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西部秦岭脚下的宝鸡市,驻扎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集团军,它隶属兰州军区。原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王克上将曾于上世纪80年代任该军军长,现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房峰辉上将也曾于1999年至2003年任该集团军军长。
21集团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的主力部队发展而来,它们的前身有一部分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25军、26军与刘志丹的部队汇合后组建的红15军团。其中,2师是以新四军第4支队为主力的江北指挥部整编而来,师长是“从奴隶到将军”的罗炳辉;4师则是名将彭雪枫领导下发展起来的淮北地区敌后武装,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而来。
抗战胜利后,2师和4师的主力于1945年10月整编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罗炳辉任司令员,赵启民任政委。1947年9月,2纵与华中野战军9纵一部组成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副司令员。解放战争中,2纵在孟良崮、济南及淮海等战役中主要担任阻击和打援任务。
1949年2月,2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该部各师分别改称第61、第62和第63师,随后参加渡江战役。当年5月,21军参加上海战役,解放杭州,并向温州、宁波、象山等地进军。1950年3月至5月,21军在22军配合下,解放了舟山群岛,从而解除了上海被封锁的局面。此后,该部担负起浙东、浙南和闽北地区的海防任务。
1953年3月14日,21军由辽宁长甸河口入朝鲜,参加了朝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在战斗中,涌现出王云阁、马天明、曹光景、葛英东等战斗英雄和战斗集体。朝鲜停战后,该部长期留守朝鲜,维护停战协定,直至1958年7月最后一批撤离。
回国后,21军归属北京军区,驻山西大同。1965年10月,该军某部八连因在战备训练中表现突出,被国防部授予“英雄八连”荣誉称号。1967年,21军调入关中,驻防陕西宝鸡,改属兰州军区。
1985年,21军改编为第21集团军,原属第19军的步兵第55师(前身为陈赓的第4纵队12旅)改属该集团军。
21军首任军长滕海清,是新四军的一名骁将,也是彭雪枫的得力干将。
滕海清1909年出生在安徽金寨县。他1931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3月,在攻打河南光山县大山寨战斗中,他自告奋勇加入敢死队,担负先头突击任务,身负重伤。此后,他先后担任红4军32团8连副连长、连长,率领部队参加了商城、潢川、光山等重大战役。1932年10月,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滕海清先后担任巴山游击大队大队长,红11师31团特务连指导员,33团1营政委、营长等职,参加了反四川军阀刘湘的多次围攻和强渡嘉陵江等重大战役。在反刘湘兵分六路的“六路围攻”战役中,他率部两次担任突击任务,一次战斗中,子弹从他喉部穿过差点牺牲。1935年4月,他率部三过雪山草地。
1938年8月,滕海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2大队大队长兼政委。10月下旬,滕海清率部赴豫皖边独立开辟革命根据地,他指挥部队发起了亳州的芦家庙战斗,歼灭日伪军400余人。1939年初,第2大队改编为第2团,滕海清任团长。此后,他指挥部队在安徽怀远、凤台、蒙城等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歼敌近2000人,受到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参谋长张云逸的专函嘉勉。1947年7月,滕海清调任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副司令员,3个月后,陈毅又命滕海清回到老部队,担任新组建的第2纵队司令员,康志强任政委。
1948年9月,淮海战役期间,滕海清和康志强率部队鏖战辗转近1500公里,与敌短兵相搏40多次。1949年2月,2纵改为21军后,滕海清成为首任军长,康志强任政委。此后,滕海清和康志强率领21军参加渡江战役,并千里追击,攻取杭州城。1949年5月3日,滕海清被任命为21军军长兼任杭州警备司令。这道命令意味着21军要防务杭州。然而,仅仅3天时间,5月6日,滕海清又被免去了杭州警备司令之职,命他率21军进军浙江东部沿海地区剿匪。原来,5月4日,7兵团政委谭启龙收到第23军军长陶勇的一份电报,称23军在郎广战斗中伤亡13000人。伤亡如此之大,表明该军元气大伤,急需休整,补充兵员。于是,兵团调23军进驻杭州,一边休整,一边兼顾执行防务。滕海清的杭州警备司令就被23军军长陶勇取代了。然而,几天后,兵团才知道是译电员笔误,将23军伤亡数字后面多写了一个“0”,伤亡不是13000人,而是1300人。译电员的笔误改变了两个军的部署。后来,陈毅曾跟滕海清开玩笑,称他是“古今中外任职最短暂的城防官”,只有72小时。
新中国成立后,滕海清继续任21军军长并兼政治委员。1951年,滕海清进入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后历任军事学院高级系副主任、政治部副主任、石家庄高级步校校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内蒙古军区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55年,滕海清被授予中将军衔,1997年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