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影像中的人民海军!电影《海魂》讲述长治号起义故事

影像中的人民海军!电影《海魂》讲述长治号起义故事
2021年04月25日 10:14 军迷圈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上世纪5、60年代,新中国的影视舞台上集中出现了一批海军题材的电影,这些带着清新的大海气息,洋洒着海洋气势和韵律的光影作品,几乎部部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中国电影宝库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时期的新中国海军题材电影,故事内容大都是表现当时如火如荼的东南沿海海上作战,然而,在众多背景相似的海军影片之中,却有一部显得格外的特别和与众不同,那就是《海魂》。

  长江口的风暴

  1949年9月27日,新华社自南京对外播发了一条重要新闻。正式宣布民国海军海防第一舰队的旗舰“长治”号爆发武装起义,已经加入人民海军,这是继“重庆”之后,又一艘成功起义的民国海军大型军舰。

  “长治”舰,原名“宇治”,是二次大战期间日本海军在华的一艘著名军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凭借强大的海空优势,很快控制了中国沿海海域,当侵略行动逐渐向中国内地蔓延时,为了对付退入长江作战的中国海军,以及在内河配合日本陆军作战,日本海军开始向中国大量派遣浅水炮舰。“宇治”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产物,属于“桥立”级,该级军舰的规模较当时投用在中国的大部分日本炮舰都大,设计当初的目标是用这类军舰担当长江炮舰舰队的领队舰或旗舰。“宇治”舰由大阪铁工厂的樱岛造船所承建,1941年4月30日完工,随即就被派遣到中国,负责长江江面的巡防。

  “桥立”级海防舰首舰“桥立”号

  “宇治”舰的正常排水量999吨,满载排水量1350吨,舰长76米,宽9.7米,在长江上已是巨无霸一类的军舰。为了适合内河航行,军舰采用了平底船型,吃水只有2.5米。“宇治”的动力系统是两台透平机,双轴双桨,功率4600马力,航速20节。因为设计时想让这类军舰能兼顾在中国沿海进行活动,“宇治”不同于普通的长江炮舰,还具有很高的干舷。“宇治”的武备包括充作主炮的3门120毫米高角炮(舰首1座双联,舰尾单独安装1门,这种火炮除可用来防空外,平射的威力也非常大。伪满洲国江上军的部分炮舰,也曾装备过该型火炮),8门当作副炮的25毫米机关炮,舰尾还装有深水炸弹投放轨道。在当时活动于中国的日本炮舰中,属于火力强,设备较先进的1艘。

  全明星阵容

  尽管新中国海军创建初期,曾发生过多起民国海军舰船起义的事件,但论及惊心动魄的程度,都没有能出“长治”之右者。军舰上发生的激烈夺舰战斗,本身就是极富戏剧性和传奇色彩的事件,加之“长治”舰进入人民海军后,成为早期难得的大舰,备受社会关注。这艘军舰不平凡的故事,也深深吸引了几位电影工作者。

  1956年,一部以“长治”舰起义故事为原型的电影剧本《海魂》杀青问世,倍受好评。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公司的海燕电影制片厂决定投拍,由曾导演过《一江春水向东流》、《关汉卿》等影片的著名导演徐韬执导。

  赵丹饰演水兵陈春官

  更加令人拍案称绝的是,电影《海魂》投拍时,“长治”/“南昌”舰正是人民海军的主力,仍然活跃于江口海上。也正因为此,这艘舰况尚佳的军舰自然而然被选入电影拍摄,而且在影片中留下了很多在水上航行的镜头。《海魂》成了新中国仅有的一部,由历史军舰自己扮演自己的海军题材电影。剧中虽然将“长治”舰易名为虚构的“鼓浪”号,但是“鼓浪”舰的扮演者就是已经更名“长治”自己,看到影片中“长治”舰从黄浦江上缓缓驶过,演出自己当年的风云往事时,相信每一位熟悉中国海军史的朋友都会为之动容。

  特殊的剧情故事,使得整部影片中,军舰成了最重要,也是出镜率最高的舞台场景。无论是军舰的全貌,还是舰上的局部设施,乃至舱室内景,一点一滴,都为今天的人们了解、研究“长治”舰和新中国初期的军舰留下了万分宝贵的活资料。不过,稍有可惜的是,影片拍摄时的“南昌”舰,已经对舰上的武备做过了更新,日式的高角炮早就被替换不见,出现在片中的主炮实际是苏联造的130mm舰炮。影片片尾窦二鹏使用瞄准仪,指挥主炮对空作战的特写,更是130舰炮作战系统的聚焦亮相,这一点小小的瑕疵,成了该部影片最大的遗憾。

  倾情投入创作的剧本,群聚的明星,加之真实的军舰道具,都注定《海魂》绝不会是一部平凡的电影。

  熟悉电影的人大概都会很容易发现,这几幕戏里,导演特别安排了王丹凤的几个面部特写,无论是表情还是镜头设计,像极了《魂断蓝桥》里的费雯丽。一样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一样的人物命运,《海魂》里的这一幕几乎可以称为是中国版的《魂断蓝桥》。

  影片中,凄婉的爱情故事是全剧剧情的重要转折点,酝酿出了水兵陈春官等最后发动起义的心理变化。而在真实的“长治”号起义事件中,原本并没有如此感人的儿女故事,加入这样一段插曲,可能要追溯到《海魂》编剧之一黄宗江自己的特殊生活经历。

  中国赴美接舰部队在美国学习结束后,到达古巴关塔纳摩时的照片,《海魂》的编剧之一黄宗江,当年就是这支队伍的一员。

  1944年末,欧洲战场战事接近尾声,援引《租借法案》,美国政府赠送8艘军舰,帮助重建中国的海上力量,以便在即将开辟的太平洋战场中,中国海军能够承担起护航等辅助任务,配合盟军作战。1945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共计1000多名中国海军接舰官兵抵达新大陆,进入迈阿密海军训练中心受训。在这期间,一名喜爱电影,曾经当过演员的年轻中国水兵,与他的美国女教师坠入爱河。两人徜徉在美国南方和煦的春风中,长吻街头。

  大时代变局下小人物的命运,往往无法自己左右。迈阿密的训练结束,中国海军转往关塔纳摩基地海上实习,一对恋人就此天各一方,再也未能相见。“不久,我们舰队转赴古巴关塔那摩港进行实习。行前,温妮正感冒,约我在wave宿舍客厅一晤,说了些一般告别的话,她送我出门,已握别,她又叫回我,说‘你不吻别我吗?’长吻一别长别,此一别世纪末矣。”

  半个多世纪过后,已是耄耋老人的水兵,还时常想起那位老家是美国肯塔基的姑娘,时常哼起他们在迈阿密临别吟唱的歌曲:“你别哭吧,姑娘,今天别再悲伤,让我们为亲爱的故乡歌唱,为那遥远的故乡歌唱……”

  民国海军内服役的特殊经历,令黄宗江创作《海魂》时游刃有余,许许多多的海军术语、传统,舰上生活细节,都不经意地就流露表现出来,使得《海魂》成了一部海军传统味道最浓的新中国海军电影。迈阿密瞬间天涯带来的久久忧伤,又为《海魂》增添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剧中那位央求侍女唱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年轻书记官,分明就是编剧自己的缩影。

  历史上“长治”舰那位好舰长,是电雷学校一期毕业的胡敬瑞。电雷学校,是民国南京政府时期,为改变海军内闽系持重的局面,经蒋中正下令设立的一座新的海军学校,旨在培养省籍多元,效忠中央的海军军官。很多观影者可能都没有注意到的是,1937年淞沪抗战的血火战场上,中国海军曾涌现出一位大名鼎鼎的作战英雄,而这就是《海魂》中那位敌舰长。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全面爆发,为尽力削弱黄浦江上日舰炮火对中国陆军的威胁,中国海军也同步投入作战。8月14日,2艘民国海军的鱼雷艇从江阴启航,沿内河港汊河道潜进至上海近郊。16日晚8时,隶属史可法中队的“史102”号鱼雷艇利箭脱弦,直刺停泊在黄浦江外滩江面的日本军舰“出云”,发起鱼雷攻击。尽管最后攻击失败,但中国海军以弱敌强,不屈抗争的印象却牢牢铭刻在抗日战争史上。这次奇袭的主角之一,“史102”号鱼雷艇的艇长,正是胡敬瑞。

  抗日战争末期,胡敬瑞被选入赴美海军参战受训总队,进修航海专业。归国后,历任“峨嵋”舰副舰长,“永胜”舰舰长,江防舰队参谋长等职务。1949年6月,这位抗战英雄登上“长治”舰,以海防第一舰队参谋长的身份兼任该舰舰长,3个月后,在长江口外,因拒绝参加起义而命陨大海。

  舰长室里的宠物狗

  舰长室里的雪白狮子狗,水兵肩头的小猴,肃穆的海葬仪式……最后“鼓浪”号起义成功时,桅杆之颠飘扬起的红旗也不一般,竟是一面罕见的长旒旗。细细品味影片中的“海”味,成了观看这部电影时,另一种惬意的享受。

  几幅蒙太奇剪接的静态镜头,拉开了《海魂》的序幕。

  《海魂》上映后,剧中具有象征性的海魂衫立刻风靡全国。不过历史上以英、美为师的民国海军并未配发过这种服装,这种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苏联海军传入的特色服装,创始源头实际是法国海军。

  与空空荡荡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上海黄浦江码头畔拥挤着准备逃难的人群,码头旁赫然停泊着的,便是昂首待航的“鼓浪”舰……1957年,《海魂》上映,引起全国轰动,剧中的重要道具“海魂衫”也成了一度风靡全国的服装潮流。然而紧接而来在十年浩劫中被勒令禁演。直到80年代,才再次投上中国的荧幕,依然是举国轰动。时隔半个世纪,回首再看《海魂》,以今天的眼光,仍然不失为一部上乘的佳作,任何对海军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都不应该错过这部电影。

  (原发表于《现代舰船》杂志)

点击进入专题:
军视+周刊 第七期
长治长治号日本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热门推荐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