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导舰炮世界领先射速比国外装备高1倍

2013年01月15日 13:37  科技日报 
海军装备研究院某所所长邱志明少将 海军装备研究院某所所长邱志明少将
资料图:中国海军730近防炮 资料图:中国海军730近防炮

  邱志明,海军装备研究院某所所长,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身材魁梧,脸上总是带着自信的微笑。正是这位儒雅的将军,带领着一群同样出色的科技工作者,让素有“战争之神”之称的火炮在舰艇上重振雄风,让我国海军的舰载武器系统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邱志明创造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纪录——

  从事海军装备科研30年来,先后负责、主持承担和参加完成了50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项。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也获得了我军首届科技创新群体奖!

  心系装备谱华章,碧海丹心铸忠诚!邱志明和他的团队用青春和汗水为中国海军安上一柄柄克敌的利器,也为万里海疆装上一道道御敌的屏障!

  日前,记者走进了邱志明整洁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壁上挂满的获奖留念照。一张照片,一份荣誉,一串光环,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扎根沃土,让“打狗棒”变得硬邦邦

  多年以后,已成长为我国舰载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领域知名专家的邱志明,依然忘不了初次上舰时的惊愕与沮丧。

  1979年,在海军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前身)不到一年的邱志明第一次上军舰参观实习。没曾想,他却看到这样的情景——中国海军竟然还在使用20世纪50年代半自动、甚至是人工手动的舰炮武器,许多环节必须靠舰员手动操作,与那时在杂志上看到的全自动舰炮武器反差很大。

  邱志明看到的正是海军指战员心中的伤痛!

  “一个大国一定得是一个海洋强国,你考海军院校吧。”高考填报志愿前,正是父亲的这句话让这位来自沂蒙老区的县一中高考状元来到了海军院校。那一刻,这句话又如鞭子般抽打在心上,一种改变我国舰炮武器落后状况的责任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大学四年,他分秒必争。有的同学开玩笑,“让邱志明看电影,除非是太阳从西边出来。”大学20多门功课,他以平均95.3分的成绩毕业,被评为当年仅有的3名优等生之一,并被留校任教。

  多年后,他成为这3名优等生里依然留在部队,战斗在海军装备事业第一线的唯一一人!

  1982年,邱志明到工厂进行毕业实习时,了解到某型舰炮发射仅200发左右炮弹输弹簧就发生断裂,失去连射能力。这是该型炮在1966年设计定型和1975年生产定型时遗留的一个历史“老大难”问题。凭着年轻人的闯劲,在毕业设计时,他毅然选择了这个难题。有人劝他,“这个题目难度大,有风险,短期内难有结果,弄不好毕业设计就要砸锅。”他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在斗争,搞科研哪能没风险,为了改进部队装备,提高战斗力,即使失败,也豁出去了。于是,他一头扎进课题,连续奋战了几个月,进行了大量分析计算,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写出了题为《某型舰炮输弹簧断裂分析及提高弹簧寿命的措施》的论文,提出了改进的技术方案,受到院、系评委和导师毛炳祥的充分肯定,被评为优等毕业论文。

  理论是一回事,实际应用到底怎样?他到工厂进行实际改装。由于没有专门经费,只能加工一块火炮加速机模板,成败在此一举。试验开始了,他的心也跟着提到嗓子眼儿。二百发、五百发、八百发,一直打到一千发!他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脸上露出成功的笑容。这项成果后来被海军装备技术部正式采纳并投入生产,而这份成功的喜悦也连同他21岁的青春年华一同载入《当代中国》丛书“海军卷”!

  这次硬碰硬的实践使邱志明懂得了,“身为海军人,要有海军心。作为一名海军科技干部,只有站在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沃土上,才能茁壮成长、叶茂根深。”

  舰炮,曾经是海军舰艇的主要攻击武器。但随着舰空导弹和反舰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应用,舰炮武器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于是,一场关于舰艇上要不要装炮,以及装什么炮的争论日益激烈起来。以英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甚至提出极端观点:“现代军舰可以不装舰炮,舰炮可完全为导弹所取代。”

  我国也有不少人认为:在现代兵器家族里,舰炮顶多算个看家的“打狗棒”。可舰炮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邱志明却透过战争迷雾,看到了火炮这个“战争之神”在未来战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舰炮是集机械、电子、液压、光学于一体的综合体,也是世界各国海军装备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舰载武器之一,只要发奋创新,就能让‘打狗棒’硬邦邦!”

  在邱志明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厚厚的,已经发黄的大部头。这是1985年海军汇集10名编委编制的“舰炮武器系统射击效力评定”41项系列标准。除了邱志明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外,其他9名编委都已经是德高望重的知名专家学者。在41项标准中,20多岁的邱志明参加了10余项标准编制起草任务。他一边虚心向前辈们请教,一边没日没夜地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20多年来,这一系列标准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在论证的算法以它为依据,试验基地试验以其为参照,地方工业部门用它来优化确定总体方案,院校教材以它为蓝本,研究所培养研究生也开设了这门课。

  全力攻关,一切为了海军战斗力

  对掠海导弹的攻击,美国海军4次3中,中国海军8次8中!2004年9月,英国《简氏年鉴》图片配发的这段文字引起了世界关注。这里面饱含着邱志明及其团队的辛勤汗水。

  超高速、超低空、高突防、高毁伤,进入20世纪90年代,反舰导弹呈现出这样的特征,水面舰艇赖以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末端防御系统,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据计算,针对不同的目标速度,在武器系统精度不变的前提下,为保证全航路至少命中一发的概率,在有效拦截区段内火炮射弹数应基本保持一致。那么,随着来袭导弹飞行速度的增加,火炮射速也应相应提高,他们进行了大量仿真计算。

  拦截1倍音速的掠海反舰导弹,火炮射速要达到4200发/分,这对于现役的多型近防火炮问题不大。但此后的一组数据却令包括美国“密集阵”、荷兰“守门员”等在内的多数速射炮力不从心:拦截1.5倍音速的导弹射速要5597发/分,2倍音速要6713发/分,3倍音速要8386发/分,4倍音速则要到9579发/分……

  邱志明团队有能力在超音速导弹的攻击下,为舰艇打造一道安全屏障吗?我国的工业水平能造出这样的舰炮吗?

  “不可能”不是邱志明的宿命!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平均年龄30多岁的团队开始全力攻关!

  “某反导舰炮超高射速技术研究”是决定舰炮性能的关键。邱志明主持研究所、工厂、军代表室等组成的联合课题组日夜研究论证,大家不眠不休,最终突破关键技术,在多变量的动态平衡中求得最优方案。试验表明,由工厂按此方案试制、加工、调试的样机“加特林”炮,射速比国外同类装备提高了近100%,超高射速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8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标、勤奋、实践、创新”,这八个字就是邱志明成功的秘诀——

  多年来,无论搞哪一项科研,他瞄准的都是业界最高难度,目标都是世界一流;多年来,他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没有在凌晨12点前睡过觉;多年来,他的任何一项成果都是为了直接提升部队战斗力;多年来,他用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用无数个奇思妙想,为海军装备事业奉献着力量!

  这八个字陪着邱志明一路走来,使我国海军战斗力稳步提升!

  舰炮武器系统的最优化研究,因其算法难度大且结果不定,没有一个特定的计算方法和解值,一直是舰炮系统攻关一块硬骨头。然而,这块硬骨头却对舰炮武器系统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1987年,刚调到海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室的邱志明便下决心啃这块硬骨头。几个月里,他几乎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并系统学习了最优化理论和方法。

  直到今天,大家都对邱志明抢电脑的事记忆犹新。当时,研究院只有1台VAX小型计算机,各单位的科研人员轮流上机。然而,进行最优化计算必须用计算机。他和孟庆德、张世英一起,编好程序后,每天早早地来,争排第一个,带着冷馒头进机房。往往傍晚要下班了,机房管理人员要清人锁门,可他还是求人家再宽限一会儿,这一会儿可就是几个小时。

  那些日子里,他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别人盼着过周末,他也盼。因为,周末晚上他能痛快淋漓的干一个通宵,第二天可以无所顾忌地躺在桌子上大睡一觉。忙了一天,临睡觉前,热恋中的他都会抽出二三十分钟时间,给远在南京上学的女友写上一封信,“汇报”当天的生活与工作,累并幸福着。

  半年时间里,他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繁琐推演和缜密计算。通过对舰炮系统的建模仿真,他和同事们探索出一套综合应用多种计算方法的快捷途径,创造性地解决了舰炮武器系统性能、参数的优化难题,奠定了舰炮武器系统总体性能、指标论证和参数优选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透视未来,从跟随先进变为引领前沿

  未来海战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全纵深、立体化、多维空间展开的海战,舰载武器数量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传统的单一武器发射技术已严重制约了舰艇综合作战能力提高。近年来,一种让舰艇既能发起也能抵御全方位饱和攻击的舰载多武器通用垂直发射技术,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这种技术可灵活编配不同舰载武器的比例,以遂行对空、对海、对陆及对水下目标的不同作战任务,且可360度全方位攻击,无发射方向盲区;反应时间短,发射速率高,火力密度大;模块化水平高,适装性好、全寿命周期费用低;隐身效果显著,武器均装备在甲板以下,简化了舰艇总体设计。然而,这种技术难度极高,世界上也只有美国研制成功。

  在严密的技术封锁下,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一切只能从头开始!

  邱志明的词典里没有“退缩”二字,他们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在他眼里,每一个项目都好像是自己的孩子,都经历了十几年的“抚养”。这个项目也不例外。

  2000年,他带领军内外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舰载多武器通用垂直发射关键技术论证与研究”。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们解决了多武器“冷、热”发射兼容、共架混装、通用发控、燃气独立自排导等技术难题,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突破该技术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遇到和解决“冷、热”发射兼容的国家。2012年,这个项目再度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不畏劳苦,奋勇攀登。然而,埋头苦干不意味着不抬头看路。

  我国的大口径舰炮总体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缩短、消灭这个“差距”,成了他和同事们毕生的奋斗目标。这也意味着,他们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要从高起点上创新,把三步并作一步跨!

  这些年,邱志明与研究室里的同志每提出一项科研课题,每立一个研究项目,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起点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如何?在未来舰炮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怎样?几年之后该项技术是否仍处在领先地位?

  20世纪90年代,国外某舰艇编队在海上进行对空训练时,由于火力不兼容导致的问题,竟然击落了自己的舰载直升机,造成机毁人亡。

  “如果战时,我们也发生这样的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这起事故震惊了邱志明,也让他把目光投向更加深远的未来——武器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研究能跟得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吗?新军事变革如火如荼,这套系统如何跟上信息化的浪潮?……一连串问题催促着他不断前行。

  正是这样的问题预设,十几年里,在老一辈毛炳祥、舒长胜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与团队一起解决了多年来我国驱护舰多种武器同时使用时存在的火力交叉误射误伤的重大难题,解决了过去依靠人工口令指挥损失作战时机的问题,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提高了全舰作战能力。2010年,“新型驱护舰火力兼容自动控制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新型驱护舰整体作战效能的“倍增器”。

  正因为指导思想上的高起点,邱志明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

  从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到担任研究室主任,从担任研究所总工程师,到担任所长,如今的邱志明视野更加宽广。

  在一些人的眼里,从事论证研究课题周期长,工作辛苦,还不容易获大奖。可邱志明认为,论证研究是装备发展链条的第一道工序,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从武器到武器系统,从全自动武器系统到全舰作战系统,再到编队作战系统,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都需要深入论证和研究。

  作为课题责任人,邱志明主持完成了“九五”至“十一五”我国舰(艇)载兵器装备规划计划论证和核潜艇、驱护舰等多型舰艇作战系统论证。

  上世纪90年代末,海军领导在综合分析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时,预判信息化战争是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并试着向邱志明提出一个难题:咱们能否开海军信息战研究的先河?

  别看身处舰炮这个“夕阳行业”,但邱志明却十分关注军队信息化进程。他当即调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和资料,调研了军内外几十家单位,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主笔撰写了“海军信息战研究”报告。这是海军第一次开展该领域的系统研究,一系列发展建设思路得到海军首长的高度评价和采纳,并在海军机关师以上干部的信息战集训和海军参谋长集训期间,作了汇报讲课。因为上下形成共识,信息战研究室也应运而生。同时,他参与的“现代条件下海军电子信息装备发展研究”成果也已经应用到海军装备发展的相关规划之中。

  倾心装备,为祖国打造装备人才队伍

  2011年12月,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身着白色军装的火炮室副主任崔东华站在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领奖台上,光彩夺目。作为科研骨干,她和邱志明一起主持了中国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的论证和关键子系统研制的工作,成功解决了末端拦截超音速导弹的全自动作战决策难题,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这一刻,邱志明兴奋不已!

  崔东华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科研骨干。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崔东华来到研究院攻读研究生,而在室里负责带她的就是邱志明。带学生,他有绝活儿,“给年轻人压担子,但不能太重,要不断地激励他们,让他们有信心。”

  邱志明微妙地平衡着“担子”与“重量”,崔东华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几年后,她就开始在“模拟训练测试保障系统”项目中和老专家邵秀明一起负责某子项目,并最终成为这个子项目的负责人。

  培养人才,邱志明从来没有门户之见。火炮室副主任肖亮刚来到研究院时,他已经是所里副总工程师。一个偶然的机会,肖亮到他的办公室办事。邱志明就问他是学什么专业的,了解他的工作情况。临走时,还拿出一整套他参与编写的关于指标体系论证军标送给肖亮。一直到今天,这套军标还摆放在肖亮的案头,每次看到都会想起邱志明的无私帮助。

  “我是站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在选择专业发展方向时,是老同志帮我把了‘舵’;在需要新知识新技术时,是老同志给我送来‘粮’;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是老同志为我解了‘围’……”正因如此,邱志明对年轻人也是无私帮助。

  在邱志明的数十个奖项里,首届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是他最为看重的。他常说,搞科研不能光靠单打独斗,只有和团队一起,才会产生巨大的战斗力。

  有风险共同承担,有成果共同分享,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问题共同解决,有余量共同掌握。这“五个共同”就是他带领团队的准则。更新观念把方向的能力,解放思想谋发展的能力,自主创新解难题的能力,狠抓骨干带队伍的能力,提高质量求效益的能力,统筹协调抓落实的能力,这“六个能力”就是他心目中团队领军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

  邱志明常说,一个课题组就像一条大船,船走得快,不仅要靠舵手把握方向,还要有团队成员的齐心合力才行。最重要的是,只有带头人将方向把握好,团队才能走在前面,才有生命力。

  除了高超的管理技巧,他还有着突出的个人魅力。高级工程师张缨告诉记者:“邱所长身上有一股神奇的魔力,能感染大家、带动大家,让周围人相信困难可以克服。”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的再好,都不如领导以身作则。

  “他有两个爱人,第一个是妻子,另外一个就是舰炮武器事业。”谈起丈夫,妻子没有任何怨言,对他的工作给与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妻子怀孕,妊娠反应特别严重,但他却承担着3项科研任务,一连两个多月都住在办公室,给妻子仅有的安慰就是每天晚上打个电话;孩子出生后,他忙于科研,一直到7天后,他才第一次看到孩子;当了父亲后,他也没有尽到培育儿子的责任,由于工作繁忙,孩子从小就不得不寄养在山东老家,由老人抚养照看。

  邱志明本来是个身材健壮、喜欢运动的人,可多年的超负荷运作以及生活极其不规律,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腰椎间盘突出。1994年,正在工作的邱志明突然恶心、头晕,随即一股鲜血从嘴里喷射而出……同事们连忙把他送到医院。经诊断,原来是长期生活不规律导致胃出血。在医院的几个月里,妻子和同事忧心忡忡,可他关心最多的却是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

  他是个工作狂,他所带领的团队也是如此。

  记得“模拟训练测试保障系统”进行攻关时,崔东华的孩子刚上幼儿园,丈夫不在家,而她也经常出差。每每这个时候,她就会远程电话遥控孩子,“你用脖子上的钥匙,插入钥匙孔,往右拧两圈就打开门了。冰箱里有妈妈给你留的菜,你把它放到微波炉里……”团队里每个人都是如此,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为了中国海军的装备事业。正因如此,舰炮虽是“夕阳产业”,但邱志明却带领大家把它做得很“朝阳”!

  就是这样,邱志明把大家牢牢地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硕士博士占绝大多数的,科研能力很强、善于打硬仗、富有团队精神的队伍。

  1992年,他妻子公派到日本工作2年,月薪3000美金。而当时,邱志明月薪仅有100多元人民币。由于工作出色,日本公司挽留她长期干下去。妻子劝邱志明转业,到国外和她一起发展。可他心系舰炮,对祖国的装备事业近乎偏爱和固执,把妻子也劝了回来。

  30年来,邱志明不仅对舰载武器系统发展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还打造了一支具有超强战斗力、善打硬仗的科研创新团队。2007年12月,他担任某研究所所长后,带领团队2008年被评为海军从严治军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海军“四无”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海军人才建设先进单位。面对祖国的召唤和父亲的期望,面对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目标,他把全部的青春和才华奉献给了我国海军装备事业,他无怨无悔!(本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余华梁  黄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