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是清末一员大将,他自22岁随李鸿章的淮军进军上海开始戎马生涯,就以英勇善战闻名,战功卓著,29岁就被封直隶提督。他出身贫寒,幼年只上过两年私塾,但他崇尚文化,在长时间的军旅生活中从没放弃读书,诗书赋词都有相当功力,他坚持写诗以抒情怀,被称为“马背上的诗人”。
1884年,法国侵略军在广西受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后又在海上挑起事端,以强大的海军舰只直逼我国的福建沿海以及台湾,特别是当时的台湾受福建管辖,孤悬海外,形势十分危急。这时的清廷慈禧太后钦点刘铭传进京,他临危受命,以福建巡抚职赴台主持防务。刘铭传敢于担当,受命于国家危难之时,对于他早不是第一次了。
一说是刘铭传赴台之前,一说是赴台之后,具体时间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一帮地方官员和乡绅请刘铭传吃饭,并在席间提出参加的人都得做一首诗,这里有没有一帮文人作难身为武将的刘铭传的意思,我们现在也已无法考证。那时文人骚客逢场作戏,席间作诗显然是常事,就是这种情势下,刘铭传没有寒暄和推辞,面对众人各种复杂的心态,他握笔一挥而就:
幼习干戈未习词,
诸公何必命留题;
刘铭传的诗一大特色就是质朴、真诚,不带丝毫的做作,没有那些拗口晦涩的词,白话的可以让几乎所有的人都能看懂,这在清廷官场里是非常少见的。
琼林宴上君先到,
塞外风光我独知;
如果开头还保持着一种谦虚卑下的态度的话,后两句一下就拉开了一种大气的神韵,一种自信,一种对人生的浪漫情怀跃然行间。在赴台之前,刘铭传曾任陕西总督,也曾长期在京津地区、山东、河南、内蒙等地作战,下至江南腹地上至甘肃外蒙古,跑遍了大半个中国。那时的作战全靠骑马,可以说骑在马上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会更加深刻。这样说来,“塞外风光我独知”就是一句有着丰厚内涵的话了,一个“先到”,一个“独知”,立即产生一种动势,使整个诗就活起来了。
剪发结缰牵战马,
拆衣抽线补征旗;
中国的诗是写意的,就是要高度概括,懂诗的人都知道怕就怕在这里,最忌讳写得空,得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而这两句恰恰是精华出来了,只有真正的将士才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战斗打到这种程度,牵马的缰绳都没了,得靠战士剪下头发结成绳索;战旗破了,所以得“拆衣抽线”来补好,这里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惨烈,却让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战争作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的具体涵义!这样有关战争的浪漫描写和对战争惨烈程度的高度概括,在中国的诗歌里面是罕见的,是真正战士的文学,同时也是传承中国诗歌精神的一个典范。那些没有真正战争体验或者在悠闲富裕中生活的人是再苦思冥想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的。
诗歌的最后两句是这样的:
貔貅十万临城下,
请问先生可有诗?
强大的敌人打来了,兵临城下,迂腐的先生们请问你们怎么还在只顾着作诗呢?这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是,就在这样的时候,十万火急的时候,我们就得奔赴战场的前夕,我们还能作得出诗吗?
我反复读此诗,愈读愈觉得意味深长。这个时候还能作得出诗的是真正的英雄,战士有战士的情怀,刘铭传显示出作为将军和战士临战前的自信和豪迈,这才是面对家乡父老最好的回答!刘铭传把从海上过来的法国侵略者比作貔貅也很有意思,他们就是一伙来抢劫的强盗,只进不出,想的就是向中国索取利益,那些善良的祈求,那些安于享乐的人们以及琼林宴上喝酒的诸公们面对这样的形势怎么办呢?
结尾的两句是整个诗章立意所在,用这样大白话的问句形式结尾真让人击掌叫绝!
既然是问号结尾,这首诗就没写完,至此过后,刘铭传用了6年的时间,用保卫台湾后又建设台湾的力行实践才真正完美地写完了这首诗。
接下来的故事可以说比写诗浪漫百倍,刘铭传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主持全台湾的防务战斗中,在与法军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的坐骑被炮弹击倒,他安然无恙,爬起来指挥若定;他亲自脱去帅袍,抱住火炮筒,装填炸药;他运用智慧,力顶各方压力,撤出基隆,诱敌深入,坚守沪尾,取得沪尾大捷,奠定决胜的基础,在全台军民10个月的奋勇抗击下,曾经骄横一时的法军只得败退而去。
重读刘铭传这首并不出名的诗,让我们感叹我们的历史上还有许多暂时被遗忘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我们民族血管里曾经流淌过的精华,一定会被更多的人记起,它对于今天的军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做好各种准备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刘学伦
暂时没有数据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