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狙击手外教:讲课实在重战术

2013年06月04日 15:46  瞭望东方周刊 

  在最近的几场局部战争中,外军非常注重首用、重用狙击作战力量,强调以战术突击行动直接促成战略战役意图的实现。

  刘宇介绍说,我军重视狙击作战装备器材的自主研发,现列装装备器材的精度及毁伤力可媲美外军;同时,狙击手装备的信息化终端设备具有通信、导航、定位、信息处理及火控计算等功能,这使狙击手成为联合作战体系的一个信息节点。

  专门为此次集训撰写了调研报告的刘宇,将信息化条件下狙击作战的基本行动样式归纳为:破坏袭扰、侦查引导、狩猎狙杀、支援掩护和监视警戒5类,而“精打要害、破击节点、体系毁瘫”成为新战法的灵魂。

  战场不是靶场

  来自兰州军区47集团军的中尉谢绍璞,两年前曾参加过在广西鹿寨举行的全军狙击手骨干集训。他记得,那次集训和今年一样,也邀请了几名外军特种作战学院的教员。当时从100余人中选出12名参加外军教员的15天强化训练,他也在其中。他们尝试了外教带来的多种外军常用的狙击枪械,大多是第一次接触,“很过瘾”。

  而今年,外教没讲射击,重点讲战术技能,突出实战。

  戴春年说,外教授课内容很实在,注重细节,比如讲反追踪,细到清除脚印、清理可能遗落的伪装衣上的布条。“咱们参加外军的狙击手比武,经常拿好成绩,但大多还是侧重射击本身。狙击作战最终要注重实战,比如心理因素。外军教员这次带来了一些视频资料,包括爆炸现场、伤者救护等血腥场面,让有些战士很受刺激。”

  谢绍璞说,这次集训,在科目设置上强调狙击手的组织能力,比如拟定行动方案,需要加入战术思想;注重团结协作,以前集训是以个人为单位,现在是狙击小组;以前实弹射击是整百米距离,现在有零有整,比如178米、196米;科目更加系统,并且加入了反伪装、反狙击等内容,有些训练科目以小组对抗的方式完成。

  来自海军陆战队的上尉王积伟遇上了熟人。2012年夏天,他经过层层选拔,成为赴外军特种作战学院培训的16人之一。中国军人第一次在国际狙击手训练营与美、法、德等20多个国家的狙击手并肩受训。那次给他们“震撼教育”的外军教员,今年受邀来到集训地,而他们16人中有3人,此次也作为“小教员”参与集训的课程设计和组织。

  携带全套装备,200米冲刺,300米跑,围着一堆物品跑3圈,再低姿匍匐,最后进入一个弥漫着催泪瓦斯的房间。一支笔一张纸,写下刚刚看到的东西、形状、位置。一次训练就考验了体能、承受力、观察力等多重素质——去年在国外上过的观察与搜索训练课,让小教员们记忆犹新。

  近年来狙击手的作用不仅未有下降,还在上升,美军、俄军都在加速狙击手生成。

  2011年末,俄军全面启动培养前线狙击手行动。俄军高层认为,最近几十年的战场上,狙击手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甚至比得上整编的坦克群。俄军计划在2016年前培训近1000名狙击手,为每个摩步旅和坦克旅都配备45~90名狙击手。

  美军拥有世界最强的狙击力量,营编有狙击班,旅编有狙击排,全军共有狙击手约3500人。

  总参陆军训练局合同战术训练处处长孙玉铎向本刊记者介绍,过去3年间,从鹿寨集训到赴国外强化培训,再到此次集训,我军的狙击手训练都有总部首长批示力推。

  他说,为了去年的赴外培训,军训部曾专门去外军有关学院商谈。“这个学院对于狙击手的培训分为5个等级,我们参与的是最初一级,学员回来后水准都高出了一大截。”

  这次集训特意邀请他们担任教练员,就是为了借鉴外军的经验做法,让训练更贴近实战。

  成都军区综合训练基地作战指挥教研室副主任曾斌少校介绍说,这次集训自2012年9月启动筹备。为狙击手建立全要素、成体系的培训模式,对于解放军而言是个全新课题。他们翻译了大量外军资料,如10万字的美军狙击作战条令,还有西班牙、委内瑞拉等国家的相关资料,借鉴外军的课程设置、组训方式,设计了25个科目。

  曾斌2008年曾到西班牙山地特战学校学习,这次的西班牙语资料他也参与翻译。

  “战场不是靶场,我们不搞精度射击,而是重视应用射击技能,在树上、在带有俯仰角的地形环境中,让学员寻找实战的感觉。”他说。

  曾斌告诉本刊记者,这次集训,除了提升狙击手的射击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未来狙击作战的任务样式、基本战法,强化为实战服务的意识。

  他强调,并非完全照搬外军的训练模式,每一支军队都有自己的任务需求,比如俄罗斯的狙击作战,注重反恐,而美军则强调联合作战背景。

  这次集训虽有考核,但不排名,拟制行动计划等软科目,与射击同样重要,同时着力建立一套要素全面的狙击手考核框架。

  全程设计、负责昆明集训的刘宇,更看重山岳丛林地的具体作战任务。他说,我国约有2.2万公里陆上疆界,山岳丛林地边界将近1/4,将是未来解决陆地边境争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战场,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方向。在这个具体情境下探讨狙击战法,更有现实意义。

  狙击手不是射击运动员

  一个多月前,《解放军报》报道济南军区的狙击手训练,活蹦乱跳的20多只山羊被当做目标,这让习惯了标靶的狙击手愣神。

  从打靶子到打活物,瞄准镜中的景象完全不同。“杀手不能不见血。”这篇报道写道,“战争就是这么残酷、血腥,狙击手要是不能适应,再下一次,也许就是自己的头迸出血浆!”

  这篇题为“狙击手不是射击运动员”的报道还说,训练中,教官为木靶穿上制服并在里面塞满干草,然后把番茄酱倒入塑料袋中并戴上帽子作为靶头,让狙击手熟悉、适应目标被击中时的血腥场面。

  这种训练方法借鉴自著名的以色列狙击手训练学校。据说,这所学校在面试时,对于申请入学的射手只问一个问题:“用你的眼睛从狙击望远镜中去搜寻目标,找到目标后,冷漠地扣下扳机,然后看着敌人的头部迸出脑浆和血浆。你愿意不愿意做这种事?”凡是回答时稍有犹豫的人马上被淘汰。

  成都军区综合训练基地教授王必可被称作“西南枪王”。他说,与参加过外军训练的狙击手聊天,我们是与外军训练最大的差别是“很少杀生”,而国外训练经常以动物为目标;我们是程式的、有规律的训练多,灵活的、实战化的训练少。

  他举例说,我们的射手日常训练据枪时为求稳,经常用沙袋甚至黄豆袋托垫,而战场环境下常常是无依托射击,可用于支撑的无外乎门窗、矮墙、墙角、土坎、树木等。“你能提着沙袋上战场吗?”

  狙击手需要过人的精确性、超强的意志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他们特殊的训练方式,经常被媒体详尽报道。

  近日,央视军事频道播出解放军狙击手抗干扰训练的视频。教官在狙击手脸上放了数只昆虫,用这种方法锻炼其忍耐力。

  为了调整呼吸,在水里苦练“憋气”;为了据枪稳定,在枪管上挂砖头,在手臂上绑沙袋;为了练眼功,紧盯蚊子之类的微小目标;为了提高食指扣压扳机的敏感度,用食指的第一关节,把一大碗米逐颗拨数清楚。这些都是狙击手训练的“常规动作”。

  《解放军报》对沈阳军区一次狙击手训练的报道写道,在-35℃的雪地里,十多名狙击手匍匐在地,面前摆放的是10根钢针、10枚弹壳。先是“穿针引线”,再是10个弹壳“叠罗汉”,培养狙击手的眼力、专注力和手指对微小力度的掌控力。

  济南军区的狙击手,被要求在嘈杂环境下用筷子连续分拣玻璃球,练抗干扰能力;在野外陌生环境中独立潜伏3昼夜以上,练抗寂寞能力;连续36小时默记路上的行人数量、男女比例,练观察能力;在枪炮声、雷电暴雨环境中完成对目标的观察和射击,练处变不惊能力。

  某集团军优秀狙击教练员龚利威,创设了一种半睡眠状态心理调整法,即击发前先埋头催生困意,让队员们处于最稳定、最寂静的心理状态,射击稳定性大大提升。

  他还在专业媒体上撰文探讨伪装潜伏的独处训练,如独自在荒郊野外或坟地过夜,直面雷电交加、山体滑坡、蚊虫叮咬、毒蛇老鼠进攻、野兽袭击等诸多恐惧。

  龚利威说,为了模拟残酷的战场环境对心理的影响,锻炼狙击手过硬的战场环境适应能力,有时会设置各种极端突发情况:在爆炸和枪声中进行枪支分解结合训练;狙击手成梯形排列,让头部贴近另一名狙击手的枪口消焰器,体会剧烈的冲击力和爆炸声;狙击手在其他队员的谩骂侮辱,甚至鞭打下进行射击;在腐烂尸体、内脏、粪便包围下进行射击训练。

  西方军事强国,包括拉美、非洲一些国家的军队,大都有专门的狙击手培训学校和机构。以色列目前培训一名狙击手的费用几乎达到了飞行员的水准,狙击手退役后,其狙击武器会归档入库,一旦需要狙击手重新服役,还能继续使用原枪。

  我军还没有专门院校或机构固定承担狙击手专业培训任务,也未开设狙击培训专业。我军目前非特种作战专业狙击手分散编配在步兵排,由所在部队组织临时集训,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岗自训。

  “未来战争中,狙击手不光是打枪的战士,而是战技全面的特战精兵。”济南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司令员沈杨在接受《解放军报》采访时说,现代战争中,狙击手既要能一剑封喉狙杀重要目标,又要能充当指挥员的耳目和外脑,引导火力打击,评估毁伤效果,甚至给出打击建议。

  一名优秀的狙击手,必须同时是伪装专家、生存专家、诡雷专家、战术专家。

  目前不少军区的狙击手集训,都将军事地形学、战场救护、野战生存、伪装、通信、观测、定位器材使用、目标价值判断等纳入课目。北斗定位仪、激光测距机、测风仪、测温仪、电台等多种装备,也成为狙击手训练的标配。

  挑战不是敌人,而是自己

  结束集训后,谢绍璞并未返回所在部队驻地,而是要和战友直接赶往新疆,参加兰州军区为期两个月的狙击手集训。

  今年的军区集训,将比照此次全军狙击手集训的新模式而展开—谢绍璞和战友一边参训,一边将新模式、新训法报告军区,建议调整方案。他们即将投入的训练,除了强调高寒山地条件之外,对于全要素、全链条的狙击手训练模式全盘接纳。

  自2011年起,兰州军区连续3年组织狙击手培训,要求3年出成果,5年出战斗力。这个偏重反恐维稳任务的区域,特别重视特战力量的培育和强化。去年,谢绍璞所在的47集团军,在军区狙击手集训两个月的基础上,又加码组织了两个月训练。

  谢绍璞说,在47集团军,狙击手大强度训练半月一次。而军区要求师旅团每月一次实兵实装演练,机动不少于300公里。“我们的战备包以前是放在仓库里,现在就放在车上。”

  戴春年所属的41集团军,以信息化水准闻名,近年也在强化狙击训练。去年集团军集训5个月,还请来心理专家,通过问卷、仪器筛选狙击手人选。经过考核,100人只选拔20人,“淘汰率相当高”。

  在专业军事媒体的报道中,频频出现狙击手训练的消息:吉林省军区延边军分区某部战士,每天在深山中将近12个小时的狙击训练;兰州军区的200多名狙击手,钻进沙漠戈壁、深山丛林,在蚊虫肆虐的草丛里一趴就是十多个小时;济南军区所属20多支部队选拔出的50名狙击高手,被“抛”到大别山腹地绵延100多公里的深山峡谷里,展开72小时比武。

  济南军区的“魔鬼猎人”集训,兰州军区的“猎人基地”,还有北京军区、南京军区的全军优秀狙击手典型,都声名远播。

  无论一线官兵还是总部首长,对于目前狙击作战的发展障碍都有清晰认识:编制不到位,外军的狙击手很多都三四十岁,心智成熟,我军需要士官制度配合,以留住人才;武器装备需切合实战需要,并成为系统,除了“10狙”、“88狙”,还应有由点及面的装备组合;训练模式和评价标准也急需健全。

  在红土丘陵上枪声热烈的狙击作战演示之后,来自总参、总后、总装及院校、部队的相关人员就上述问题展开研讨。

  可以探测超声波的“耳朵”单兵狙击手定位系统,无人机定点清除,可迅速探测、分析来袭子弹方位并还击的遥控武器站⋯⋯已经出现在战场上的诸多反狙击装备,让狙击手面临挑战,须精细打磨技术战术。

  “我们最大的挑战还是观念和素质。”张大勇说。

  强化狙击手训练的大背景,是陆军的特战化转型。人们发现,很多军区原有的团级特战大队,都悄然升格为特战旅。

  张大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灵巧陆军、火力陆军、飞行陆军,关于陆军建设转型的探讨正是热点,特战化已成共识。提高特种作战力量的比例,将写入作战条例。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