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称中国海军造船速度前所未有 舰艇比美仅少10艘

2013年07月01日 14:00  新华网 

  美国媒体称,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一个世纪时,体积比他的“圣玛丽亚”号大出许多倍的中国海船就曾进行过远洋航行,并且最远到达了非洲。但是,与欧洲人的发现之旅不同的是,中国人的努力并没有造就一个全球帝国。

  美国《星条旗报》网站6月25日报道称,如今,在一个欣欣向荣的经济的推动下,中国的海上力量正在再次崛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一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产护卫舰、驱逐舰、潜艇及导弹艇。去年9月,其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开始服役。

  美国的海军指挥官们(受命把美国舰队的主体转移至太平洋战区)指出,中国显然正在建设一支“蓝水”海军,这支海军将有能力实现跨越大洋的持续军事行动,并能够向远离本国的地方投送力量。

  美国否认了其“重返太平洋”战略是针对中国的,但是却呼吁解放军方面提高“透明度”。

  重在保护贸易航道

  报道称,美国退役海军上校、华盛顿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高级研究员扬·范托尔说:“他们不想解释为什么需要这些类型的力量。”

  范托尔说,建设蓝水海军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需要保护其贸易航道,而不愿依赖美国来保障航行自由。中国政府称,2012年其进出口总额为3.87万亿美元,这一统计首次超过了美国——美国商务部估计美国当年的进出口总额为3.82万亿美元。

  范托尔认为,中国还可能正在寻求在投送海上力量和建立势力范围方面赶超美国的能力。他说:“美国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人也想做到,然后宣布说‘这个地区有我们存在’。”

  美国太平洋舰队负责情报与信息的副参谋长詹姆斯·法内尔上校最近在圣迭戈的美国海军学会演讲时指出,解放军海军定期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开展行动,并在东海和南海周围海域保持着强有力的存在。他说:“这些进入‘远洋’的行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似乎是必然的。但不言而喻,这种向蓝水海域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抗衡太平洋舰队。”

  法内尔说:“毫无疑问,解放军海军集中精力准备海上战争,并且打算击沉敌人的舰队。”

  报道称,有迹象表明,中国海军的野心甚至超出了太平洋地区。范托尔说,在2011年利比亚动乱期间,中国曾派遣一艘护卫舰取道苏伊士运河前往那里疏散本国公民,中国军舰还参加了在索马里附近海上的反海盗护航行动。

  快速发展有条不紊

  报道指出,根据国会研究所去年12月10日发表的一份有关中国海军现代化的报告,解放军海军拥有275艘舰艇,包括75艘军舰、60艘潜艇、55艘两栖船和85艘小型导弹艇。而美国海军目前的力量构成包括总计285艘的军舰与潜艇。尽管舰艇数量不相上下,但范托尔认为两支海军无法同日而语。他说,中国人称之为“护卫舰”的舰艇在美国也许会被认为够不上这样的级别。不过他补充说:“当然他们一直在以一种强有力的速度扩张。”

  夏威夷太平洋论坛的拉尔夫·科萨认为,组成中国潜艇舰队的都是俄罗斯所愿意出售的最好潜艇或是最出色的仿造版潜艇。但是他表示:“俄罗斯并不会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卖给中国。”

  罗得岛州纽波特美国海军军事学院中国海事问题研究所副教授莱尔·戈尔茨坦认为,中国的反潜战能力仍然很弱。他说,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以改善其声呐能力,但很可能仍会比美国及其盟国落后至少20年。

  戈尔茨坦称,中国正在研制的反舰弹道导弹将是一种强大的武器,尽管还没有迹象表明他们进行了针对海上移动目标的成功试射。

  他说,比起苏联当年的海军扩张——苏联海军在冷战最激烈的时候每个月下水一艘新潜艇,中国的努力显得更加有条不紊。他说:“航母计划已经取得了进步,但进展得相当缓慢。他们看起来不是很着急。中国有能力在15年内建成一支类似于美国的海军,但他们也许会比较克制。”   

  蓝水经验有待提高

  范托尔说,中国海军缺乏战斗经验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海军用了90年时间才达到了目前在航母作业方面的熟练程度。他说:“这种作业需要进行大量训练,经历许多事故,才会变得得心应手。中国人刚刚上路,很难预言他们将走向何处。”

  科萨认为,在技术、训练和持续作业方面,中国海军还排在日本海上自卫队之后。他说,中国海军的力量构成也许很快可以与西班牙或意大利的海军舰队相媲美,但是下水一艘航母并不足以使其拥有与顶级强国竞争的能力。他说:“你必须能以导弹舰艇和潜艇来支援航母,而所有这一切中国看来还需要好几年时间才能做到。”

  戈尔茨坦认为,作为获得蓝水作业经验的一项努力,中国海军正在进一步扩大其远离母港的航程范围,其航程之遥远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想。近年,中国海军访问了斐济和新西兰的港口。

  戈尔茨坦称,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港口的存在几乎全是商业性的,但是他指出,如果中国海军想要在远离本土的地方作战,它将需要补充燃料和修理舰只的场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