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2.0时代用军售“套牢”亚太借机发财

2012年11月21日 10:36  北京日报 

 

  新闻背景

  “重返亚太”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一任期内的重要战略之一。在美国进入“奥巴马2.0时代”后,奥巴马首次出访就选择了东南亚,“重返亚太”再度被升温,这也将直接拉动亚太地区的军购。

  亚洲仍将是其外交政策重点

  在当前美国深陷债务泥潭、面临中印等国崛起以及恐怖主义等挑战的情况下,华盛顿已经承认亚洲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中心地位。奥巴马连任之后,新政府面临的首要挑战是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环境,奥巴马将会深化其重返亚太的战略。

  奥巴马亮出了新任期的“外交罗盘”,亚洲仍将是其外交政策的重点。本月17日,奥巴马开始访问缅甸、柬埔寨和泰国。一名美国总统在赢得选举后将第一次国际出访选在东南亚,在美国历史上几乎闻所未闻,尤其是宣布这一消息是在距离他连任成功不到48小时,凸显“奥巴马2.0时代”对亚太地区的重视。德国《法兰克福汇报》9日评论称:“几乎所有国际媒体都认为,奥巴马这次出访带有强烈象征意义,有与中国在亚洲竞争的地缘政治考量。东南亚将不得不习惯自己成为两个超级大国竞争的重要地缘政治舞台。”

  近年来,美国在世界各地开辟战场,并强行推行其价值观。然而战争过后,美国不但没有达到其目的,反而留下了各种烂摊子。如今,随着亚太地区的崛起,美国开始恐慌,既想要搭上亚太经济的高速列车,又想要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把亚太控制在自己手上。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美国在亚太地区推出外交、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返战略:在外交上,加强与亚太盟国的关系,重修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意图组建外交圈子孤立中国;在军事上,积极调整部署在东北亚的军事力量结构,试图以“海空一体化”的手段阻止中国的崛起;在经济上,全力推动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计划,试图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和APEC的影响力,并借机把中国排除在外。

  太平洋形成“大十字”战略格局

  奥巴马胜选连任后,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洛曼11月9日对台湾《中国邮报》称,中国是美国主要的长期战略威胁,伊朗核计划则是美国最直接的外交担忧。可见,在“奥巴马2.0时代”,中美关系、伊核问题、朝核问题都是新政府面临而又需要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专家普遍认为,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会保持延续性。在当前美国经济萎靡不振的境况下,中美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得美国围堵中国的成本已超出其可承受的范围。因此,美国更倾向于高喊“中国威胁论”团结那些不安的国家,然后利用想借机用美制武器扩张的亚洲国家的力量全面围堵中国。这样,既能借助外部力量来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又能在与中国的对话中掌握中美关系的主动权。

  其实,在美军多年的经营下,太平洋已经形成了“大十字”战略格局。以夏威夷为中心枢纽位置,辅之以关岛、威克岛等一批基地,形成了一张覆盖太平洋的军事网。以此为工具,美国企图将太平洋变成其“内海”,从而独霸太平洋。而美国的新亚太战略,也计划彻底将中国的战略空间束缚在亚洲大陆上,达到围堵遏制中国的目的。

  此外,继续制裁伊朗成为美重要议题。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专家马丁·因迪克认为,2013年将是美国对伊政策的关键一年,奥巴马将会采取更加“集中而确定”的对伊政策。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洛曼表示,尽管面临中印等国崛起的挑战,但美国当前最紧迫的外交隐忧是伊朗的核计划。洛曼指出,美伊冲突将消耗大量资源,并可能影响政府希望在其他方面达成的目标。

  朝核问题仍然是影响半岛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奥巴马2.0时代”面临的棘手问题。美国即将于2013年1月出炉的半岛政策,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部分人认为,虽然政策整体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通过连任获取信心的奥巴马,很可能对朝鲜实施“干预政策”。同时,韩国大选的结果也将成为美国对半岛政策的主要变数。

  “套牢”亚太让军火商发大财

  美军“重返亚太”再度升温,直接拉动了亚太地区的军售,而美国在亚太军售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军售在其重返亚太战略中既是利益驱动,更是控制手段,亚太面临被“套牢”的危险。

  近段时间来,亚太地区的军购热潮此起彼伏,多个国家出手阔绰——日本宣布“全球鹰”无人机采购计划,随后韩国推出“爱国者-3”导弹防御系统采购计划,印度则抛出了600亿卢比军事设备采购案。

  今年3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报告称,亚太地区在过去5年勇夺全球武器进口桂冠,并包揽了前五名,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预测亚洲军费在2012年将赶超欧洲。世界军贸分析中心预计,印度2012年武器进口总额将达94亿美元,并将长期高居亚太各国榜首。

  与军购大客户相对应,在全球武器出口排行榜上,美国、俄罗斯是“大佬”。据统计,2011年美、俄和欧洲主要国家军售额占全球总额的82.53%。军售大国为了占领市场份额,也是各显其能。政要推销、技术合作、借贷消费,甚至打出石油、核电“能源牌”。法国“阵风”战斗机之所以能够赢得印度126亿美元大单,与重要技术转让息息相关。日本之所以选定F-35,也与日方企业可能承担四成制造项目密不可分。据统计,美国每生产1300亿美元军火,就能够拉动1%的GDP;每增加10亿美元订单,就能解决上万人就业。中东军火市场萎缩、美军自身需求缩减等原因,都让美国军火商盯上了亚太地区。

  对于美国来说,运用军售杠杆揳入要点、注入势力,是其惯用的战略手段。美式武器的系统性、体系化要求,也决定了军购方如果失去美军的战术培训、技术升级和情报支援,武器作战效能就难以发挥,军售合同已经变相升级为军事盟约,被美国控制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比如,对澳大利亚出售“宙斯盾”系统,吹响了美军进驻达尔文港的前奏;老古董似的汉密尔顿级巡逻舰,敲开了美军重回菲律宾苏比克湾的大门;美国甚至正在考虑取消长达28年的对越南军售禁令的可能性,美军这一次盯上的是南中国海上的战略要点——金兰湾。对待盟友,美国也不搞“一强独大”,既要卖给日本F-35,也支持韩国空军新一代战机计划;既向日本出售“宙斯盾”、“爱国者”,也不吝向韩国、澳大利亚转让技术。(国防大学教授 李大光)

  相关链接

  洛·马公司——军工“霸主”

  美国洛·马公司的全称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从1995年开始,就稳坐全球“军工100强”排行榜的头把交椅,无人能撼动。即使强悍的波音公司,虽然一直在后面紧追不舍,无奈后继乏力,直到如今达到几乎不可逾越的132亿美元差距。

  尽管洛·马公司简单地将其业务范围分为四部分,即空间系统、航空系统、电子系统、信息系统与全球方案,但实际上其触角几乎遍及军工各个领域。从卫星、火箭、弹道导弹、飞机、舰船,到车辆、火炮、弹药、传感器、模拟与训练设备,甚至在网络和软件开发方面也实力不凡。以前,有对手曾嘲笑洛·马公司是“旱鸭子”,从来没有建造过整船,但是在“濒海战斗舰”项目竞标中,凭借深不可测的技术储备,洛·马公司在很短时间就按要求拿出设计方案,并如愿在2004年底与美国海军签署了建造合同。2008年11月,第一艘“濒海战斗舰”正式服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