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国产化苏27的历程
根据1996年中俄双方签订的引进苏27SK单座战斗机的合同(价值20亿美元),俄罗斯向中国出售许可证,帮助沈阳飞机公司生产新型战机。1997年夏天,俄罗斯方面向沈飞提供了技术资料,1998年沈飞组装了两架从俄罗斯进口套件的歼11(苏27SK)战斗机,并于2000年交付空军试用。2002年开始,沈阳军区空军的空1师开始批量装备歼11战斗机,标志着国内生产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时代来临了。为何组装苏27花费了较长的时间?根据《现代军事》2007.4期访谈沈飞总经理李方勇的文章,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解答:由于俄国所提供的图纸与零件存在很大出入,给打通生产线带来了预想不到的巨大困难。沈飞的歼-11组装应该是从基本的零件开始,甚至要从引进的材料自己金加工做零件,这才有图纸和零件对不上、零件和零件模具对不上的问题。另外,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技术和生产文件管理比较“自由主义”,历次中国引进俄制武器装备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结果,整个维修时间长达1年有余,在最高峰的时候,外方派来的维修人员多达150人,维修的工装超过80%,更改量超过图纸的一半
根据原来的合同规定,双方需要做两件事:一是改造沈飞,引进全套机体的生产技术;二是俄罗斯向中国提供苏-27SK的散件,首先通过零部件组装方式生产,然后逐步提高国产化率,由中国自行生产零部件,完成飞机的制造工作。前后部分的总数量为200架,但是合同规定雷达、航电和武器装备始终都要由俄罗斯提供。歼11的批量装备正好在911事件之后,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2002年,国家做出”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决断,中国的空中力量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因此,国产化歼11的决策也是在这段时间里被付诸实施。在接收100套左右的歼11零部件并完成生产之后,完全国产版的歼11B终于登上了舞台。
首先,2002年6月,付国祥成功完成了配备一台涡扇-10发动机的苏-27的试飞。这意味着苏27的国产化最大的拦路虎,动力系统开始有了眉目。2006年2月,在一航集团发动机事业部的工作会议上,涡扇-10项目终于对外正式宣布研制成功,按有关技术要求完成了全部地面考核试验和空中试飞任务,实现了设计定型。涡扇-10定名为“太行”。总设计师为一航动力所的张恩和。这样,完全国产的歼11B可以择机露面了。
其次,2003年12月6日,歼-11新型号由毕红军驾驶完成试飞,标志着该型号的研制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新11改型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航电系统与苏-27相比有了较大提高,雷达火控武器均采用了更为优秀的国产产品。2006年末,在国产化歼-11基础上继续深入发展的歼-11B开始公开露面。该机外观上最大的区别是雷达罩从苏-27的向上开启,改为向侧面开启。因此雷达罩外形及连接方式有明显变化。另外,使用了黑色涂料。该机可携带国产新型空空武器,例如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导弹。
与引进苏27、苏30的时间表对比
我国从1990年开始签署协议引进苏27,直至2003年签署最后一份协议引进苏30MK2,前后一共13年,引进了苏27SK/UBK共计76架,苏30MKK/MK2共计100架。自行生产了组装版歼11约100架,此后转入完全国产化的歼11B、歼15和歼16。按照中俄协议,本来在后100架的歼11机体生产就应当由沈飞自行完成,而非引进套件;俄国只需要提供发动机、航电和武器即可。而国产的歼11B则是完全用国产动力和电子设备取代了俄制设备,并且在完成合同规定数量后继续生产,甚至生产了不在合同规定内的歼11BS、歼15和歼16。这就是中俄在航空方面知识产权纠纷的由来。从时间节点上看,中国空军从2002年开始批量装备歼11A,按照一年一个团的速度,到2005年装备了4个团,约100架,它们全部是引进部件组装版。2006年2月,涡扇-10设计定型,同年10月,歼11B公开露面,可见,本来2006年的飞机应当是沈飞自行生产机体,俄国提供雷达、发动机的第一批,也就是200架飞机的后100架开始生产。但是我国完全用国产动力和航电取代了俄制产品,这时俄国人应该开始感到情况不妙了。
歼11B首先生产了四个团给空军,然后生产了两个团给海军。按照中俄的原来协议,176架引进的飞机和200架国产飞机加起来应该是376架苏霍伊战机,但随着海航的歼11B服役,以及歼11BS、歼15和歼16的服役,我国的重型战斗机数量已经突破400架了。
苏35的引进问题
从时间节点的对比来看,我国生产歼11B的节奏是完全接续上了中俄引进协议的规定,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用国产动力和航电取代了原本的俄制设备,并且对飞机进行了一定的修改。而后来的歼11BS、歼15和歼16就是自主的产品了。目前歼11B已经装备了6个飞行团的兵力,第3个海航歼11B飞行团也在换装当中,同时歼15也有至少10架服役。从2006年开始算起,基本上做到了一年一个团。加上接近300架的歼10和200多架的飞豹,中国的现代化战机数量超过900架了。这是我们认识现代中国空军和海航的基本事实,而且随着歼15和歼16、歼10B、飞豹B的投入使用,三五年内就可以超过1200架,届时,歼20也将小批量投入生产和服役。考虑到中国海空军的战术飞机总编制约1500架,在歼20服役后会逐步替代旧型号战机,因此留给苏35的空间确实不多。
如果是小批量引进苏35呢?我们必须看到,苏霍伊工厂的生产力也是比较有限的。在早期的引进当中,几乎都可以做到签署协议后两年内完成交付。但是苏35可谓是命途多舛。最早的苏35是苏27M战斗机,在1990年代中期就频繁露面于各大航展。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苏35与90年代的飞机已经不是一种型号了。我们所说的苏-35BM/苏-35S是2008年首飞的大幅改进型,取消了前翼及机背上的减速板,改用AL-41F1A发动机,进气道扩大,新增空中加油管,被动相位阵列雷达,航电及座舱设备亦全面升级。同时加装后视雷达,可向后方发射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
苏35在俄罗斯空军的服役比较缓慢。2009年莫斯科航展上签署协议,决定在2015年前生产48架苏35。然而,直到2012年底,首批6架苏35才交付给空军。到2013年年底以前,俄空军已经装备了10架苏-35S战斗机。今年2月初俄空军接收了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公司去年生产的12架苏-35S型机。该公司计划到今年年底之前再生产、试验和移交12架。2015年俄军方将接收最后一批共14架。计划完成后,俄空军苏-35S型机总数将达到预定的48架。据报道,第二批48架苏-35S战斗机采购合同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签订。新飞机的生产将持续到2020年左右。这样,这两份合同完成后,俄空军苏-35S型机总数将达到96架,将成为俄空军中数量最多的战机型号之一,仅次于苏-27和米格-29及其改型。也就说,苏35每年的产量约为12架。(作者署名:超级大本营论坛 新浪军事特此鸣谢)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