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10日开赴南海将首次搭载女性成员下潜

2013年06月09日 15:32  科技日报 
6月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江苏江阴的苏南国际集装箱码头顺利安装至母船“向阳红09”。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摄   6月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江苏江阴的苏南国际集装箱码头顺利安装至母船“向阳红09”。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摄

  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6月8日电 (特派记者高博)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进入倒计时,将于10日奔赴南海及太平洋,科技日报特派记者今天登上停靠在江阴市苏南国际码头的母船“向阳红09”,目睹“蛟龙”号和众多科学家上船,做远航前的最后准备。据了解,此次“蛟龙”号的下潜人员以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主,预计有14人,但需根据当时的情况最终确定。

  今天,“蛟龙”号通过码头塔吊,绳索捆扎,被缓缓移上甲板,工作人员将其捆扎固定在船尾3米多高的架子上。试验大厅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本航次总指挥刘峰神情严肃,各部门技术人员正匆匆做着调试准备。

  据“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介绍,随“蛟龙”号下潜深海的科学家来自不同领域,有海洋、地震、环境方面的专家,也有海底生物学家。其选择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与科考任务相关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第二个要求是相关人员要身体健康,自愿参加下潜。

  香港浸会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邱建文今天下午来到船上。他此次将乘“蛟龙”号下潜南海海底。

  “这对我自己是很大的突破。我研究的是底栖生物,过去研究主要在近岸,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发展深海方面的研究。”邱建文说,“我将来教书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见闻向学生介绍。”

  邱建文表示,自己此次对于冷泉区和海山区的生物都抱有兴趣。“因为现在世界上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很多,但南海这一片基本上是空白。”

  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两周前已经进入“蛟龙”号训练过。“觉得里头载人舱比我想象要大,仪器和维生系统还是很好的,比如氧气和二氧化碳指标都可以随时观察。”

  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朱敏告诉记者,此次包括他在内的几名声学所专家将作为技术支持,帮助测试“蛟龙”号的长基线定位系统。据了解,基线系统是一种水下导航定位系统,分为长基线、短基线、超短基线三种。长基线系统由于其基线很长,所以定位精度更高。朱敏表示,以前“蛟龙”号用的是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此次长基线定位将精确到米级。

  记者了解到,接受下潜培训的除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外,还有中央电视台的女记者及另外一位女性。这可能将是首次有媒体人和女性随“蛟龙”号下潜。

  据悉,“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共有三个航段,近20个潜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