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正确时刻作出正确选择

2013年08月25日 06:11  解放军报 

  今年前两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外一些媒体开始鼓吹“中国崩溃论”,“逼近悬崖”“即将撞壁”等“唱衰”中国的论调不绝于耳。然而,在许多真正了解中国经济和国情的专家和媒体看来,经过结构调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将变得更为平衡、适度,并将持续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中国故事远未结束”。

  增速放缓与自我调控有关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二季度同比增长7.5%,上半年同比增长7.6%;工业生产同比增速从六月的8.9%回升至七月的9.7%。

  英国《金融时报》载文说,“7月份的数据出人意料的好。这表明,外界对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担心是毫无根据的。”

  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中国政府自我调控有关,绝不是中国经济崩溃的信号。《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已经承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但他们希望推行更广泛、更长远的改革,使内需发挥更大的作用,来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而这些政策目标的实现显然需要牺牲短期内的增速。”

  最近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放缓,既是向正常经济增长区间的回落,也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追求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主动选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林建海认为,中国正稳妥辩证地处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相互关系,这体现了新一届政府的远见卓识。从决策质量和初步效果看,中国新一届政府上半年已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使中国在全球改革阵营中居于领先位置。

  经济结构转型是正确选择

  从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到促进多领域市场化改革,从推动税制改革到扩大内需,从化解对外贸易争端到抑制国内产能过剩,从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到推出“宽带中国”战略……半年多来,中国的内外经济方略既立足国情“以我为主”,又契合了世界经济再平衡趋势。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郭生祥说,一系列“破题之策”的推出,说明中国决心主动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中国在正确的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咨询机构“控制风险”的亚洲分析主管安德鲁·吉洛姆在《福布斯》网站发表文章称,“接受短期的痛苦可以有效地实现经济更稳定的增长,这也将降低中国面临‘日本式’经济危机和经济停滞多年的严重风险。”安德鲁在文中指出,个别媒体所称的中国经济彻底垮台的场景“不可能发生”。

  摩根斯坦利亚洲公司前主席史蒂芬·罗奇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题为《对中国经济再平衡的误读》的文章,称“任何经济体的再平衡——在产出增长来源上的重大结构性转型——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这需要策略、时间和决心。中国完全具备这三个条件”。在他看来,中国为实现经济转型,控制经济增长速度的策略是合理的,有前瞻性的。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既体现在综合国力上,也体现在自我革新能力上。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宏观经济形势总体稳定基础上,中国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穆尔塔扎·赛义德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的新特点,有望为全球提供新的投资领域和机遇。

  中国发展仍是世界机遇

  多年来,中国以自身的发展带动了世界的发展,2008年至2012年,中国贡献了世界新增GDP的约44%。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仍然可以“让世界分享中国机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穆尔塔扎·赛义德认为,中国政府致力于结构性改革,呼应了世界大趋势,既有利于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也有利于消减国际经贸争端,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家扎卡里·卡拉贝尔日前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在国内需求的推动下,即使中国每年以5%或者6%的速度增长(如果中国的增长会放慢那么多的话),那也仍然是非常可观的增长模式——数亿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将得到提高,并在全球创造市场机会”,“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的支点,它的稳定和成功对于全世界的繁荣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的技术升级、金融深化、消费升级等,都具有巨大的正向外溢效应。美国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首席经济学家巴特·范阿克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居民消费增加和新型城镇化将产生知识外溢和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对世界其他地区的需求,对于全球而言都是积极的。德国《明镜》周刊则疾呼本国乳业抓住中国市场的黄金机会,抓住千万甚至上亿新消费者群体。仅从2010年到2012年,德国对中国牛奶出口就增长了14倍。这是一个“巨大的,仍在不断迅猛增长的市场”。

  “中国新政府的政策规划相当有说服力,”著名的“金砖先生”吉姆·奥尼尔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中国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机遇需要辨识,更不能错过。”

  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从未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他说:“中国故事至关重要,中国故事远未结束。”

  周兰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