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美学者认为:美放弃全球化只会自食苦果

美学者认为:美放弃全球化只会自食苦果
2020年08月27日 10:53 参考消息
举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参考消息网8月27日报道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双月刊网站8月20日发表了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学院和蒙特雷米德尔伯里国际研究学院兼职教授托马斯·豪特的题为《放弃全球化只会损害美国企业》的文章,作者认为,美国领导的贸易去全球化将在经济和政治上孤立美国,美国与中国的科技战——即关闭一个国家进入另一个国家的渠道——只会推动中国取代美国领导地位。相关内容摘编如下:

  我们仍深陷于冠状病毒大流行之中,甚至在早期阶段,或许已经有许多人预测它会如何永久改变世界了。病毒暴露了我们供应链的脆弱性,中断重要的进口产品进入美国并引发要求美国跨国企业将生产转移回国内的呼声。在贸易战爆发和华盛顿推动与中国经济脱钩之后,疫情使得人们普遍预测会出现去全球化。

  但美国的跨国企业知道,供应链的去全球化和与中国的脱钩实际上从长远看会削弱它们在美国生产和与中国企业竞争的能力。它们知道,美国领导的贸易去全球化将在经济和政治上孤立美国。它们知道,回归仅仅是向供应链注入更多弹性的一小部分。因此,它们将抵制其他人提出的这种搬起石头砸了美国经济之脚的要求。

  最终,这场大流行和与中国的经济冷战将导致全球经济运作方式的改变,例如在离国内更近的地方生产重要的医疗保健产品,对战略技术进行更多的禁运。但我们全球化经济的基本面——以及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不会改变。以下列举四个理由。

  1.美国科技产业依赖全球的销售和运营。

  美国实力最强的科技公司依靠全球层面的销售和运营,从而保持领先于外国竞争对手。例如,半导体、超清洁柴油发动机和消费电子产品都需要大量的研发支出,而如果不能在中国生产和销售,英特尔、康明斯和苹果的全球领导地位将土崩瓦解。美国对中国保持贸易顺差的产业都是高附加值行业,而贸易逆差最大的行业如服装、家具和电子装配往往是低附加值行业。中国国内的高附加值产业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还将继续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因此,美国与中国的科技战——即关闭一个国家进入另一个国家的渠道——只会推动中国取代美国领导地位。

  2.去全球化不会把工厂带回美国。

  美国所有外国子公司生产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在哪里生产在哪里销售。外包的产品极少运回美国销售。限制外国对美国制造的最终产品进行投入只会提高产品的成本,正如最近美中贸易战所表明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在这次大流行期间之所以减少,是因为美国消费者购买包括来自中国的商品在内的所有商品的数量都减少了,而不是因为海外回流。

  此外,在先进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美国企业依赖的是国外生产的更廉价的零部件,从而使美国得以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这些中间产品的全球贸易是一条巨大的双向通道。美国出口的中间产品与进口的量几乎一样多。限制从钢铁到半导体等中间产品的贸易只会抬高各地的价格,不会给任何国家带来好处。

  资料图片:2020年7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图片来源:彩色通稿)

  3.中国正在积极全球化。

  中国意识到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的生产活动正在向东南亚和东欧转移,因而通过鼓励发电、建筑设备和电信系统等附加值更高的行业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海外项目供货并投资于外国市场业务,从而迅速实现产业的全球化。

  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跨国企业想要得到美国跨国企业花了几十年时间打造的东西——能够利用每个地点的不同优势的国际生产、研发、销售和分销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加强它们在国内的竞争地位。例如,康明斯公司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建立在中国生产业务基础之上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就无法向中国客户销售同样多的美国制造的超清洁柴油。美国媒体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描绘成附带苛刻条件的大型项目来剥削新兴市场客户。但事实上,大多数“一带一路”项目都是互惠合作的协议,合作方是东道国医疗保健、城市交通和其他基本服务的提供商。

  4.去全球化听起来不错,但一旦你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设计产品就行不通了。

  去全球化的说法低估了取代全球供应链的难度和代价,夸大了成本与弹性之间的冲突。企业对外国资源的依赖主要是为了人才和技术能力。

  跨国企业最擅长适应新的国际环境,也有办法提高供应链的弹性,而不仅仅是靠增加国内的生产和储备。它们可以有双重来源,增加一个与当前供应商在中断风险评估方面完全相反的供应商。它们可以坚持要求供应商建立更灵活的工厂,以便很快地生产出更多的某种稀缺产品。它们可以构建实时信息采集,能够立即对某个威胁做出调整。例如,专业化学品公司卢布里佐尔石油公司知道它需要的原材料中有多少在工厂里、在运输途中、在供应商的仓库中等等。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构建替代材料的信息集。更高的弹性并不需要放弃对成本的控制,但的确需要加强合作与能力。

  归根结底,全球化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它创造了价值,增强了公司的能力。就像任何一种经济现象一样,它的钟摆可能摆得太远,造成不公平的失衡和危及美国安全的供应风险。很难说全球化只帮中国人但帮不了美国人。一个去全球化的世界会夺走我们最好的东西。

  【延伸阅读】学者表示美打造“反华铁幕”不现实:全球化已将世界连接在一起

  参考消息网7月26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对美国关闭休斯敦总领馆的做法采取反制措施,要求美国关闭成都总领馆,一场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正在爆发。

  据埃菲社北京7月24日报道,北京一位美国研究学者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共和党鹰派刻意加剧中美紧张关系,以为下届政府制定准则,无论是谁赢得11月份的选举,都必须继续他们对中国的侵略政策。他说,以为蓬佩奥能够在新冷战中找到盟友或者能够编织反对中国的铁幕是不现实的,因为全球化已将世界连接在一起,交流不可能完全中断,大部分国家都不愿意孤立于他国。

  报道称,专家们还对中国的克制表示赞赏,与其他总领馆相比,成都总领馆负责的贸易活动较少,这反映出中国政府的反制有所克制。与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制造紧张局势的美国相反,中国尽可能保持自我控制,北京会对每一次打击作出反应,但是永远不会首先踏出破坏中美双边关系的第一步。

  (2020-07-26 11:42:02)

  【延伸阅读】外媒:中国签订一个月来最大单日美国玉米购买合同

  参考消息网8月27日报道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8月26日报道,美国农业部8月25日表示,随着华盛顿和北京重申落实双方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承诺,中国进口商再次购买美国大豆,并签订了近一个月来单日最大规模美国玉米采购合同。相关内容摘编如下:

  报道称,在每日出口销售公告中,美国农业部表示,中国进口商购买了40.8万吨美国玉米和20.4万吨美国大豆,均在9月1日开始的2020-2021销售年度付运。此次玉米销售是自7月30日美农业部宣布向中国销售近200万吨玉米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据报道,此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表示,中美两国官员当地时间周一进行通话,认为围绕1月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在问题的解决方面已有进展,双方都致力于协议取得成功。

  报道指出,根据双方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国承诺2020年购买美国农产品。

  资料图片:2019年10月29日,美国印第安纳州罗奇代尔一家农场在收割玉米。(路透社)

  (2020-08-27 09:49:19)

  【延伸阅读】专家文章:新冠疫情暴露全球化产业链痛点

  参考消息网7月14日报道(文/邓钢)从经济学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观察,当前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基本上可称为“抽了釜底之薪”和“暴露了全球化产业链的痛点”这两个方面。

  劳动力缺失如釜底抽薪

  首先讲讲“抽了釜底之薪”。西方现代经济学最基本的公式叫“生产函数”。简单地说,任何一家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科技。“生产函数”被人类经验反复证实,已经是公认的真理。由于新冠疫情是针对人类的全球性瘟疫,目前各国通用的对策是类似中世纪的“谢客封城”战术。这其实是在获得疫苗以前的无奈之举。世界范围的“谢客封城”直接在“生产函数”上抽掉了劳动力,它的必然后果是全球的生产萎缩。目前粗略估计,全球2020年度GDP的总体表现为负增长。这是最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上首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本年度GDP增长可能是1%。

  具体而言,越是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实体,受封城的打击就越大。首当其冲的是服务业,其次是制造业。西方七国(G7)都是服务业大国,由于劳动力退出生产函数,旅游业、零售业、餐饮业、体育业、娱乐业纷纷全军尽墨。像中国这样的靠制造业立国的中等收入国家,除去极少数高度自动化的无人工厂,绝大多数(95%以上)受到劳动力不能正常在生产函数中发挥功能的严重影响。应该指出的是,由于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可以视频会谈,网上办公,电商服务,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电子服务可以完全独立于实体经济,自给自足。世界最发达的伦敦金融业,这次也出现业务衰退。电商再火,最后还是要有实体厂家供货,有快递员送货。即便是无人机送货,也还是需要人类输入收货人信息。所以“谢客封城”的第一个后果是劳动力退出生产函数,造成劳动力密集的服务业和制造业萎缩。这在经济学称作“供给冲击”,只不过冲击是负的,是生产要素断崖式供给不足。

  劳动力退出生产函数,社会的工资总额必定下降。按英国政府救灾政策部门计算,疫情的前三个月,英国的社会工资总额只是疫前水平的80%。或者说,英国人口的总购买力下降20%,进而英国市场总需求下降20%。这在经济学称作“需求冲击”。现在这个冲击也是负的,是社会消费不足。在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实体,这种需求冲击或消费不足不可避免。在这种大趋势下,即便有某家企业甚至某个小国可以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继续开足马力生产,但是它们的产品有可能没有销售市场,从而不得不中断扩张,退回原形。

  当我们把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综合在一起来判断,由于“谢客封城”,地区范围、国家范围以至于全球范围的经济萧条已无任何悬念。我们把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寄托在安全结束“谢客封城”,而安全结束“谢客封城”,又必须以大规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为先决条件。疫苗使得我们可以釜底续薪,重建昔日辉煌。

  富国可能退回“块式经济”

  其次,我们说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化产业链的痛点”。现在人们众口一词,赞扬战后出现的新一轮全球化。但是,全球化到底化的是什么呢?很少有人深究。多数观点是谈交易成本的节省,而且绝大多数人援引的是老掉牙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的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或者是继亚当·斯密之后的大卫·李嘉图提出“相对成本学说”。其实,人类当前这一轮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全球最大限度套利为动力,以发展中国家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为依托的经济跨国融合过程。发达国家关心的是资本回报,而发展中国家关心的是技术和就业。

  这种经济跨国融合过程通常被称作“产业链”、“产品链”或者“价值链”。不论如何称呼,核心概念是“链”。这和18世纪末19世纪初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关注的国与国之间的制成品之间的那种粗糙的物物交换行为在内涵与外延都截然不同。可以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相对成本学说”所关注的是以明确国界划分的“块式经济”。“块式经济”排斥凌驾于国界之上的“链式经济”。所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今天均已过时。

  “链式经济”其实是生产函数的跨国链条化,以便获得资本经营效率最优。至于资本经营效率最优顺便也拉了发展中国家一把,那绝对不是资本启动“链式经济”的初衷。经济学有一专门概念叫“外部性”或“外部经济收益”,是资本经营效率的一种福利外溢而已。

  毫无疑问,这种“链式经济”和它的福利外溢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哺育了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新兴市场国家等等,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了资本追逐最大利润的永恒属性和永不衰减的贪婪。在实际操作上,外来资本的投入常常被直接等同于本国或本地GDP的增长。如果GDP是一种“公共财”,那么外来资本投入也忽然变成了一种“公共财”,可以直接和就业、脱贫、经济转型、工业化以及高收入相关起来。这是非常不智的推论。

  新冠疫情恰恰再次戳穿了“链式经济”不过是国际资本在他国榨取最高利润的手段。一旦遇上经济不景气,处于“链式经济”上游地位的发达资本输出国,出于自保纷纷与“链式经济”脱钩,退回“块式经济”。没钱可赚,外资就撤。发达国家完全可以退回“块式经济”,组织国内实体经济振兴。毕竟它们都曾经营过实业,技术上完全没有困难,而且可以直接创造就业,只是自己生产,成本偏高而已。至于它们退出“链式经济”会造成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失业、发展停滞、财政吃紧,才不关资本什么事。全球化也因此忽然失去那往日耀眼的利他主义的光环。

  对于所有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资本吃紧,又缺乏技术,是无法独立支撑现有“链式经济”的。诚然,战后三代人之久的“链式经济”不可避免地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但是,这些国家的产能远远超过任何“块式经济”的购买力。随着富国退回“块式经济”,发展中国家也必然要退回“块式经济”,减少出口,限制进口,国内生产转型,多余劳动力下岗,国内消费不足,等等。

  西方有一句俚语:“和对方握完手,数数自己的指头缺了没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最近的握手中,肯定是丢了指头的。西方在疫情打击下仍有退路,退路是“本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则是“本国去工业化”。(作者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教授、英国皇家史学会终身院士)

  (2020-07-14 22:10:19)

新冠肺炎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