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核潜艇,惊涛骇浪写忠诚
本报记者 徐双喜 魏 兵 钱晓虎 特约记者 李 唐
引子
他们一往无前的航程,没有劈波斩浪的风景;
他们几历生死的战斗,没有炮火硝烟的轰鸣;
这,就是中国海军核潜艇——一支象征大国地位、支撑国家安全的部队,一群让祖国骄傲、令敌人胆寒的英雄!
40余年来,一代代中国核潜艇官兵纵横大洋,驰骋深蓝,创造了一个个载入军史的辉煌战绩:水下长航90昼夜,打破世界核潜艇一次出航时间最长纪录;大深度极限深潜,检验了我国核潜艇深海作战性能;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宣告中国海基战略威慑力量正式形成……
寂静海底,无声前行,他们却牵动着世界上最敏感的神经。
寂寞英雄,不论功名,他们却给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和平。
英雄核潜艇,把忠诚写在大洋深处!
面对祖国召唤,面对军令如山,他们坚定地说——
“危难时刻,我们是捍卫和平的坚强柱石”
“倒计时30秒准备!”真到了发射的那一刻,一向沉稳的导弹部门长刘跃明,心头也禁不住抖了一下。这一刻,中国人已等得太久太久……
1988年9月,中国海军核潜艇终于迎来了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关键时刻。
这一刻,凝聚着千万个科学家、工人、水兵的热血和生命。
“30……20……10……5、4、3、2、1、发射!”
巨大的潜艇在强大的发射作用力的推动下猛地向下一沉,颤抖了几下。火箭从发射筒里腾空而起,穿过海水,冲破海面,拖着橘红色的火焰,昂首直刺云端,在蓝天里划出一道壮美航迹,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西太平洋,只见天空中有一团火球钻出云层,弹头像流星一般急泻而下,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国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宣告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完全掌握了核潜艇水下发射技术的国家。
一些西方媒体敏锐地读出:中国海基战略威慑力量已然形成!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更多的岁月里,英雄的核潜艇官兵,默默开拓着水下的征程——极限深潜,核潜艇必须要闯过的一道生死关。
1963年,美国最先进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极限深潜试验中艇毁人亡,129名艇员永远坠落在无边的海底深渊。100米……200米……此时,每下潜一米,都是一次生死考验:如果潜艇经不住海水的巨大压力,就会像鸡蛋一样瞬间被压爆。
一根支撑深度计的角钢就在艇员们的注视下渐渐扭曲。没有一个人惊呼,没有一个人胆怯,每个人都在各自战位上镇定操作,控制潜艇平稳地向深海下潜,再下潜……12时10分52秒,深度计指向了极限深度并略有超出,一个从未到达的深度被中国海军核潜艇征服!
极限长航,同样是一次生死历险。法国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曾经脍炙人口。然而,水下长征,绝非科幻小说描述的那样浪漫——
潜艇在大洋下潜航,看不到阳光,只有无边的黑暗。惊险接踵而至:空气再生系统受损;蒸汽安全阀破裂……然而,这都不是最难的——在没有白昼、黑夜,没有外界信息,只有刺耳而单调的机械噪音的狭窄空间里,部分艇员烦躁不安,头痛乏力,整天打瞌睡却又睡不了多久,噩梦连连,虚汗淋漓。艇员们的变化越来越多,记忆力下降、说话词不达意……“有的下岗走错舱室,有的下棋‘吃掉’己方的棋子,有的突然乱敲桌子或者狂喊几声。”高级工程师王庆江回忆说:“那种痛苦无法想象,但是大家心里揣着一股劲儿,坚持着,坚持着……”坚持着,他们放弃了两次允许上浮的机会;坚持着,有的战士一边工作,一边嚼着干辣椒提神……坚持着,坚持着……67天过去了,法国海军的纪录被打破了;84天过去了,美国海军的纪录被打破了。是到此止步还是继续前行?上级来电征求意见,全体艇员选择继续航行——整整90昼夜,中国海军创造的世界纪录由此诞生。
百万海里纵横,40余载光阴坚守,20余项首次突破,中国核潜艇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因为他们懂得:“危难时刻,我们是捍卫和平的坚强柱石!”
面对强手挑衅,面对千钧一发,他们骄傲地说——
“军人最高的荣誉,就是战胜敌人”
“8分钟,在普通人看来只是短短一瞬,可是对核潜艇来说,8分钟,就可以决定战斗的胜负。”大洋上的一场较量,一级军士长穆美田记忆犹新:那一年,核潜艇悄然出航,执行战备训练任务。穆美田全神贯注地盯着雷达显示屏,突然,一个微弱的信号在眼前一闪而过,顷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这瞬间的一闪,在穆美田的脑海留下刀刻般的印记:“疑似外军反潜飞机,左舷×度,距离××,正向我艇飞来!”艇长董震当机立断:“紧急下潜!”核潜艇一头扎入滚滚碧波。8分钟后,外军反潜机果然掠海而过,一无所获,悻悻离去。
这一次细至毫巅的捕捉,创下了核潜艇侦测雷达空情预警时间最长、信息最准确的纪录。“这是大风大浪里练就的过硬本领!”
基地司令员高峰说:“大洋上的风浪并不安静,我们为国家枕戈待旦,一分一秒也不能含糊。”虽是和平年代,但核潜艇每一次练兵都像打仗——深秋的南海某海域,一场对抗演练拉开帷幕。然而,开局就是难局:攻击目标位于潜艇的侧后方,按传统办法必须掉转艇向,正对目标实施攻击,但战机稍纵即逝,怎么办?海上指挥员袁誉柏一声令下:“第一时间实施大转角攻击!”真这么打?这个战术指令,要求运用鱼雷的自动转向功能搜索打击目标。一旦出现失误,搜索失败的鱼雷,甚至会转向攻击母艇!“这么打,自己有危险,但最有把握消灭敌人!”在艇长沉着指挥下,全艇官兵严谨操作,鱼雷如离弦之箭扑向目标。这一打,首创核潜艇鱼雷大转角攻击的成功范例。
“今天不去面对生死考验,明天我们拿什么保卫国家?!”这个明天,就在不久之后——中国海军核潜艇进入西太平洋国际海域进行例行战备训练,却遭遇外军反潜兵力跟踪袭扰。棋逢对手,对抗胶着!海上指挥员决定抓住摆脱跟踪的最佳机会,做一个风险极大的战术动作……
又是一次生死抉择,海上临时党委统一思想,定下决心:“置之死地而后生!”又是一次化险为夷,军委首长专门发来电报提出表扬。“国之重器交到你手上,你就要有信得过的本事!”
基地老政委曲卫平到国防科技大学高级指挥班进修,一次登台发言,第一句话就是:“我来自一支和平时期在特殊战场与强手多次过招的部队!”台下“哗”地一下全抬起了头。第二句话:“军人生来为战胜!核潜艇担负的是国家战略使命,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等打了败仗,就算把我枪毙了也没法赎罪!”台下沉寂半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军人最高的荣誉,就是战胜敌人。”基地官兵永生难忘:那一年,外军大型舰艇长驱直入,逼近我领海耀武扬威。中国海军核潜艇,又一次悄然下潜,列阵海疆!外军舰艇闻风而动,立即向远海后撤。那一刻,中国核潜艇兵开怀大笑,痛快淋漓!
面对生死考验,面对艰苦环境,他们自豪地说——
“使命这杆秤,就要舍得把命搁上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下行舟更是如此:深一米、远一程,不是一个量的叠加,而是质的变化,漩涡、水团、跃变层……极其复杂的水文环境处处暗藏杀机,像是一辆汽车在高山峻岭之上奔驰,毫厘之差都是致命的后果。
仅仅从潜艇问世的1851年到1975年的124年间,各国潜艇共发生事故297起,沉没146艘。潜艇是世界公认的高危行业,核潜艇更是险中之险。基地官兵至今记得:核潜艇第一次远航,气象突变,狂风恶浪里,数千吨的钢铁艇身两次被巨大的涌浪抬出水面;升降舵在纷乱的暗流里失灵,潜艇在水下160米处,突然急速下潜……这是舍命的事业,需要铁打的军人。
一年寒冬,核潜艇准备远航。正在艇上检查的副机电长姜雪松,突然感觉潜艇似乎右倾了一点点,查看仪表后果然发现,艇体平均吃水增加了0.1米。别看这不显眼的0.1米,水下就可能招致倾覆之灾。老姜带着几名技术骨干一个点一个点细细排查,发现主水柜不断有气泡往上冒,破损点在水线以下。怎么办?这么冷的天,水下补漏太危险。望着黑暗寒冷的水柜,老姜犹豫了片刻,穿起潜水具“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刺骨的海水让老姜一阵抽筋似的哆嗦,为了确定漏点,他只能徒手在冰冷的管路上一点一点地探摸,终于发现了约十公分的裂缝。然而,当他垫上胶皮准备用管箍扎紧时却感到,自己的双手已经冻得僵硬,不听使唤。来不及多想,老姜一口吐出了呼吸器,硬是用牙代替手完成作业……“使命这杆秤,就要舍得把命搁上去!”凭着这么一股子精神,基地官兵连续40余年守护核安全,从未发生过核事故。
水里来、火里去,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有时连钢铁也能融化——“配电板起火,一条火舌喷出,三四个铜板马上就化了……”“200多摄氏度的高压蒸汽泄下来,案板上的肉,表层变白,熟了,里面的芯还是冰的。不锈钢的扶手,一抓一层皮揭下去……”
讲起一次次险情,在核潜艇上干了20多年的基地副总工程师李胜弟一脸严肃。基地政治部主任梁桂林是他的老战友,接过话茬说:“老李不简单,有事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堵枪眼。”那一次惊险,梁桂林历历在目:蒸汽突然泄漏,李胜弟抓过被子铺在地上,浇上水披在身上就往里冲。没走20米,被子就干了,没办法,再浇水,再往里冲。“当时老李还穿着石棉防护服,一伸手摸阀门,袖子露出来了,这一露,蒸汽钻进去,胳膊上一溜皮就烫化了。谁想他,把伤口裹上石棉布,又冲了进去。”听战友说自己的英雄事迹,李胜弟却直摆手:“我那不算啥!当时是后舱蒸汽泄漏,艇员都往现场冲,不管是官还是兵。高温高压的蒸汽一下子打倒一片人,官兵们接着爬起来,把棉袄浇湿了再往里冲。”李胜弟说着说着眼圈红了,“好几个小伙子当时就被打晕过去,救醒了第一句话是:我要上去!他们的呼吸道、鼻子、嘴,凡是喘气的地方全烫起泡了,没有人喊疼,只知道往前冲。”“这些好战友、好兄弟,看得你心头滚烫。”说到这里,李胜弟的泪再也忍不住了:“核潜艇的脊梁骨不是靠哪一个英雄顶起来的,怕死不干核潜艇,随便拉出一个兵,都是响当当一身铁骨!”
面对亲人脸庞,面对使命职责,他们深情地说——
“你可以没有我,可中国不能没有核潜艇”
基地军史馆里陈列着一封泛黄的“遗书”:“嫁给军人不容易,嫁给干核潜艇的军人更不容易,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不能陪你走完一生,一辈子欠你的情。希望你不要难过,把孩子带好,再组织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是老艇长董福生当年参加极限深潜任务时准备留给妻子的。
基地组织家属参观军史馆,这一个橱窗前,流连的人最多……那一夜,多少个妻子辗转难眠,夜半又把丈夫推醒,忍不住地问:“你是不是也给我写过遗书?写过几回?都写的啥?”话还没问完,已是泣不成声。其实这些善良的女人们并不知道,在基地,这样的“遗书”数不胜数。对于核潜艇官兵来说,每一次远航都是生死考验,他们虽然怀着最好的希望,但还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每次出海前,许多人都会悄悄地写好“遗书”,结了婚的写给妻儿,没结婚的写给父母,若是凯旋,自己再悄悄销毁。那一夜,面对追问,基地装备部副部长韩黎宾,轻轻拂去妻子眼角的泪水,默默点上了一根烟……
核潜艇训练任务重,一去千万里,忠孝两难全。在他的心里,有3次刻骨铭心的痛:一次是岳父去世,他任务在身,远在深海。一次是妻子剖腹产,需要丈夫签字。他随艇远航,医生不得不让他妹妹代签。第三次发生在记者采访期间,韩黎宾出海后的第二天,他的老父亲离开了人世,返航得知后,这个七尺汉子失声痛哭。燃尽的烟,烧了手指,疼了心,韩黎宾又默默点上一根,猛抽了一口。他想起了另一些熟悉的脸庞……
那个长着两道浓眉的孟昭旭——一次远航,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谁都知道,反应堆舱内辐射水平高,长时间进堆舱抢修无异于“拼命”。艇上10名共产党员组成了抢修队,副机电长孟昭旭第一个冲了进去。进反应堆舱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要经过测量和计算,但孟昭旭为了和故障抢时间,一鼓作气检修排故,等到战友们把他强行拉出反应堆舱,时间已超过了规定时限的两倍多。孟昭旭忘我工作,透支了自己的身体。45岁那年,这位“拼命三郎”永远倒下了。临终前,他只有一个遗愿:让自己的儿子也到核潜艇上当兵。如今,烈士的儿子孟龙按照父亲的遗愿,加入到了蓝色方阵,补上了钢铁巨鲸上陨落的那颗“铆钉”。
还有那个一笑眯眯眼的倪江——一天,艇上执勤的电工班长倪江突然腹部剧烈疼痛,被紧急送往部队医院。医生诊断:肾结石,且结石较大无法自然排出,建议住院进行药物治疗,但需要20多天。“20多天?潜艇要出航,我可耗不起,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体外碎石手术时间短,但对身体伤害较大,我们不建议采纳这方案。”倪江一咬牙,悄悄来到地方专科医院。碎石治疗进行了约10分钟,击打了1800次,操作仪器的医生停了下来。“结石部位较为特殊,击打次数已经达到了人体耐受极限,必须等身体恢复几天再治疗。”“我是潜艇兵,身体好,接着来吧!”拗不过倪江,医生又连续击打了500多次,成功打碎结石。看着咬紧牙关的倪江在抽搐,医生的泪一下子滚了下来:“没见过你这么硬的兵!”
还有那个为了出航提前出院,带着一箱药上潜艇的郭金海……还有那个为了不离开潜艇,把“禁止再从事涉核工作”的诊断书藏起来的刘贵庭……这些好兄弟,并非没有其他选择,却在大海里懂得了什么是军人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想到这,韩黎宾掐灭了烟头,轻轻捧起妻子的脸庞,深情地说:“你可以没有我,可中国不能没有核潜艇。”“其实知道了他的遗书又怎么样?”基地司令员高峰的妻子刘淑华语短情长:“他常说的使命担当,我听不懂。但我知道,干核潜艇的男人,心里装着大海、装着国家,值得托付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