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7战斗机停产 曾大批改进出口到其他国家

2013年06月13日 10:10  世界报 

  “照猫画虎”造出经典战机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成功研制米格-21单座单发轻型超音速战斗机。这款战机于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6年6月24日莫斯科航空节时参加飞行表演,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北约称之为“鱼窝”。

  研制成功后,米格-21原型机很快打破两项世界飞行速度纪录,与美国的F-4“鬼怪”并列为世界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典型战机。有报道称,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也对米格-21战机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当时双方关系已出现裂痕,前苏联并不想对华出口这种先进战机,不愿对华转让生产技术。

  随着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前苏联迫切需要获得中国的支持,双方于1961年签署协定,苏方授予中国米格-21F-13飞机及R-11F-300发动机的制造特许权,包括全套生产技术资料,飞机、发动机散装件以及当时国内缺少的成品、原材料。1961年3月30日,双方又签订转让米格-21及其发动机和卡-13空空导弹制造技术的有关协议。由于双方关系实质上尚未好转,中国实际上并没有获得多少技术资料,到手的资料甚至还有许多错误,给战机试制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不过,在几架样机的帮助下,沈飞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经过艰苦努力,硬是“照猫画虎”把米格-21制造出来。中国的米格-21研制历程与拿到全部技术资料的印度、捷克非常不同。事实上,在研制歼-7战机之前,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已经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前后对5种歼击机和高空侦察机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报告,绘制了部分图纸,搜集整理了某些飞机可供借鉴的技术。

  1964年3月31日,沈阳飞机制造厂利用苏联散件组装的第一架米格-21首飞成功,原名62式新型战机正式改名为歼-7,自此拉开了国产的这一机型家族发展史的序幕。首架歼-7战机于1966年1月在沈阳飞机厂首飞。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又研制出了一系列衍生机型,主要有I型、Ⅱ型、Ⅲ型、ⅢA型、B型、M型、E型、G型、P型、PG型和教练型歼教7等。

  歼-7系列飞机是中国生产时间最长的飞机,从1964年首飞至今已有49年,其总产量超过2400架。中国是使用歼-7战斗机数量最多的国家,占总产量约2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