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蛟龙号7千米深潜:返航时母船舵机弹簧折断

2013年06月17日 10:11  中国海洋报 
起吊过程中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起吊过程中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在50摄氏度环境下——走进中国载人深潜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轮机部

  了解远洋航海的人都知道,大海航行主要靠的是轮机。从航行动力到船上照明,以及船上仪器的运行都要依靠轮机,可以说轮机就是船舶的“心脏”。

  日前,记者跟随“向阳红09”船赴江苏江阴,执行“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在航渡途中,记者走进了船舶的“心脏”——轮机部,探访轮机部船员们的工作生活。

  老魏和“老轨”

  早上5时50分,天刚刚亮,记者跟随轮机长刘军来到机舱,机舱内已经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一进机舱,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挂在墙上的温度计所显示的主机舱温度已达到了温度计的最大值——50℃。机舱内机器运转的声音震耳欲聋。因为噪音太大,根本听不见他人说话声,刘军只能时不时地用手拍拍头来提醒记者小心碰头。

  记者顺着扶梯下了两层,看到左右两个绿色的主机正在工作,18个排气阀上下振动,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刘军和二管轮刘吉月开始查看4个辅机的仪表盘。记者看到其他轮机部船员们虽然才开始干活,就已经满身油污、满头大汗了。

  就在记者采访时,53岁的机工魏宝然发现一处排气阀顶杆滑油回油管堵塞。他二话不说,举起布满油污的管子,对着管口就开始吹。“只能这样用嘴吹开,才能打通油管。别看是个小小的堵塞,如果不及时发现,将会带来大麻烦。”魏宝然说。两鬓花白的魏宝然已经在船上的轮机部工作了27年。“年龄大了,腿脚不利索,再加上机舱里到处是油,地面很滑,磕磕碰碰是常事,我们都习惯了。”已经大汗淋漓的魏宝然笑着对记者说道。

  刘吉月告诉记者:“在轮机部,除了轮机长带领的检修组,还有9个人分成3组,24小时轮流查看主机和辅机工作情况。”

  机工姜风海说:“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机控室外,查看机器是否运转正常,有没有漏油、漏水的地方,小问题就赶紧解决,大问题就告诉‘老轨’,他就带人下来修。”

  刘军告诉记者,船在航行期间,主机和副机要一直不停地工作,所以轮机部船员被分成3组,每4个小时换一次班。由于两部主机是1976年建造的,故障特别多,如果机器好的话,一个小时巡视一次就可以。现在我们缩短到20分钟,最多半个小时就要巡视一遍。

  “轮机部的工作一定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每一个细节都要细致、细致再细致,如果一颗螺丝的位置安错的话,对于船舶来说就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刘军说,“在轮机部维修时,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每一项都要认真检查。”

  记者看到,主机舱到副机舱,再到舵机舱,整个机舱一共5层,从上到下值班的船员在巡视时都要仔仔细细看个遍,一趟下来至少也要20多分钟,船员根本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

  魏宝然说:“就是一直不能闲着,4个小时基本没有什么休息,最多就是找个时间抽根烟,喝口水,确实挺辛苦。”

  机舱的工作就是船动人忙碌,船停人不闲,起航人先动。而机舱是船只的心脏,出现问题必须第一时间解决,机舱工在半夜被叫醒赶到机舱进行抢修是常事。

  “轮机部守护的是整个船舶的核心,在机舱里无论发现什么问题,都必须马上抢修。90多人在船上,如果我们轮机部出现一点小的差错,不单深潜试验不能完成,而且船只的航行安全、船员的人身安全都没法保证。机舱的工作不仅是个体力活儿,更是个良心活儿。”刘军说。

  “老轨”的工作日志

  当记者从机舱爬出来,一股凉风迎面而来,耳朵还嗡嗡作响。记者来到刘军的房间,翻开他的工作日志,看到首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生命取决于我们精确的工作。活着要像深海会发光的鱼那样,照亮前方的路。”

  船员年龄普遍偏大的轮机部,在“蛟龙”号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中,在高温、噪声大的机舱内连续奋战44天,左右两个主机工作1271小时,辅机运转2114小时,没有因为设备故障耽误海试一秒钟。

  2012年6月27日下午4时,“蛟龙”号执行首次下潜任务后正在返航途中,2号舵机出现“跑航”现象,这意味着母船的航向无法精确控制,但“蛟龙”号2小时后就要浮出水面。刘军说:“为了不耽误潜器回收,我赶紧组织了4个人去舵机房抢修。”

  “那时舵机房已被太阳晒透,温度有50多摄氏度。别说干活,刚进去就一身汗。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找到了故障。原来是2号舵机电液换向阀船艏方向的复位弹簧折断成了3段。我们赶紧拿来备用件更换。5时45分,备用件更换完毕,此时我们4个人全身都湿透了。”刘军说。

  就在抢修过程中,电机员李章华还扭伤了右臂,大家都劝他赶紧回房间休息。他说:“不差这会儿,还是一块干完再说!一会潜器就上来了,不能因为舵机故障耽搁了潜器回收。”

  刘军告诉记者,像类似这样的抢修工作仅在7000米海试中就有40余次,很多人都因机舱高温中暑,4个人还受了伤。刘军的人缘出了名的好,大家都愿意去他那“串门”。“‘老轨’干活绝对没的说。不仅懂得多,而且有活都抢着干,我们特别服他。”电工于春璞对记者说。

  当“蛟龙”号创造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时,当媒体闪光灯不停地闪向“蛟龙”号和潜航员的时候,当科学家和公众好奇深海神秘景象时,“老轨”和他的轮机部平均每年100余天待在闷热、湿滑、轰鸣、没有阳光的机舱里,他们如同深海中会发光的鱼儿那样照亮“蛟龙”前方的路。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实践和证明。(王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