你有何影响?”记者问。陈小勇回答:“没有,我依旧是我。”一旁的副航空长李晓勇插话:“有,现在他对工作的标准更高了!”

  航空部门是航母的第二大部门,甲板上统管人员的工作服装颜色就达6种。人们在网络视频上能欣赏到的,是他们潇洒的动作,看不到的则是他们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的艰辛。

  夏天,热浪滚滚;冬天,寒风似刀。飞机来了,他们要忙,起早贪黑;飞机不来,他们需要反复训练,依旧要忙,从早到晚。

  李晓勇指着手中的头盔说:“烈日下,常人戴着头盔站一个小时就会满头大汗,头昏眼花,而我们一站经常就是半天。”

  累归累,可每当看到跑道上那一道道战机起降时留下的胎痕,李晓勇又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坚守在这里,有时候需要勇气,因为航母飞行甲板被称作“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更多的时候,则需要一种毅力,因为再苦再累他们也丝毫不能降低工作标准。比如说:每次战机着舰前清扫跑道,任何微小的颗粒他们都要一一拾起来。

  此时,广播响起,他们闻令而动,向各自战位跑去。身着不同颜色工作服的他们,在甲板上绽放成了一朵美丽的花。

  9:00

  机库里的自信

  乘坐升降平台,记者从飞行甲板来到机库。

  此时,利落的口令声传入耳边,官兵们正在机库里进行飞机系留训练。所谓系留,就是航行中防止飞机滑动,用钢铁系留索具将其固定在机库地板上。

  系留索,被涂成了粉红色,这让人从视觉上感觉它很轻。其实,每根铁链都重达40公斤。

  挂链,旋转,加固……战士两人一组,仅仅1分半钟,他们就完成了。

  “这不是最快速度,他们能做得更好,也必须要做得更好。”副舰长刘志刚说,航母上大小专业数百个,每一个环节的训练都要精益求精,航母这个战斗力大系统才能高效运转。

  机库的另一端,三级军士长翟国成正在琢磨着他的技术革新。

  他可是航母上的“创新达人”,3项成果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上航母前,他先后保障过4型飞机。可上了航母,他感觉“自己成了新兵”,啥也不会。

  咋办?从头学起,用心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不仅能对歼-15舰载机实施舰面保障,还掌握了其他飞机的技术保障。

  谈起心得,翟国成对记者说:“要想征服航母,首先战胜自我。”

  这位老兵的自信,传递着航母官兵应对困难的信念。

  这位老兵的角色转变,正是航母官兵使命完成“升级更新”的生动写照。

  10:00

  机电舱的阳光

  “虽然工作在没有阳光的舱底,也要像向日葵一样绽放。”

  上午10点,机电部门值班室里,区队长刘辉用诗一样的语言“震”住了记者。

  当时,他刚刚从底舱检查完电站,耳朵里还回荡着机器的轰鸣声,手套上还沾着油污。

  机电部门是航母“心脏”守护者,航母片刻也离不开他们的保障。刘辉对记者说:“每时每刻,机电部门都有几十个人坚守在岗位上。”

  机电部门的工作场所,高温高噪,都处在主甲板以下的底层舱室。航母上,主甲板以下越深,条件就意味着越艰苦。

  刘辉21年的军旅生涯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各类舰艇机电舱度过的,可他从未叫苦叫累。如今,到了航母上,他成了战友心中的“阳光使者”。

  为啥?因为他有阳光般的幸福心态。

  “心态很神奇,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作为技术骨干、老兵,他将自己的工作心得发在航母内网论坛上,引发了广大战友的共鸣。

  心里充满“阳光”,干活就充满能量。动力中队教导员肖磊说,刘辉加班从来都不需要上级要求,清明节期间动力系统装备检修,他和战友连续几个晚上都干到凌晨三、四点。

  在刘辉看来,战友跟他一样辛苦。他主动邀请记者:“如果有时间,跟我下去看看,就知道轮机兵有多可爱了。”

  11:00

  厨房里的学问

  上午11点,航母的厨房里菜香四溢。

  今天掌勺的大师傅,是三级军士长魏强。此时,他开始动手最后一个菜“素炒上海青”。

  满满一筐上海青,魏师傅只是倒了一小部分进锅里。他一边炒一边对记者说:“舰上人太多,没法做大锅菜,只能小锅分炒。”不一会儿,他就炒好了6锅。

  “和在驱逐舰上相比,航母上做饭累吗?”“不累,感觉比以前还轻松。”魏师傅的回答实在出乎意料。要知道,航母上保障的人数可远比驱逐舰上多多了。

  记者很纳闷,陪同的军需中队中队长刘正才忙解释:一方面是因为航母上的饮食设备更加先进,另一方面则是管理运行机制更加高效,让保障人员忙而有序。

  刘正才,相当于航母“饮食总管”。主食加工区、面点制作区……在他的“导游”下,记者参观了航母饮食保障整个流水线。从蒸馒头到洗菜,每个环节层层相扣,他们力求用最少的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高效的保障。

  吃,在航母上可是大难题。为了让战友吃好,吃出战斗力,刘正才领着保障部门煞费苦心——

  按照中西结合、粗细搭配、营养均衡的原则,他们推出了21天循环食谱;考虑季节和训练强度,推出了正餐、间餐、夜餐的全时保障模式;舰上还专门配了营养师……

  “以前舱内搬运给养需要40人,现在通过流程优化和技术改进减少到了12人”。刘正才自豪地对记者说。

  12:00

  自助餐的细节

  航母上的这顿自助午饭,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一不小心,记者脸红了两次。

  细节一:喝饮料。

  口渴,记者从餐台上取了一盒纸包装的凉茶饮料。喝完,记者随手将它扔在了一边。没想,坐在对面的宋美燕参谋开玩笑地对记者说:“你要是我带的兵,可就要挨批了。”

  为啥?宋参谋说:我们航母上喝完纸包装饮料,必须将吸管取出,然后把纸包装压平,这样方便回收存放。说完,她还亲自给记者做了示范。

  细节二:倒残渣。

  吃完饭,记者跟大家一起到垃圾回收处倒餐盘残渣。

  垃圾回收处分为三部分:残渣台,不可回收,可回收。记者不小心将用过的餐巾纸扔进了残渣台。旁边站着的服务官兵看到了,连忙将餐巾纸捡起,放进了可回收处。

  宋参谋对记者说,航母上执行严格的垃圾分类。每一次出海,官兵们都将可回收的垃圾集中卖出,所得资金捐给希望小学,这样做一举两得,既环保又公益。

  细节决定成败。一顿饭让记者看到:航母官兵的高素质,正是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规范出来的。

  15:00

  航母的巡查员

  下午3点,带上红色安全监察袖标,拿着防爆手电,记者跟随舰上“生命力巡逻更”进行安全巡查。

  “安全是航母的生命。”安全长米峰对记者介绍说,“生命力巡逻更”是航母上特有的安全巡查机制,巡查人员由部门联合组成,不同的组每天在不同的路线上进行安全巡查,以消除安全隐患。

  今天带队的是监察中队一班班长、上士林远锋。左转,右拐……跟着他走了没一会儿,记者就完全失去了方向感。每条通道,都布满了各种阀门和仪表,在记者眼中模样都差不多。

  航母太大了,对于常人来说就是迷宫。可对于班长林远锋来说,这一切他太熟悉了,航母上几千个舱室,他和战友都用脚步丈量过。“只要给出舱室代号,1分钟之内马上能确定具体位置;6分钟之内,能从航母上任何一点赶到指定现场。”

  走过一处仪表盒,林班长突然停住了脚步。他将手轻轻放在仪表盒的外壳上,那情景就好像一位父亲将手放在孩子的额头上,看看是否发烧。

  “怎么样?”“温度在安全范围内。”林班长肯定地回答。记者随后用温度计进行了验证,果然如此。

  紧接着,林班长向记者透露他们安全巡查的“四秘诀”——

  闻:看有没有异味焦味;听:看设备运行声音是否正常;摸:看设备温度是否合适;看:用手电观察不留死角。

  巡查到一处消防泡沫站,林班长钻了进去。里面管道交错,空间狭小。他猫着身子,打着手电,看了好一阵才出来。

  “这是重点检查部位,任何一处细节都不能放过。”林班长抹着额头上的汗水说:“如果因为我的疏忽出现了安全问题,那我就成了历史罪人。”

  记者翻看舰员住舱的管理手册,每一条都规定非常具体。比如,用电必须使用水密插头,房内不准晾晒湿衣服等等。

  记者看表,不知不觉中已经巡查了1个半小时。顺着舷梯向下,终于来到此次巡查的最后一站。在舱室角落里,悬挂着一个不锈钢小牌。林班长记录完巡查情况,将不锈钢小牌取下,而后又从自己口袋中取出另一个不锈钢小牌挂上。

  “换牌就意味着此次巡查任务的结束。”林班长说,当我们结束巡查时,另一组“生命力巡逻更”紧接着又出发了……

  18:30

  女舰员的梦想

  晚饭后,一天里难得的闲暇时光,维族女舰员迪力胡玛尔终于露出了轻松的笑脸。

  今天,迪力胡玛尔又紧张地“奋战”了一整天,因为舰上马上要组织新一轮舰员资格认证考核。

  “在航母上习惯吗?”记者关心地问。

  “没啥不习惯的,我首先是水兵,其次才是女性。”满脸稚气的她认真地回答道。

  迪力胡玛尔来自新疆喀什,气候、饮食与这里差异甚大。她对记者说:“我的名字汉语意思是‘心灵的陶醉’,来到航母上,我才真的实现了心灵的陶醉,我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梦想。”

  她的父亲是一名老兵,曾戍守在帕米尔高原边防,如今,她又来到了祖国的航母上。迪力胡玛尔说:“我必须努力,因为我不仅在完成个人的梦想,也在实现父辈的梦想、国家的梦想!”

  今年航母“春晚”上,辽宁舰副政委李东友创作的诗《你的名字叫辽宁》,让迪力胡玛尔感动得热泪盈眶——

  高耸的舰岛是民族挺直的脊梁,巨大的甲板是祖国宽阔的胸膛;

  翻滚的航迹荡涤着百年的屈辱,战机的轰鸣奏响了复兴的乐章;

  这就是你,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责任……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李 靖摄 美术设计:方 汉

  【中日钓鱼岛争端最新消息】【朝鲜半岛局势最新动态】【更多内容尽在军事频道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