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一天,空军某机场雾气笼罩。两条跑道如舒展的银带,向天地间延伸。
13时30分,一阵震耳的轰鸣声打破宁静,成空运输航空兵某师谢万生机组驾驶战机率先刺向天际。天地间,一场双跑道多机种综合保障演练拉开序幕。
“党的十八大报告50余次提及‘创新’,此次演练最大的看点就是创新。”成空司令员方殿荣告诉记者,当今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空军都已实现双跑道基地化保障,这是现代空军作战及综合保障模式发展与变革的趋势。这次保障演练首次在我空军新建成的某机场双跑道上进行,战机连续跨昼夜、不间断起降,目的是检验空军首个双跑道的运行机制、保障模式及作战功能效能,为今后建设同类机场积累经验。
一架运输机、一架直升机刚呼啸升空,4架新型歼击机便穿云破雾在东跑道降落,同时西跑道上又有两架运输机腾空而起……演练开始的10分钟内,两条跑道已不间断地放飞各类战机12架次。
各种机型同时起降,犹如鹰起鹄落,令记者大开眼界。然而,双跑道起降战机,并非仅仅意味着跑道容量的扩充,先进的信息化指挥方式让新机场保障效益倍增。记者走进东跑道主塔台看到:原本需要用话筒传令的指挥引导人员,如今只需轻敲键盘,指令便可瞬间传送;首次增设的总协调员身兼数职,一人担负起原来多个席位才能完成的任务;首次设置指挥分工控制区,实现了保障过程实时可视,大大减少了层层上报等环节。
记者在指挥席的显示屏上看到,空中态势图上以不同颜色标记的各型战机,在领航、航管等人员指挥引导下,在机场有序起降。数字化指挥信息系统让整个保障过程准确高效、实时可视。
“和以往单跑道、单一机型指挥相比,此次演练战机占场时间、放飞密度大大增加,飞行指挥强度和调配难度也成倍增加。”成空信息化处处长蒋南斌说。
一键联通万里长空,一网覆盖保障全程。说话间,两架来自不同方向的战机在空域抵近,领航人员立即通过信息系统将态势数据上传给飞行员,战机在几秒钟之内迅速规避,进入安全空域。
多机种、大机群、小间隔、大强度保障,要求保障模式随之改变。记者来到国产第三代战机保障区,只见一架降落的新型战机缓缓滑入保障区,电源、充氧、加油等保障模块迅速与战机对接,数分钟后,战机便做好了再次升空的准备。
“我们探索采取划区、定点、编组模块化后勤装备保障模式,按照起降的不同跑道、保障的不同飞机,编组相对固定,各类模块齐全,定人定位定职责,改变了以前进驻战机需相应保障力量远程机动伴随保障的状况。”在现场指挥的成空后勤部副部长江书立说。
“这样的保障像打仗!”已经在外场从事11年保障工作的成空某场站上士王国伟介绍:“机型多、起降快,保障节点从按分钟计算变成精确到秒,保障要求越来越高。”
夜幕降临,战机火红的尾焰映红跑道。据演练指挥员介绍,这次演练,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作战使用、双跑道塔台指挥模式、双跑道起降实施方法及运行效率等10余个课题得到近似实战的检验。
上图:战机在双跑道机场频繁起降。刘 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