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退役中将称怀疑美航母不能在大陆导弹下存活

2013年06月26日 10:1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吴薇】由两岸人士参与的“筑信研讨会”24日在北京登场,两岸学者、专家和退役将领共同探讨建立军事与政治互信等议题。24日,与会的台湾退役陆军中将傅应川接受《环球时报》独家专访。傅应川曾任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局长”,现任中华战略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军史学会副理事长。

  “和平对两岸都是好事”

  环球时报:您认为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傅应川:内容还是蛮多的。两岸要做一个适合两岸的架构,即至少一中原则一定要保留,另外大家有共识的就是要和平。大陆这边讲和平发展,我们的“国防防线”里讲“要共同缔造一个和平解决争端的局面”。在中国来讲,所有冲突最后都是以战争结束,因此我们希望两岸在和平基础上好好发展关系。

  至于具体内涵,我们希望建立沟通管道和定期沟通平台,能够定期讨论,对现实问题提供一些看法。最好建立一个所谓的冲突管制中心,当然前提是大家有互信,使这个平台不会在以后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起伏。军事演习互相通报也是包含在里面的,但谈这些还早。我们今天(24日)提了很多有建设性的东西,目前还没有办法具体实施,比如两岸联合军演,这是军事交流到了相当高的层次才会实施的,趋近于准联盟关系。再比如参加联合维权行动,包括钓鱼台(即钓鱼岛,下同)、南海太平岛的共同防护问题,但现在讲这些都还太早。

  环球时报:您觉得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傅应川:和平对两岸都是好事,大家都需要。对大陆来讲,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搞建设;对台湾来讲更是如此。台湾小,力量弱,又是岛,发生任何战争都是毁灭性的。

  “大陆对台导弹”是假议题

  环球时报:绿营经常炒作大陆导弹部署问题,您怎么看?

  傅应川:我觉得这是个假议题。导弹基本上是没有针对性的,武器也不是看有没有的问题,而是看怎么用。大陆没有讲部署导弹是针对台湾,要对台湾进行毁灭性打击,但因1996年台海危机时大陆发射了几枚导弹,现在台湾就把这当成一种模式,认为所有导弹都是针对台湾。而且中间还有美国人在操作,在美国所有针对大陆的军事评估及国防政策里,统统都在讲大陆导弹是对准台湾,把自己定位成台湾安全的保护者。最主要的是,美国使两岸建立敌对关系,这也是我们谈的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最重要的一部分。

  环球时报:您觉得台湾真的会因买了美国武器而感到安全吗?

  傅应川:就地缘关系来讲,美国最先进的武器在西太平洋不见得有优势,因为导弹这部分,大陆已经是世界第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美国航母能不能在西太平洋第一岛链内存活,我基本上是存疑的,包括美国内部都是如此看法。美国智库有研究报告说,美国造一艘航母,大陆可以造几千上万枚导弹,大陆如果拿几万枚导弹和美国航母去拼,绝对划得来,这已经是肯定大陆的战略优势。

  美国到西太来是因为和大陆关系不那么紧张,如果紧张的话,我敢说,它不敢到这边搞军演。航母不来,陆上基地没几个,美国在西太没有优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9 11”以后,美国努力建构的军事武力都是为了反恐战争,它没有打传统战争,也没有打高科技战争,它要对付大陆,所有武力需要全部重新建构。空海一体作战的话,很多武器装备也要重新发展。现在美国又没钱,它能搞什么?

  环球时报:马英九多次谈到任内不会与大陆签和平协议、建军事互信机制,您觉得他的顾虑在哪里?

  傅应川:美国因素。我用“地缘战略政治架构”来解释。我认为,1958年金门炮战之后,美国和两岸的地缘政治架构才真正形成。那时,台美有协防条约,但1979年“断交、废约、撤军”后,双方已经没有这种关系了。美国“台湾关系法”真正按照法条解释的话,是民间跟民间的关系,而且是以美国国会对西太平洋安全局势的关切为基础,是国内法。美国可以随时放弃,但在这个框架内,它可以慢慢操作。美国一直在强化两岸敌对关系,让台湾感觉到大陆威胁,所以在跟大陆没有建立安全互信的状况下,台湾只有依赖美国。正因为有这种顾虑,马先生在讲钓鱼台问题时谈到,两岸还不能合作。

  台湾军人很彷徨

  环球时报:有报道一直讲台军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据您了解,台军内部的统“独”现状如何?

  傅应川:这个话讲的是对的。台湾军人很彷徨,已经失去目标。但我可以说,统“独”问题大陆不必紧张,如果台军在政治方向上“走”得过分的话,美国都会去阻止“台独”。

  环球时报:绿营常说退役将领到大陆会泄露机密,您回去需要有所交代吗?

  傅应川:那个都是操作的嘛。我们不涉及机密,没有那些事情,我回台湾也不需要写什么报告,因为我是以个人身份来大陆,我已经退了,不受制于这方面,在法律上也没有这样的责任。我认为,军事交流在两岸关系方面可以起到很大作用,至少能让两岸的紧张趋缓,这对两岸都是好事。假设只对大陆好而不对台湾好的话,我们也不会做。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