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初夏的北方某海域,随着一声霹雳般的巨响,一枚新型反舰导弹腾空跃起,直扑海上目标……
当导弹成功击毁某新型靶船后,身为目标方——海军某试验区水面靶标创新团队的科技干部们却一片欢呼雀跃。
“挨了打”为啥还如此兴奋?记者走进常年硝烟弥漫的海上试验靶场,揭开了这支队伍的“神秘面纱”。作为海上新武器试验水面靶标保障团队,他们从零起步,成功设计开发出多个型号的新型水面靶标,圆满完成了数十枚新型导弹试验保障任务,被官兵誉为海上利剑的“磨刀石”。
“为了试验早日报捷,就是豁出命也要搞出像样的海上靶标”
在新型武器海上试验中,水面靶标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当敌舰。因此,“靶子”越真,越能充分考核鉴定新型武器在近似实战条件下的综合作战性能。
在水面靶标创新团队成立之初,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一道道难关:靶场现有的水面靶标,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研制的老旧装备,目标特性单一、技术严重落后,远远不能满足新型武器试验鉴定需求……
“靶场靶场,无靶何以砺剑?”这一困境深深刺痛了这个年轻团队的科技干部们。
“不能让新型武器耽误在我们手上……为了试验早日报捷,就是豁出命也要搞出像样的海上靶标!”创新团队的成员们热血沸腾,开始了困境中的“突围”。
就在创新团队组成的第二年,为满足某型反舰导弹试验需求,更加全面、逼真地模拟未来作战对手,该团队主动请缨,承担起设计研制某新型复合靶船的重任。在外行人看来,靶船无非就是加装些反射物的船体,没啥复杂的。“其实,现代靶标的设计研制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新型武器提供真实可靠的模拟目标舰,将直接关系到该型武器未来实战效能。”该科研创新团队领军人物武征告诉记者,对于组建尚不满两年、大多为年轻科技干部的创新团队而言,靶船设计研制涉及力学、光学、电子、自动控制等多门前沿学科,困难和挑战如同座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一样横在他们面前。
时任课题小组组长的工程师郭万禄,带头立下“军令状”:“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都将不辱使命!”
设计研制某复合靶船,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就是了解相关技术的目标特性。这在国内尚无人涉足,没有任何的资料和数据可供借鉴。郭万禄带领课题组成员吴春光、丛滨等年轻骨干,分赴全国几十家从事舰船设计、技术保障、教学科研的部队和科研院所学习调研,积累了上百万字的技术资料。之后,他们通过设计制作一定比例的实物模型,利用建模分析和微波仿真测量,分析解算出目标各部位的反射特性,随着几千次的测量论证,数百万条程序代码的编写,几十项重大设计难题被逐一攻破……历经3年的热血铸剑,某复合靶船顺利完成研制。就在验收的当年,成功保障了多枚新型导弹试验鉴定任务。
“这些年,创新团队的成员像打仗一样,在海上靶标发展的困境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某水面靶标技术室主任郭京激动地告诉记者,在该复合靶标立项研制不久,由高级工程师王爱民牵头设计的某多功能靶船也紧锣密鼓地展开设计研制。创新团队历经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先后攻克了船体定向测推系统、位置航向测量与传输系统等数项关键技术难题。该型靶船投入使用后,曾创造了连续9天成功保障多枚新型武器海上试验的过硬战绩……
“只要心中装着打赢,哪怕是冒再大的风险,我们也要奋勇攻坚夺隘”
那年金秋时节,海上硝烟再起。
紧张的攻防演练中,某型机动靶艇在科研人员的精确操控下,时而大角度转向、时而蛇形机动,在波峰浪谷中展开灵活的战术规避。当某型反舰导弹呼啸而至,即将弹落船沉的一瞬间,靶艇突然亮出“杀手锏”,使用干扰进行防御……试验场上的激烈对抗,让官兵如临实战。
着眼未来战场需求试锋砺刃,紧盯实战课题勇趟激流险滩。机动靶艇的面世,意味着这个团队在创新领域又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
随着创新团队在新型靶标设计研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靶场的海上综合试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然而,大家的心里始终有个打不开的“结”:在新型武器试验中,受靶体材料、技术水平、试验风险和创新思维等多种因素影响,水面靶标大都缺少机动干扰能力,使真实的战场环境无形中打了折扣。
“只要心中装着打赢,哪怕是冒再大的风险,我们也要奋勇攻坚夺隘……”和靶标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高级工程师韩春生,与年轻工程师何四华、刘振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主动承担起机动靶艇设计研制任务。
机动靶艇对材料要求较高,韩春生带领课题组连续通宵奋战。几十种材料样本,近千次不同环境、不同强度的抗压耐热试验,当某型材料经反复验证完全具备上述条件后,课题组又马不停蹄转入靶艇设计研制中。60多天没日没夜的高强度研制监造,机动靶艇提前亮相海上靶场。而由韩春生设计开发的靶艇干扰发射装备,使靶场试验更加贴近实战,赢得了部队官兵高度赞扬。
用创新打通关隘,让试验对接实战,已经成为靶标创新团队共同坚守的打赢情怀。靶场博士后进站培养对象、工程师何四华,在某型导弹即将进场打靶、时间异常紧迫情况下,主动承担起开发研制“某靶标动态信息综合显示系统”“某新型曳光设备”的任务,应用后大大提高了新型导弹试验效益。从脱靶测量系统到某型导弹过靶实况观测系统……一项项成果持续助力新型武器亮剑海天,创新团队在能打仗、打胜仗的征途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靶场如同战场,军人要勇于在炮火硝烟中经受洗礼”
这是一次紧张的某新型导弹海上抗干扰试验。
随着干扰弹发射命令下达,靶船抗干扰项目小组负责人葛尧启动遥控装置。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海面上平静依然,干扰弹没有发射出去!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空气仿佛凝固——他们遇上了过去从没发生过的哑弹……
干扰弹内装有大量弹药,如不及时排故,试验将面临极大威胁。面对险情,葛尧主动请战,带领两名同事慢慢靠向干扰弹发射控制装置。这是摆在他们眼前的一次生死考验,靶船受海浪影响大幅度晃动,哑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葛尧和同事小心翼翼地测试发射控制线路,平日里再简单不过的动作,此刻显得那么艰难,几秒钟仿佛被拉长了几个小时。当哑弹故障被成功排除后,参试官兵凝重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而此时,葛尧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
“靶场如同战场,军人要勇于在炮火硝烟中经受洗礼,为早日实现强军梦当好砺剑排头兵!”采访中,葛尧的心声传递着创新团队的共同事业追求。
海上烽烟起,铁骨勇担当。创新团队的十几名成员,承担着靶场多项海上新型反舰武器的科研试验和供靶保障使命,他们不仅在科研攻关、海上供靶保障中勇于冲锋陷阵,更把牺牲和奉献埋在心底,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无悔篇章。
去年中秋,考虑到某型导弹即将进场试验,团队领导郭京要求大家回去陪亲人过个团圆节,自己却留下来加班奋战。而他家离单位只有30多公里,郭京提前在电话中向父母解释后,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然而,他怎么也想不到,与父亲的通话竟成了永别——老父亲因突发重病不幸离世……采访中,这个试验场上铁骨铮铮的东北汉子,怀着对父亲无限的愧疚和深深的哀思,几度哽咽落泪……
团队唯一的女干部潘玉纯对记者说,在试验任务紧张时,他们隔几天就要出海保障一次,为了在参试部队到达前做好所有备靶工作,大家凌晨三、四点钟就要出发,一直忙到深夜。虽然很苦很累,但每次看到新型武器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他们的心里很美很甜……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