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第一级也是最后一级战列舰-甘古特级(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 15:17 《国际展望》杂志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揭开横跨两个时代的“波罗的海”战列舰之谜 ⊙ 在俄罗斯与苏联海军历史上,甘古特级战列舰创造了很多纪录:它是俄罗斯第一级无畏舰,也是苏联海军从沙皇海军继承的唯一一级战列舰,在相当长时间里也是苏联海军唯一的战列舰。而且其12门12英寸火炮全中线布置的模式,在设计之初曾经独领风骚。因此当现代的人们要谈论俄罗斯海军和苏联红海军主力战舰的时候,就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 设计与建造 日俄战争之后,俄国舰队面临战列舰极度短缺的窘境,仅剩的几艘战列舰也迅速地过时。1906年,在设计和性能上有着革命性突破的英国“无畏”号战列舰问世,它让俄国海军的老式战列舰变得更加不值一提。同时,“无畏”号的出现也标志着一轮新的海军军备竞赛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这场竞赛最终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告结束。 欧洲的风云变幻和军舰的革命性发展都深深触动了俄国人的神经,不甘人后的俄国海军打算为自己争取四艘无畏型战列舰,并全部配备在波罗的海,以便在可能爆发的战争中与德国人在波罗的海的力量抗衡。在俄国人的设想中,这些新型战列舰应该具备这样一些起码的要求:航速至少21节,装备12门12英寸(305毫米)主炮和至少16门4.7英寸(120毫米)炮廓式副炮。这也符合俄罗斯海军的传统:火力第一、速度第二。 然而海军的美好愿望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巨大的难题:杜马不批准这个计划。日俄战争的失败使得俄国国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海军的拙劣表现也让它成为各种势力抨击的最好目标。“1905年革命”后产生的新杜马没有完全屈服于沙皇的高压,坚持认为海军需要在行政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沙皇和海军高层则一口咬定没有任何改革的必要,于是杜马便否决了海军所有的造舰计划,新型战列舰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1908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对僵持的局面和杜马的强硬极为不满,决定不顾杜马反对强行推进海军的重建。这种情况下,杜马被迫让步,和海军达成一定的妥协,惨淡经营四年之久的海军终于开始重建步伐。 不幸的是,相对于无畏舰这一全新概念,俄国船厂的设计和建造能力显得极为不足,以至于杜马一度提出这四艘新型战列舰全部向国外定购的建议(幸而他们并未坚持)。然而俄国造船业的缺点必须正视,因此,海军部向国内外各大造船厂发起招标,希望能够集思广益。招标反响热烈,不久海军部就收到了国内外27家造船厂提交的51份设计方案,这些方案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甚至德国,但27家船厂中只有6家是俄国的。 一开始,海军部对意大利库尼贝蒂(Cuniberti)公司的方案很感兴趣,但当得知意大利人把120毫米副炮安装在炮塔(而非俄国人希望的炮廓)中,并且坚持不对这一设计做出修改后,俄国人马上把这个方案抛在脑后。接下来进入俄国海军眼里的是德国布洛姆与福斯(Blohm & Voss)公司的方案,但俄国人又提出这些战列舰必须在俄国船厂建造,德国人当然不愿意接受,双方也不欢而散。俄国海军部决定利用买下的德国设计自己动手,波罗的海船厂接受了这个任务,按照俄国标准重新修改德国公司的原始设计。在修改过程中,英国约翰·布朗船厂提供了很多帮助,英国人从那些被否决的方案中发掘出可取之处,并用于修改后的原德国方案,其中就包括了库尼贝蒂公司方案的不少特点(这也使得甘古特级最终和该公司原始方案颇为相似)。 修改后的设计方案让人感觉新型战列舰是介于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之间的一种军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波罗的海战列舰”。这个设计方案突出了空前强大的火力:它的主炮舷侧齐射的威力远超过同时期任何一艘英国或者德国战列舰。由于使用较轻的亚罗式锅炉代替此前常用的贝尔维尔式锅炉,该方案舰的速度同样突出,比同时期大多数无畏舰的航速都要高2-3节。设计方案中的战列舰采用破冰首,以便冬季封冻时也能自如地在波罗的海活动。为防止鱼雷或水雷给战舰造成重大损害,该舰采用双层舰体,并一直延伸到甲板。然而该方案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弱点:为了保证高航速牺牲了太多装甲防护,和同期世界主要战列舰相比,它大部分部位的装甲带都薄了1-3英寸(25-76毫米)。 新型战列舰的建造于1909年开始,但也许是注定了命运多舛,它的建造再次困难丛生。由于俄国造船厂本身效率低下,加上正在建造的又是一种全新的战舰,新型战列舰的建造进度很慢,到1910年甚至陷于停顿,因为海军对于正在建造中的战列舰在舰体强度和建造工艺方面都不满意,认为根本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此后两年,新型战列舰的建造一直断断续续,而在此期间,杜马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收到了一定效果:造船厂的缺陷得到了改进,海军糟糕的行政管理体系也终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之后,新型战列舰得以继续建造,但正是在这两年中,世界各海军强国的无畏舰也在飞速发展,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建造装备13.5英寸(343毫米)主炮的战列舰,从而使俄国无畏舰在开工时所期望的火力优势荡然无存。 该级舰四艘均于1911年下水并进行海试,第一艘服役的“塞瓦斯托波尔”号于1914年加入海军作战序列,其余三艘也在当年12月陆续服役。俄国方面一般也把该级舰称为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 ▲ 碌碌无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甘古特级无畏舰的服役使波罗的海的实力对比产生极大的变化,战争开始时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只有七艘旧巡洋舰和一些轻型舰只,面对四艘俄国无畏舰处于全面劣势。但俄国人并没有利用好自己的优势,这固然首先与波罗的海海域狭窄、冬季封冻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对马海战的噩梦仍然萦绕在俄国海军高级军官的脑海中,惨痛的回忆让沙皇和将军们担心会在战斗中再次损失好不容易才积累起来的实力。这种担心促使海军严格限制对新型战列舰的使用,甘古特级的使用被限定于掩护布雷、掩护陆军在穆恩海峡方向进攻的侧翼等辅助性的工作,战争初期沙皇甚至发布命令,禁止没有特别命令时使用任何新战列舰参加战斗。这就使得甘古特级在波罗的海的强大威力根本无从发挥。 在一年的战斗中,波罗的海舰队的驱逐舰、巡洋舰和老式战列舰与德国军舰进行了几次交战,双方基本势均力敌,俄国军舰在火力上的优势有时甚至还使得自己在战斗中略微占优。1915年8月,一支强大的德国分舰队加强到波罗的海,这支分舰队包括了数艘无畏舰和前无畏舰,面对德国海军的强大实力,俄国人在付出一些损失后明智地选择了躲避(史称伊尔别海峡战役)。 1915年9月,德国分舰队离开波罗的海,甘古特级战列舰也逐渐更加适于作战。为挽回面子,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卡宁中将决定派一艘无畏舰出击波罗的海,但由于“甘古特”号水兵对极其恶劣的食物不满而哗变,这次出击被迫中止。直到11月哗变彻底平息后,波罗的海舰队才得以派出“甘古特”号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无畏舰进行一次巡航,这次出击远达果特兰岛,其目的在于掩护里加湾内的布雷行动,实力远远不如俄国人的德国分舰队根本没和这两艘无畏舰打照面,俄国海军在波罗的海最大胆的一次出击以空手而归告终。 战争剩下的时间里,四艘强大的无畏舰无所事事地在港口和掩护布雷的航线上渡过了这些枯燥的日子。 ▲ 在红海军初期 1917年8月,布尔什维克控制了这四艘战列舰, 并且在6个月后的1918年1月29日复员了大部分水兵,4月份又把这些战列舰拖到喀琅施塔得基地闲置起来。但甘古特级的冷落岁月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不久,国外势力支持的白卫军纷纷叛乱,俄国内战激烈起来,同时,外国干涉军也开始在阿尔汉格尔斯克、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登陆,直接对布尔什维克大打出手。局势的变化让这些无畏舰开始积极准备战斗。 红海军的新水兵开始进行训练并设法使“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能够恢复倒可以作战的状态,但积极的备战工作被英国人的鱼雷中断了,1919年8月18日,英国鱼雷艇CMB31号和CMB88号发射的鱼雷击中了这艘无畏舰,使它坐沉在喀琅施塔得港内的浅水中。它的姊妹舰“波尔塔瓦”号则更加不幸,1919年11月,本来准备保卫彼得格勒的它在涅瓦河上发生火灾,前锅炉舱的大火蔓延到全舰,让战列舰损毁严重,搁浅于涅瓦河。 由于种种原因,布尔什维克们所得到沙皇时代的战列舰大都于1922年-1924年期间拆毁,只有这四艘甘古特级被保留下来,并重新命名(“甘古特”号更名为“十月革命”号,“塞瓦斯托波尔”号更名为“巴黎公社”号,“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更名为“马拉”号,“波尔塔瓦”号更名为“伏龙芝”号),准备作为红海军重建的基础。其中在1919年火灾中损坏的“波尔塔瓦”号一度也被列入保留名单,但经过检查,人们发现该舰损坏得实在太厉害,没有太大的修复价值,便放弃了努力,仅仅把它作为水上兵营使用。其他三舰则陆续开始了整修,“马拉”号在1922年、“巴黎公社”号在1923年、“十月革命”号在1925年分别重新回到舰队序列。 从1926年开始,经济逐步恢复的苏维埃国家终于能够逐步开始对海军的重建,为了使自己的主力舰能够跟上一点时代的潮流,不至于显得那么过时,甘古特级剩下的三艘得到了现代化改装的机会。这次改装主要是为战列舰换装了新的炮管和新的锅炉,让它们能够具备实战能力,不再只是“港口里的主力舰”。 不久,为了加强实力空虚的黑海舰队,“巴黎公社”号(原“塞瓦斯托波尔”号)调往最初用来为它命名的港口,并成为红海军在黑海的核心。但这次旅程正如它的建造过程一样不顺,1929年冬天从波罗的海出发后不久,北大西洋有名的风暴就给了第一次造访的苏俄战列舰一个下马威,迫使受损的红海军军舰在法国布列斯特港停泊修理。耽搁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得以继续它的航行,并于1930年抵达黑海。 ▲ 现代化改装 到30年代,海军技术的长足进步让红海军的三艘老战列舰显得更加落后于时代,为了保持战斗力,也为了积累维修和建造大舰的经验(为建造苏联自己设计的战列舰做准备),苏联红海军再次对原甘古特级战列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1931年,“马拉”号(原“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作为第一个开始改装的战列舰回到了建造它的船厂——波罗的海造船厂,紧接着的是“十月革命”号(原“甘古特”号)。在三年的改装过程中,这两艘战舰做了相当大的改动:前甲板升高了三英尺,升高以后的舰首有一定的外飘,从而改善了航海性能;前烟囱上端向后弯曲,避免烟囱的排烟影响到舰桥上人员的工作;前桅从简单的单脚桅改为塔式桅,增强了桅杆的强度,也便于安装更多光学及电子设备;舰桥增大;加装了新的火控系统。除此之外,在起重机、水上飞机等细节上还做了不少其他的改动。 现代化改装完毕后的两艘战列舰看起来与改装前大不一样,很多方面更加现代化,适航性、火控、指挥等方面性能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波罗的海舰队两艘战列舰改装的成功让红海军信心大增,1936年,黑海舰队的“巴黎公社”号也开进船坞,开始与它的姊妹舰类似的现代化改装。由于海域情况不同,该舰的改装与波罗的海的战列舰也略有不同,例如在三号炮塔顶部安装了一部飞机弹射器(类似于红海军基洛夫级轻巡洋舰上使用的型号)。改装后的战列舰看起来与它的姊妹舰仍然极为相似。 到30年代中期,苏联红海军的恢复和初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舰队规模与实力比十年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苏联领导人认为有必要用红海军来展示苏维埃国家的实力,1937年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礼就成了最好的机会。苏联接受了英国的邀请,派出“马拉”号战列舰作为代表前往。当“马拉”号出现在加冕礼阅舰式的队列中时,标志着一度衰落到几乎可以忽略的苏联红海军重返主要海军国家的行列,这一刻也成为苏联红海军无比自豪的一刻。 1940年,现代化改装后的“十月革命”号和“马拉”号参加了对芬兰的冬季战争,但漫长的冬季、封冻的海面都阻止了苏联战列舰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强大的苏联红海军仅仅炮击了几次芬兰的阵地、夺取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小岛,就结束了自己的演出。 30年代后期,战争的乌云开始在欧洲上空聚拢。此时的苏联仍在继续对它的舰队进行现代化,迫在眉睫的威胁让红海军加快了海军建设的步伐。新锐的苏联级战列舰和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在各船厂热火朝天地加紧建造,苏联领导人期望新战列舰能够取代年事已高的甘古特级,成为红海军的核心。但事情的发展打碎了苏维埃政权的期待。 ▲ 在卫国战场上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了。所有大舰的建造计划随之中止,三艘沙皇时代的战列舰不得不承担起海上作战的重任。 波罗的海舰队的两艘战列舰开战时正锚泊于基地,“十月革命”号在喀琅施塔得,“马拉”号在列宁格勒,燃烧的战火召唤着战列舰奔赴前线。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两舰用它们的重炮支援陆军的拼死抵抗,极尽所能在海岸线附近迟滞德国陆军的进展。苏联战列舰的努力理所当然的引起了德军的注意,德国空军调集大量俯冲轰炸机,试图击沉这两艘不断威胁海岸侧翼的苏联战舰。当战线推进到列宁格勒附近时,苏联战列舰的活动范围被迫缩小到喀琅施塔得和列宁格勒附近,这也为德国轰炸机的攻击提供了大好的机会。 1941年9月23日,“马拉”号被德国轰炸机投下的800公斤重磅炸弹直接命中(据说这致命一击是由德国空军传奇人物汉斯·鲁德尔完成的),年迈的战列舰遭到重创,坐沉于喀琅施塔得港内浅水处,它的舰桥、首楼和1号烟囱基本上都被摧毁。由于列宁格勒局势危急,陆军急需支援火力,人们看上了“马拉”号上还可使用的主炮,于是已经半毁的“马拉”号不久又被打捞起来,经过简单的修理,“马拉”号战列舰变成了“马拉”号浮动炮台,用它剩余的9门主炮支援陆军打退德军的一次次进攻。 9月16日,“十月革命”号被派往执行对德国海岸阵地的袭击任务,这也让它躲过了德国俯冲轰炸机对“马拉”号发动的那次致命的攻击。虽然在袭击过程中挨了几颗德国的150毫米榴弹炮弹,但既然躲过了俯冲轰炸机的致命攻击,区区几颗150毫米炮弹对于坚盔重甲的战列舰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威胁。但好运气并没有一直陪伴着它,9月21日,德国空军JU-87投下的炸弹近距离命中了“十月革命”号,加上连续被150毫米炮弹击中,连续受损的老战列舰不得不进列宁格勒的船厂维修。德国人并没有善罢甘休,船坞里的“十月革命”号仍然不断遭到攻击,1942年4月又被4颗炸弹击中,连续的打击让这艘战列舰直到1944年才完全修好。 列宁格勒围城期间,修理中的“十月革命”号和改装成浮动炮台的“马拉”号一直发挥着它们305毫米重炮的威力,支援这座城市的守卫者,阻止了德军一次又一次夺取列宁格勒的努力。在此期间,两艘战列舰的武备进行了许多调整,为了应对德国空军不断的袭击,两舰加装了大量防空火力,其中“十月革命”号在战争后期的防空武器达到14门76毫米高炮,16门37毫米高炮,10挺12.7毫米和89挺7.62毫米机枪。 1943年中,苏联的几艘战列舰都恢复了原来的舰名(包括黑海的“塞瓦斯托波尔”号)。 战争进入1944年,苏联红军发起了解围列宁格勒的战役,红海军的战列舰积极参与。唯一还能开动的战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用它的重炮轰击了奥拉宁鲍姆的德军阵地,帮助红军顺利突破德国人的防守。就在同年6月,“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又参与了红军对卡累里阿地峡的进攻,并协助登陆部队夺取了芬兰军队占领的一些岛屿。 战争风暴肆虐波罗的海的时候,“巴黎公社”号正守卫着黑海。和波罗的海的情况类似,虽然红海军尽全力支援陆军,但地面交战的失利也迫使红海军舰只的作战区域节节后退。为了保卫克里米亚,苏联红军与德军展开激战,以塞瓦斯托波尔为母港的“巴黎公社”号责无旁贷地尽力为陆军提供了最有力的火力支援。到1942年,随着战况的逐渐激烈,塞瓦斯托波尔面临失守,德国空军也加大了对苏联红海军舰艇的攻击力度。丧失了基地和制空权的红海军不得不撤往新罗西斯克、波提等黑海东部港口,以脱离德国空军的攻击范围。为了避免黑海舰队这艘唯一的战列舰遭受损失,“巴黎公社”号很少参与黑海舰队的出击,但这也没能让它躲过损伤。德国人在陆地上的进展让新罗西斯克逐渐变得不安全,1943年,德国空军光顾了军港,最大的军舰“巴黎公社”号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重点照顾,几颗小炸弹虽然没有给战列舰造成致命打击,但也吓了苏联人一大跳。于是大舰被再次转移到离德国人更远的波提,并进坞维修。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