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首座战绩纪念碑在缅甸揭幕

2013年01月14日 09:31  南方日报 
资料图:远征军纪念碑。 资料图:远征军纪念碑。

  南方日报讯(特派缅甸记者/周煦钊)“1月13日”、“113团”,当这两个在数字上相似的日期与名称终于“相逢”于缅甸仁安羌时,刘伟民抑制不住激动了。“非常感谢大家不远千里来参加缅甸仁安羌大捷纪念碑揭幕典礼,这是中国远征军70年来在缅甸所建造的第一座纪念碑。”刘伟民站在平墙河边的501高地上向着台下从世界各地赶到的六七十位嘉宾说。

  刘伟民的父亲是中国远征军113团团长、黄埔军校六期生刘放吾。1942年4月17日至19日,刘团长率部在仁安羌成功撕开日军第33师团的包围圈,解救出7500余条生命,其中包括英缅第一师主力及英美传教士、记者。此役史称“仁安羌大捷”。

  战斗就在仁安羌北面的平墙河大桥两边进行,持续了三昼两夜。整个仁安羌之战,113团202名官兵牺牲。战况最激烈的地方就是平墙河南岸的501高地。负责主攻并最终在拉锯战中夺下阵地的是该团一营,战斗胜利后,一营营长杨振汉一个人在河边热泪长流,朝夕相处的弟兄战死异国令他情难自禁。

  中国远征军史研究专家、《大国之魂》作者邓贤表示,仁安羌大捷纪念碑是第一座纪念远征军战绩的碑,它的落成是一件扬眉吐气的事情。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虽然最终对日军作战取得胜利,但在第一次入缅的战斗中,仁安羌大捷是唯一的一场胜仗。

  为了尊从缅甸当地的习俗,纪念碑修成塔的形制(见上图,周煦钊摄)。负责统筹建造工作的中国远征军网主编舒宏舰介绍,塔身背南面北,基座下埋了一抷取自重庆云岫楼的泥土和一枚军用指北针。“让英灵知道家的方向。”

  2013年1月13日正午时分的501高地上,面对蒋孝严亲笔提写碑名的“七级浮屠”,二十余位黄埔后代以及抗日名将之后垂目默哀。他们的先人包括:周恩来、陈毅、罗瑞卿、周士第、洪水、肖克、肖华、韩伟、曾繁悌、常干坤、卫立煌、杜聿明、黄维、戴安澜、谢晋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