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州珠海开幕,各国战斗机、客机、飞行器以及机(车)载装备齐聚亮相。
在12日的媒体公开日上,国产歼-31隐形战机模型首次公开展示,实际上该款由中国视频:我国第二款隐形战机歼-31首飞现场来源:新浪播客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属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飞)研发的战斗机已经于10月31日成功试飞。
据专家介绍,歼-31是最新型第四代隐形战机,代号“鹘鹰”,其采用双发、单座、固定双斜垂尾、无鸭翼、蚌式进气道,是我国继歼20之后的第二款隐形战机。
歼-31成功试飞的消息一出后,业内人士将其外形与有“世界战斗机”之称的美国F-35进行比较,认为其显得更纤薄,翼展更大、机身更长、更薄、截面积更小,因此飞行性能和机动性更有优势。
但在种种揣测分析之后,我们不仅要探寻,是怎样的技术支撑歼-31如此高端的性能和其不同以往的设计呢?在推进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的时期,作为有着“中国歼击机摇篮”美誉的沈飞又是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实现其跨越发展的呢?
精益研发为创新奠定基础
设计是产品的基础。从传统模式到二维三维数字化信息化,再到精益研发……沈飞技术变革可以清晰地被划分成几个时期。
据了解,在传统研制模式时期,沈飞主要实行以手工介质为主的传统飞机设计技术,设计员按各配置的专业,如总体、气动、强度、结构、各系统室等,发出各种技术文件以及全套飞机设计图纸;在二维数字化研制模式的过渡阶段,主要以手工、纸介质向二维数字化、计算机发图进行转变;在三维数字化研制模式时期,沈飞的数字化、信息化实现了飞机研制模式的创新。
激烈的竞争、市场的需求和技术进步,让产品越来越大型化和复杂化。为了驾驭大型复杂产品的研发全程,装备制造企业想尽了各种招数:引入与培养有经验的人才、采纳先进的设计方法学、细分和优化研发流程、使用各种先进的研发工具……手段和要素多固然是好事,但也会让产品的研发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但任何一家企业,支撑产品研发的基础归纳起来都只有三项:创新、仿真和质量管理。而这三大技术在上世纪40年代已经逐步出现,并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达到各自发展的巅峰。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同目的性、适用性的软件平台构筑的是一个个“信息孤岛”。
越来越多的CAE、CAD软件的应用,提高了产品从设计到上市的周期;以数字化样机为代表的集成产品开发,提高了产品设计的精准度。但是,随着工业制造业不断发展,对市场需求、客户需求的反馈不断细化,产品设计周期已经从一条线变成无数分系统的组合。以一辆汽车为例,一扇车门的设计就需要16种仿真分析,更不要说一个飞机设计的繁复,其产生的数据流冲突交汇,复杂无比。因此往往设计任务下达后,产品的总设计师很难动态掌握各分系统运行情况及各零部件设计对产品整体功能和指标的满足程度。
因此,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企业已经逐渐开始考虑以平台建设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
因此,企业越来越需要一个高整合度的研发体系,可以把研发中的各种要素管理起来,以实现研发过程的快速高效,并使所研发的产品具有创新性、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精益研发的提出,正是为了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也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技术与流程的紧密结合
针对飞机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信息化如何提供实现条件和系统保障?经过多年信息化的实践和探索,沈飞对于信息化的升级改造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建树:技术改造不仅仅是硬件条件的改造,软件平台建设势在必行,在硬件平台基础上构建沈飞飞机研发的软件平台。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沈飞就尝试对飞机设计制造进行过细致的流程梳理,只是囿于时代所限没有数字化。2010年,沈飞开始着手规划和实施“新一代飞机研发平台”,这是一种基于知识、面向流程、质量过程控制的飞机综合设计分析系统。
正如前文提及,新一代飞机研发平台,是沈飞继第一代传统研制模式、第二代二维数字化研制模式、第三代三维数字化研制模式之后的第四代研制模式。并且该平台还初步实现了知识梳理、流程梳理与研发制造业务的紧密集成。
新一代飞机研发平台,知识工程是基础,把知识与当前主营业务,即飞机的研发设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驱动研发和制造流程,实现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沈飞表示,研发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研制手段、研制技术、研制流程和研发组织模式。
所以研发体系要变必须进行研制流程的全新变革,其中组织模式创新要求项目团队替代按专业分工的设计组织,采用并行协同,缩短了研制周期;研制流程创新则是通过重点型号成熟度和并行流程,实现了产品设计、工艺、工装设计及生产准备的并行协同,如此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极大缩短型号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研制技术创新则是确定重点型号设计,全面采用产品数字化定义、仿真、制造、管理等诸项技术;研制手段,就是为适应飞机数字化研制体系中研制流程等的巨大变革,构建了“产品并行定义平台”、“产品数据中心”和“数字样机装配仿真中心”的“一个平台,两个中心”的并行协同基础环境。
如此思维创新驱动有效地解决了沈飞传统串行研制流程中产品数据无法共享、研制人员无法协同工作等方面问题。
与此同时,沈飞不仅推动型号设计、工艺、制造的一体化,提升型号科研创新能力,并且深入开展了装配仿真、钣金成形仿真、焊接仿真、机加切削仿真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提升了航空产品科研生产能力。
据了解,过去沈飞一个型号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周期是10-15年,而今已经缩短到3-5年。而作为新一代战机的歼-31,军方要求高,进度又紧,沈飞开发这一中国第二款隐形战机原型机仅用了19个月。
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研制模式,沈飞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面对全球经济迅猛发展、世界军事竞争格局突变的局势,沈飞数字化的发展脚步已然加快。在第四代数字化研制模式形成和应用中,沈飞下一代飞机研发平台(第五代)已经启动。
据相关媒体报道,基于知识融合的现代综合设计技术战略是沈飞一个跨越2011~2015年的五年大计,其下一代飞机研发平台需求是基于知识、质量全程监控、面向流程、可视化、数字化飞机综合设计与试验研发平台,并将形成总体和气动等五个仿真子平台。(记者 杨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