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只盯着中日高层,或有错觉
刘 迪
APEC峰会将在北京举行,外界关注中日首脑是否会谈。两国关系能否改善,既需要政治高层诚意,也需要民间关系的改善。因此恢复发展中日关系,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一次高层会面,而应关心如何促进中日社会普遍的相互理解。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40余年,最重要的是如何恰当管理双边关系中的问题。当然,领土争议、历史认识导致的冲突,都需要复杂的管控技术。最近中日关系紧张的升级,正是因为没有“恰当”管控两国关系中的“宿疾”。当然,不能否定域外力量“亚洲回归”因素,也不能否定地区民族主义兴起的事实,但另一方面,在该地域政治中,中国缺少足够的精神、技术准备及应对方法,也是问题扩大化的原因之一。
中日关系已经进入一个非常广阔、深入的阶段。每天近2万人往返于中日之间,他们很多都是公司雇员、学生、观光者。有70多万华侨居住在日本,也有10多万日本人长期居住在中国。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融入对方的社会。有人会问,中日交流如此广泛、深入,为何无法遏制两国关系冷却?其实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人往返两国之间,交流、促进两国关系,那么今天的两国关系可能更糟。
上世纪90年代国际结构变化导致此前中日共同利益丧失,新的共同利益却尚未形成。另外在该地区,既有“冷战遗构”,也有民族主义的影响,再有日本政治家利用手中资源,不断形成针对中国的“议题设定”,煽动恐慌以维系政权的稳定。要求地区和平的声音,没有占据舆论主导地位。
尽管中日政府关系的现状令人失望,但我们仍可通过非政府渠道,促进中日信任的增量发展。两国可以在市民层面、媒体层面、学者层面的对话来摆事实、讲道理,沟通彼此,突破两国关系中人为障碍。最近,日本有的学者、媒体开始反思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问题。两国民间高密度、高质量的交流、讨论,可以促进、提升中日的基层信任。我们需要挖掘来自民间的动力。
回顾历史,“以民促官”每每充当两国关系发展的推动力量。今天提倡中日关系增量发展,仍必须重视“民”的力量。日本与中国比,其社会组织的努力较多。例如日本“言论NPO”组织,最近十年间每年都与中方合作,展开中日舆论调查。他们的活动表明,中日关系非常需要这样的社会组织来调查、沟通两国民意。当然,中国也需要培养、发展社会力量,与日本社会展开对话、交流。
社会力量比国家力量大。当然这个“大”是在不同层面。即便政治力量想干涉社会,但因为社会的广泛,政府很难做到无孔不入。而且在民间,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不论历史问题还是领土问题。非历史、非领土的广泛领域,社会对话存在的空间极其广阔。在这些领域,我们可求得中日民间信任的增量发展。历史问题、领土问题没法在一夜解决,但是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通过相互信任增强,在发展中解决这些对立。我们可以做的是,在中日社会之间建立起一个强固的纽带。此前,有不少日本环保组织,来到中国治理沙漠、植树。在日本,也有不少中国人组成义工组织支援灾区。
今天,在历史、领土问题僵局很难打开时,我们不一定非要把眼睛盯在高层,而是应该放眼民间、放眼社会。中日社会的对话、合作,可以提升彼此的互信,促成中日共生的力量。▲(作者是日本杏林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