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海争端到钓鱼岛争端,机遇已经到来”
“一旦形成技术依赖,得到的只是低档货,只能跟着别人跑”
“东芝公司生产的半导体,是可以应用在导弹上的”
歼-15在“辽宁号”成功起降。“允许起飞”的手势变身“航母style”,点燃了国人的“航母狂欢”。狂欢,并不止于这个简单的手势。在各国“航母竞争”背后,更是各个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尖端材料学等工业实力的竞争。
对于航母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按照中国传统的“以技术换市场”的路子,想换也换不来,这必然倒逼产业升级。而要抓住这样一个机遇,只能依赖自主研发。
航母倒逼产业升级
“实际上,从南海争端到钓鱼岛争端,机遇就已经到来了。”
在中国社科院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眼里,这样的领土争端作为一种强烈刺激,其实是在向国人释放一种信号,只有提高本国军事实力和军工产业,才能在谈判桌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这更是一种倒逼,倒逼中国产业升级。”白益民说,航母是国民经济产业链产品终端中最具综合性的超大型产品。各国的“航母竞争”背后,不光是经济实力,更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尖端材料学乃至燃料工业等的竞争。
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入役。在众人眼里,“辽宁号”过于神秘,但世界上最难以保守的秘密,莫过于航母的建造。这个“大块头”下潜伏的庞大产业链,随即在A股市场上有所表现。
有证券界人士梳理了中国航母产业链的主要个股,包括造船行业的中国船舶、中船股份;材料行业中,特种钢材和稀有金属如HY100特钢、钛和稀土等,这些都是制造航母的关键,包括的有宝钢股份、宝钛股份、包钢稀土等;必须依赖自主创新的飞机弹射器,包含东方电气、云内动力等。
而中国重工、中国船舶、中船股份、西飞国际、哈飞股份、洪都航空、航空动力等,被认为是在航母产业链中受益较大的个股。这些企业中很多属于“央企中的央企”,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这样一条涵盖高端装备制造、航空武器系统、动力系统、高端材料和信息系统的航母产业链,对国民经济的反哺显而易见。
“未来5年,航母产业链年均市场容量将达300亿元。”方正证券机械行业资深研究员李俭俭表示,“瓦良格”号航母形成战斗群所需费用约为60亿美元,中国首艘自建航母战斗群约需120亿美元。至2016年,中国至少形成2个航母战斗群,年均市场容量将达300亿元。
依据国际航母造价推算,我国首艘自建航母及“瓦良格”号改建费用,共需180亿美元,再加上人员培训、燃油和航母维护费用等,预计需1500亿元。
“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往往首先产生于军事领域,尔后向民用转移,推动民用产业升级换代,航母改装和研制尤其如此。”国防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姜鲁鸣说,要吞下这1500亿元,对船舶工业能力和装备技术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也对航空、动力、机械、电子、材料提出了超乎寻常的要求。
受制于人的痛
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航母用钢,它已经成了许多国家心中的痛。
2006年4月,印度为打造自己的航母,花高价从俄罗斯进口了456吨特种用钢,而建造一艘航母,大约需要2万吨这样的钢材。
至今,全世界仅4个国家制造的钢材能用于航母制造。美国的HY-100、HY-80这两个型号的钢,是制造航母的最佳钢材。
目前,中国钢产量世界第一,但特种钢却严重依赖进口。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曾表示,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要在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上受制于人。核心技术主要指控制系统和软件,核心部件主要是材料不过关。尤其是飞机起落架、高速列车车轴、轴承等抗疲劳高强钢,核电站用耐高温、抗辐射不锈耐热钢管,燃气轮机、涡扇发动机的高温合金叶片等材料,尚不能实现国产化。
“我们想造航母,于是拿出4000多万美元给造船厂,修路、建船坞、盖工房,只是等这些基础设施都搞完了,才发现我们没有造航母用的钢。”军事专家张召忠的这番话,道出了我国在张开双臂迎接航母时的一丝无奈。
“瓦良格”号从乌克兰运抵大连后,一直存放了三四年,就是因为中国没有修复航母所用的钢材。
在2003年举行APEC会议期间,大连公安局的一位副处长曾透露,“瓦良格”号在运抵中国之前,已经十余年没有进行过防锈处理了,中方人员检查发现,“瓦良格”号使用的钢,可以自然抵御海水腐蚀。
更让人叹服的是,军舰为防止被磁性水雷或者磁力探测到,一般都是无磁的。但由于地球本身带有磁场,军舰在航行数年后必须消磁,但“瓦良格”在中国进行“体检”时,磁力依然为零。
一位不愿具名的军事专家说,航母的钢板和焊接技术目前是我国急需解决的课题。
航母的外壳钢板,需要在水里承受巨大的压力和耐腐蚀,而航母甲板需要承受飞机起降的巨大冲击力以及燃气冲刷、爆炸冲击等极端复杂的服役环境,强度级别和厚度大大高于一般船体结构钢。而当时,中国还没有能力生产甲板上拦阻索需要的钢材。
“市场换技术”走不通了
由航母引发的千亿级别的市场,按照传统的发展方式,就是“以市场换技术”。
在经济学家李才元看来,中国过去30多年,一直靠引进技术、让出市场来发展经济,如今“能换的都换来了”,剩下的,“想换也换不来了”。
具体而言,在传统产业,西方还握有少数技术专利,虽不多,但都是维持高利润的“看家本事”,不可能让中国拿去。除此之外就是军工、航天等,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产业和高科技,更不可能“换”给中国。
以发动机为例,飞机发动机以高温、高压、高转速、高负荷这“四高”为技术难点,考验的是一个国家材料工业和制造工艺最尖端的加工能力。路透社曾评论,中国搞出了核导弹,又将航天员送上了太空,但中国迄今仍未能造出一台可靠的、高性能的飞机发动机。
“歼-15本来已经装了国产的发动机,就是仿制的AL31(俄飞机发动机型号),但各方面性能很不令人满意,最后又换回AL31来上舰。”最近,在热播节目《晓说》中,超级军迷高晓松这样透露。
在高晓松看来,发动机是战斗机真正的核心。一款发动机需要长期研发和资金投入,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花钱买,再解密、再仿制无疑是条捷径,但这就形成了技术依赖。一旦发生战争,别人不卖给你发动机,就卡住了你的脖子。而现在,由于中国仿制能力太强,俄罗斯宁愿把最先进的战机卖给印度,也不愿卖给中国。
今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航工业展出了一款国产发动机模型,这款发动机将用于中国造的大飞机上。然而,环球网军事频道分析认为,即使中国最先进的发动机,至少和美国也有30年差距。
作为世界三大航空发动机厂家之一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它为A380生产的发动机内部最高温度达到了太阳表面的一半,涡轮叶片的转速也达到了2000公里/小时,这让我国的发动机制造难以望其项背。
“而一旦形成技术依赖,也就在市场上越来越被动。如果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得到的技术永远都是低档货,只能跟着别人跑。”白益民说。
一位高铁工程师就亲身感受了这种“被动”。在一次动车启动前的例行检查中,他发现控制系统出现故障,只亮灯不走秒。在向总部报告后,他收到的指令是“待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什么也不能做”。
后来,出故障的控制器被系统提供商西门子卸了下来,自行拿回国内去修,“我们连看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不能扎实搞科研积累人才,要抓住机会仍然很难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在央视节目中透露,中国航母上所需要的四条拦阻索,本来想向俄罗斯购买,但遭拒。
航母用拦阻索,在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能够制造。这种拦阻索要求非常结实,因为一架喷气式战斗机小的20吨大的40吨,以每小时200多公里的速度着舰,这个冲击力要在很短的距离把战斗机钩住,缆索要非常细而且有韧性,造粗了就钩不住了。
“由于没有人愿意卖给我们,我们自己也就研究出来了。”沈骥如说。
这一细节被放大,成为航母“倒逼”中国高端制造业升级的典型案例。
“但是,如果中国企业不能扎实搞科研积累人才,要抓住这个被航母‘倒逼’的机会,仍然很难。”白益民并不乐观。
曾在日本三井财团旗下企业工作过12年的白益民,曾深入研究过三井财团的扩张之路。
从一家服装店起步的三井财团,明治维新后得到政府无力经营的军工企业。这些军工企业一旦进入财团所拥有的广阔市场,便迅速发展,转化为民用产业;军工技术也在充足资金保障下持续进步。到太平洋战争结束,日本先后建造了29艘航空母舰。
二战后,由于日本军事发展受到压制,军工生产便藏军于民——战车、战机、舰艇乃至导弹基本都可由民企迅速转产,“这也使日本的钢铁、汽车和电子等工业,从外表到核心零部件,形成了独立自主的产业体系。”白益民说。
比如三井财团下的东芝,不光在家电、笔记本电脑等领域有强大竞争力,同时东芝公司还是日本防卫厅的主要供货商之一,“它生产的半导体,是可以应用在导弹上的。”
同样也是军工企业出身的长虹,它的彩电第一条生产线是松下提供的。“从此以后,长虹就没有离开过日本,三天两头往日本跑,干吗?要去采购人家的零部件。”白益民说。
2011年全球企业投资研发排名显示,丰田以77.54亿欧元居榜首,第2位是美国微软,第3位是德国大众,韩国三星位于第5。排名最靠前的中国企业是华为,位于第41位。而按国家和地区分,这个排行榜的前100家公司,美国34家,欧盟29家,日本25家。
“在这些方面,中国企业需要向日本学习,学习日本企业的危机意识、长期的技术研发投入。”白益民说。
或许,宁波慈溪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这种转基因新材料被军迷形象地称为“蜘蛛丝”,主要用在防弹衣上。
“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30多名英国人与100多名伊拉克武装分子相遇,对方使用的是AK-47自动步枪。有3名穿了大成防弹衣的英军中弹,一个人中了7发子弹,(人)很好;还有一个中了12发子弹,防弹衣很好,但是头部中弹,死掉了。中了7发子弹的士兵退役后创办了一个网站,说中国大成防弹衣救了他的命。”
大成公司老总陈成泗对流传于网络的这段故事津津乐道,“这一下子市场就打开了,现在美国人也来买,德国人、法国人也来买了。2004年公司卖出了4万套防弹衣,而今年销售订单已经有15万套,仅英国就有2万多套,总销售额2亿多元。”
但很少有人知道,“蜘蛛丝”从开始研发到打开市场,陈成泗前后花费8年时间。长期的研发过程,让看不到前景的骨干人员大量流失,也让大成公司这家民营企业濒临破产,但陈成泗的坚持,让他的产品得以与美国、荷兰、日本三井公司的产品齐肩并行。
这就像李才元所说,中国必须卧薪尝胆,力求在新兴战略产业上实现突破,进而在即将到来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记者 刘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