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集团军:来自刘邓大军的劲旅

2013年04月17日 13:52  环球人物杂志 微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集团军隶属于南京军区,军部位于江苏省徐州市。

  掩护刘邓大军突围

  12集团军的前身是解放战争时期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它是从1932年11月在鄂豫皖重新组建的红25军74师一部和抗日战争中成立的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一部、第129师386旅771团一部以及河北抗日义勇军冀察游击队一部发展而来。

  1946年,6纵出击陇海线,首战兰封告捷。10月,在巨野战役徐庄战斗中,6纵18旅52团1连机枪班班长王克勤带领全班同志打退敌人多次反击,顽强地守住了阵地。

  战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在全军开展了“王克勤运动”学习高潮。同年11月,参加滑县战役,全歼国民党第104旅。接着回师鲁西南,参加巨金鱼战役,全歼敌军整编的第4纵。

  1947年,6纵参加了豫北反攻,一举攻克汤阴,歼敌8000余人,俘虏中将司令孙殿英。随后突破国民党黄河防线,参加鲁西南战役,歼敌4000余人。同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强渡汝河之战中,6纵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为大部队杀开了一条血路,掩护野战军领导机关安全突围。

  1948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改名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

  王近山,从“王疯子”到“吴下阿蒙”

  每当刘伯承、邓小平遇到恶仗、硬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6纵司令员王近山。

  王近山,原名王文善,1915年生,湖北黄安人。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因为打仗特别勇敢,王近山绰号“王疯子”。这个称呼的由来还有个小故事:在一次战斗中,王近山和一个大个子国民党兵搏斗,打红了眼,结果两人一同滚下山崖。国民党兵当场身亡,王近山虽然幸免于难,但是头部被一个圆锥状的石头戳了个大洞。从此,“王疯子”的绰号便在战友们之间流传开了。

  19岁已任团长的王近山在红军时期最光辉的战例是一个团全歼一个旅。那是在川陕根据地的一次反围剿中,由于战事频繁,部队疲劳过度,红、白两军竟在一个地方宿营,而双方的警戒哨都睡着了。王近山半夜醒来发现这一情况后,大喊一声:“同志们,敌人已经被我们包围了,抓俘虏啊。”睡梦中的士兵立即惊醒与敌人展开拼杀,最后王近山所在的团全歼敌方一个旅,并活捉旅长郭勋奇。这一仗成为红4方面军反围剿的唯一亮点。20岁时,年轻的王近山就成为了红军91师师长。

  抗战时期,在刘伯承的指点下,王近山作战艺术开始出现质的飞跃,渐渐从粗线条的猛张飞成为智勇双全的吕蒙。1937年10月,在山西娘子关地区的七亘村,3天之内,王近山两次成功地重叠伏击,歼灭不可一世的日军400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及装备。英国一位军事学家将这次战役列为世界十大经典战役之一。

  1942年,身为八路军新4旅旅长的王近山带领一个团和一些干部去延安,在没有向上级请示的情况下,率部在韩略村设伏,全歼日军战地观摩团,其中包括1名少将旅团长、6名大佐联队长。冈村宁次获悉后,暴跳如雷:“再牺牲两个联队,也要吃掉这股共军!”由于王近山早料到日军会来报复,大部队化整为零,3000多日军连一个人影也没找到。这次战斗在电视剧《亮剑》中得到了生动的艺术再现。而李云龙的原型之一就是王近山。

  到达延安后,毛泽东在接见王近山时,握着他的手说:“我早就听说有个红4方面军的王疯子现在成了吴下阿蒙,了不起啊!”对此,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郭涛中将回忆,打仗勇猛不要命的王近山还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特别是喜欢读兵书,案头常常摆放着《隆美尔战时文件》、《太平洋争夺战》、《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回忆和思考》、《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等书。

  凭“定陶战役”成名

  1948年7月,王近山率领6纵以“刀劈三关”的大胆战法一举攻下襄阳古城,生擒特务头子康泽。战后6纵17旅49团被授予“襄阳特功团”光荣称号。8月,王近山又指挥6纵参加了定陶战役,部队主攻大、小杨湖。此前在会议上,王近山请战说:“6纵是年轻的部队,让我们上,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当班长,都打光了,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结果,王近山带领部队胜利完成任务,6纵也因此一战成名,荣升为主力部队。

  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6纵成功策动国民党军110师廖运周部起义,从而在战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在一次战役中,王近山指挥3个纵队担任主攻任务。6纵与黄维12兵团85军血战,打得那些参加过抗战的国民党老兵彻底没了脾气。

  1949年2月,6纵在安徽蒙城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隶属第2野战军第3兵团,王近山成为12军首任军长兼政委,各旅分别改称第34、第35、第36师。

  随后,12军参加了渡江战役。1949年4月8日,12军攻占铁板洲,21日强渡长江,随即全体官兵不顾疲劳和饥渴,发扬连续作战和猛打、猛冲、猛追的战斗作风,以疾风扫落叶之势,追击千里,挺进浙赣线,解放县城18座,歼敌3.5万余人。10月,12军向大西南进军,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解放重庆及川东地区。12月,12军又参加成都战役,歼敌3.6万余人。成都战役中,36师106团先头连指导员王银虎带领10名战士生俘敌军1个团1000余人。

  1950年11月,王近山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统率第3兵团入朝作战,曾两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病逝。

  朝鲜战场上发威

  1950年底,12军奉命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入朝作战,其时原隶属第11军的第31师编入了该军,军长为曾绍山。31师的前身为红军时期的红4方面军第4军第10师,即有名的陈锡联、谢富治师,抗日战争中是名震太行的129师769团。

  在第五次战役中,31师91团被敌军重兵包围在三八线以南将近100公里。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该部队不仅成建制安全返回,还俘虏了240名敌人,创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12军与15军一起协同作战,坚守阵地,打退了美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12军从此闻名世界。

  1954年4月,12军回国驻防浙江金华,1961年移防苏北的淮阴地区。1978年又移防江苏徐州。20世纪60年代初,该军涌现出著名的“郭兴福教学法”,在叶剑英和罗瑞卿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在全军推广,掀起了著名的“大比武”运动。

  1985年陆军第12军改编为陆军第12集团军,原属第60军的步兵第179师(即著名的“临汾旅”,1971年开始担任迎外表演任务)改属该集团军。

  在12集团军的历史上,曾先后涌现出杨春增、伍先华、胡修道等著名战斗英雄。此外该军历史上还产生了著名的“朱德警卫团”(原步兵第36师第108团)、“百将团”(原步兵第36师第106团)、“尊干爱兵模范连”(步兵第34旅3营7连)、“王杰班”(装甲第2师工兵营1连5班)。

  12集团军名将辈出,除王近山外,杜义德、韦杰、尤太忠、李德生、李震、曾绍山也都出自该军。“文革”期间,该军军长李德生曾出任总政治部主任和中共中央副主席。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