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少将称中国一技术世界领先 使坦克寿命翻3倍

2013年10月24日 10:30  新华网 
徐滨士院士。 徐滨士院士。

  新华网消息:强军梦是国家的梦、军队的梦,也是每个官兵的梦。由新华网和新华社军分社联合推出的《两院院士谈强军》系列访谈,将邀请众多院士谈强军,由院士个人成长经历为主线,畅谈国家和军队的变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军队的历史进程融为一体,真情展现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本期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徐滨士走进访谈间。

  修复“再制造” 性能更提升

  新华网记者:在您的研究领域当中有没有方法可以延长武器的作战寿命并提高其性能呢?

  徐滨士:我深深感觉到了必须要改革维修体制。开始由于技术的限制,有时无法修复,达不到装备使用的性能要求,精度和性能都是不行的。但是后来通过我多年实践以后,发现随着科技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技术。

  比如说现在机械零件的损伤主要还都是在表面,如何恢复这些表面呢?就是用各种技术,过去只有焊接技术。现在有激光技术、等离子技术、电子束技术等等,将这些技术统一到一起开展高效率、高质量的修复,就是“再制造”。我们采用的是“尺寸恢复法”和“性能提升法”,而国外主要采用“换件修理法”和“尺寸修理法”。因此,尽管国外先提出“再制造”的概念,但是我们的再制造模式更先进。

  新华网记者:您讲的修复“再制造”就是说我们本应该退役的武器还可以充分再利用?

  徐滨士:是的,这个看起来国外没有做到。他们在进行再制造的时候,他们武器的寿命往往是没有办法计算的,用理论推也推不出来。我们现在按照装备设计的水平,坦克能够使用的寿命是过去的两倍到三倍,这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用了六辆坦克做实验,包括再制造的这些坦克零件,使命寿命是新品的三倍。当时我们在热带和寒带都做过实车实验,最后证明了我们修复“再制造”的零件的可靠性。这就使我们知道过去报废的战损装备,有不少的潜力还没有发挥。

  民用“再制造” 再生人类发展

  新华网记者:您在对军事武器“再制造”的研究过程当中,有没有发现它可以转为民用,这方面我们有没有什么探索呢?

  徐滨士:“再制造”技术是一项可以军民两用的技术,比如坦克能用,工程机械也能够用,我们的汽车、机床也都能够采用。而且对于这些装备,军队性能要求比较高,这样的性能足以保证我们民用的标准。

  现在我国十一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推进再制造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很多省都建立了园区和院士工作站推广“再制造”技术。最近科学院有一个专家提出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思想,他提出2020年到2050年,我们要出现一个新型的学科就是“再生学”,再制造就属于“再生学”范畴。我们部队里面把“再制造”叫做“再生战斗力”。装备的寿命延长,而且我们的零件可以延寿,所以在这个领域也涉及到一个生物学,这就涉及到人类了,将来再生的人类也要发展。所以我对再生资源还是很有信心的,我国还是非常重视这点的。

  20年以后机械装备是什么样子?就是要发展更清洁、更健康、更安全和更可持续的机械装备。所以我们未来不仅考虑它的性能寿命,更要考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考虑从一个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方向来发展。

  新华网记者:您从事“军装维修”工作已经50年了,也是我们部队的科技人才,您对未来中国军队的发展方向有什么关注点吗?

  徐滨士:我们一定要抓好先进技术,不断地提升我们的装备维修保障技术,我们现在保障技术就相当于一个医生,如果人类没有医生就完了,如果你有了病医生不给你及时治疗也不行。其实我们维修保障的这些东西跟医生差不多,要及时延长坦克的使用寿命、提升坦克的服役性能,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的提升装备的质量,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华网记者:您在部队应该说是奋斗了一辈子,您有梦想吗?

  徐滨士:因为我从小就受到了帝国主义的压迫,我当时就梦想中国一定要成为一个大国,强国。现在我们已经是大国了,要能成为强国就必须要强军,要强军必须要有武器。比如说我们的航母,现在南海非常需要航母,因为一艘航母是控制不了海面的,美国就有很多艘。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军事强国非常重要,和经济大国一样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编辑:SN10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