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程绩 报道
[谈“辽宁舰”]
以我从报刊上了解到的情况,“辽宁舰”上还没有装飞机弹射器,飞机只能从甲板上跃飞。弹射器是航母的一套重要设备,必须加紧研制。我国可称世界海洋大国了,但科学技术水平与美、俄等海洋强国相比差得多
记:对于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您有什么评价?您认为中国距离成为真正的 “海洋强国”还有多远?
杨: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已经服役,我国过去对航母的研发、设计、建造、服役作业都缺乏经验,我于上世纪中叶曾在美国参加航母监造工作半年,至今已过了半个多世纪了。 “辽宁舰”的总设计师朱英富曾是我的研究生,他是1966年从交大船舶系毕业的研究生。以我从报刊上了解到的情况,“辽宁舰”上还没有装飞机弹射器,飞机只能从甲板上跃飞。弹射器是航母的一套重要设备,必须加紧研制。
我国航运、渔业、造船的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海军正在快速发展,可称世界海洋大国了,但科学技术水平不仅与美、俄等海洋强国相比差得多,与英法德日韩等国也有不少差距。但我相信,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实力的快速增长,可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海洋强国。
[谈教育]
我对“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十分反感,而且认为是不能如愿的……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快乐、健康、自然成长,才是教育的正途
记:您的造船梦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小的家庭教育对你未来的职业有什么影响?
杨:我在广州读高中时,北洋舰队3艘大型军舰的领导人背弃统治他们的军阀,南航来到广州,停泊在珠江上。我父亲是广东知名官员,得到不少有关海军的资料。我有机会阅读了一些有兴趣的资料,学习造船报效祖国的念头就涌入我的心中了。这也是我当时写 《广东造船简史》的思想来源。
记:您从小博学多才,您认为自己是一个神童吗?
杨:我从来没认为我是一个神童,别人也没有,我的二舅还叫我“大呆子”,我班上同学显示自己博学多才的人有的是。
记:对于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您有什么看法?
杨:我对“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十分反感,而且认为是不能如愿的。每个人的资质性格不同,家庭状况和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大家知道,一个青少年的成长与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关系。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快乐、健康,自然成长,才是教育的正途。
记:您是杉达学院的第一任校长,你说过“我对搞教育的事,从来都是不推辞的”,从一个教育家的角度,您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存在什么问题?
杨: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问题很多。家长们盼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心态对青少年快乐健康成长很不利。高考制度与高校录取方针有待大力改革。由于高教的问题导致幼儿园、小学、中学学生负担太重,浪费时间很多,而且影响身体健康。
[寄语年轻人]
中国崛起举世公认,我们必须珍视这个机会,抓住机遇快速发展。人类进一步探索开发利用海洋是必然趋势,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记:您理想中未来的国家是怎么样的?
杨:我觉得我们国家当前的问题有:首先,有的人民公仆并不专心为人民服务;其次,工资制度必须改革,达到按劳分配原则,现在贫富差距大,不公平现象严重;最后,许多人不能辨别正确与错误的思想、言论。
我对年轻人的忠告是:中国崛起举世公认。我们必须珍视这个机会,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要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正确领导,才能让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国泰民安。国家确实在进步,世界也在进步,改革开放就是更快进步的手段。
记:未来的世界,人类应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杨:海洋中的生物和矿藏资源要比陆地多几倍,进军海洋必须依靠船只和种种高科技设备。例如,要进入海底要有深潜器,要知道海底地壳中的情况必须用钻探设备。人类进军海洋,进一步探索开发利用海洋是必然趋势,但要达到我们想象的目的,就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海洋中可利用的能源很多,太阳能、风能正在大力研究开发,潮汐能、海水温差能也已研发多年。海洋开发利用领域宽广、前途广阔。
[谈名利]
我喜欢别人认为我是一个普通的造船者,称我为专家、学者,我感到有点心虚。有人说我 “小气”,因为我很节约,但我绝不吝啬,我儿子的朋友说,令尊大人平时那么“抠门”,把钱拿出去设立奖学金却那样慷慨
记:您最喜欢别人称呼您什么?
杨:由于我的知名度日渐提高,头衔也逐渐增多,所幸我并未因此骄傲,谦虚谨慎是我的处事原则。我的自传取名《一个造船者的自述》,就是因为我喜欢别人认为我是一个普通的造船者。称我为专家、学者,我感到有点心虚,因为我从事的工作很杂,几乎没有机会长期专心致志地钻研一个专题的学问。
记:您怎么看待金钱和名利?
杨:我对名利看得较淡,失之不以为意、得之也不会狂喜。我父亲曾说过:“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对我的为人影响很大。
有的人说我很 “小气”,因为我很节约,这与小时候把我带大的奶妈对我的影响有关。一天,我刚吃饭时,把一些米粒洒落在桌上,这位“妈”看见后,一定要我先把洒落在桌上的米粒先吃掉,然后才能吃碗里的饭,并反复给我讲了要珍惜粮食和节约的道理。这件事情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使我开始懂得了节约的道理,至今回想起来都记忆犹新。
我虽然节约,但绝不吝啬。在交大,我想在系里设立一个奖学金,于是到银行取出了自己的积蓄,由于钱还不够,就发动一些校友捐款。这件事情被我儿子的朋友知道了,对我儿子说,令尊大人平时那么“抠门”,把钱拿出去设立奖学金却那样慷慨。
记:您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杨:饮食有节,作息有序,劳逸结合都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心态平和。我常对人说,问心无愧、与世无争,是我长寿的秘诀。
◎记者手记
眼中带着针尖 心中容着大海
一个星期有三四天,95岁的杨槱要完成两次“跋涉”。上午,他花三四个小时,阅完七八份报刊,翻翻《一口气读完某国史》之类的杂书。吃过中饭后,杨槱从电脑桌上取一个移动硬盘,放进公文包内,跟老伴说:“我去学校了哦,下午四点多回来。 ”
他的 “横渡”看似并不遥远,只是坐电梯下楼,穿过广元西路,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再坐电梯上楼,走进办公室。但这点“上班”路程,对一个早已退休的95岁老人来说真是不易。
“95岁了为什么还那么‘想不穿’?在家享享福多好啊。 ”每年都会有人这样劝他,他总会微笑着摆摆手,“我还有事没完成。 ”
对待事业,杨槱可以说是眼中带着针尖,他直言“历史不是神怪小说”,科普教育也必须像造船出海那样,对事实负责。对于旧史他并不尽信,如 《明史》说郑和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但他结合毕生所学,作出理性判断:这种百余米长、数十米宽的木船只是一种夸张。对于今人“郑和宝船上万吨、几百米”的说法,他更觉离谱,说“连千吨也不可能”。
1967年春节,我国又成功进行了一次核爆炸,杨槱感到不是有了原子弹就算强国了。他力排众议提出个人主张,“强国要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不仅要有巨大的经济实力,还要有高度的文化科学水平。 ”
杨槱笑着说:“我不浪费一分钟,勤劳一点可以衰老得慢一点,所以我还和老伴抢着洗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