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四代全是独生子女,个个从军,哪怕是女儿身!

四代全是独生子女,个个从军,哪怕是女儿身!
2018年03月09日 12:29 南部战区
举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作者:窦龙 刘亚玲 张中强

 

前言

一个四代从军的家庭,一种爱国精神的传承,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怀。将青春献给军营他们无怨无悔,舍小家为大家他们甘于奉献,代代军人书写着对军旗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祖辈四代全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军人,即使是女儿身,也要像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一样,做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丁家军中花蕾。在南部战区陆军边防某旅有这样一名女兵,她们家先后四代参军,这次她沿着祖辈们的足迹继续前行。

受军人世家的熏陶,从小听了不少关于祖辈立志参军故事长大的她,不知不觉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立志从军的种子。在高考结束后,她毅然选择到当地武装部应征入伍。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入伍通知书同时到来,回想起父亲给她讲的军旅故事,心中那颗从军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她作为第四代传人,从父辈手中接过代代相传的“接力棒”来到了火热军营。

▲丁军蕾爷爷丁奕喜同志部队留影

提起她们家的从军路,还要从丁军蕾的太爷爷说起。太爷爷叫丁赛元,曾经是解放战争末期东江纵队的一名老红军,在丁军蕾很小的时候听父亲讲起过一些关于她太爷爷参军的故事。当时,太爷爷还是一名学生,抗日战争爆发,太爷爷跟着村子里的青年一起参军杀敌,对于太爷爷来说,打仗时难忘的故事太多了,最记忆犹新的是那次和日军正面交锋,他们寡不敌众结果被日军残忍杀害了4个战友,在连夜转移过程中,他不小心踩滑滚下了山坡,醒来时双腿血肉模糊,已经掉队的太爷爷忍者疼痛,撕下几条衣服布,简单包扎了一下就一瘸一拐的向队伍追赶去。太爷爷和他的战友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曾参与过当时轰动全国,被称为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省港大营救”,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丁军蕾爷爷丁奕喜同志近照

丁家从军路继续延伸着,丁军蕾的爷爷丁奕喜老人,如今已经70多岁高龄,谈起自己军旅史仍记忆犹新。丁爷爷1960年入伍,入伍期间他所在的部队主要是担负着台湾防务的任务,在部队这几年里,由于任务的特殊性,不便与家人联系。直到1969年从部队转业,家人才从爷爷口中知道他在部队这几年的经历。有一次,爷爷在执行任务期间,与几名战友落入敌人的圈套,为了从他们口中套出相关情报资料,敌人先是把他们关在阴暗潮湿的小黑屋里几天几夜,然后又是各种美酒美味送上,还给他们灌输各种投靠他们就一辈子享不尽荣华富贵的思想,但爷爷和战友们始终守口如瓶。7天后,在敌军转移阵地换防时迎来了逃脱的机会,并将转移情况发回情报。丁爷爷的光荣事迹还有很多,曾三次成功追捕特务30余名,并获得多枚奖章。作为丁家从军第二代传承人,在从军生涯中,他始终以一名红军传人的身份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老一辈革命军人的爱党爱国、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

▲丁军蕾父亲丁敏昌同志在部队担任军旗手留影

一代代的传承,从军报国的“接力棒”传到了父亲丁敏昌的手中。她们家有一个被父亲视若珍宝的箱子,里面珍藏着爸爸入伍从军时的点滴回忆。那年,父亲带着爷爷未完成的遗愿,踏上了参军的列车。在广东惠州服役的五年里,父亲当过汽车兵、军旗手、油料管理员、器材保管员,曾获得过“红旗车驾驶员”,荣立三等功1次,多个演习任务嘉奖。在那个手机还不是很普及的年代,父亲每个月都会往家里写信寄家书,一直到现在,那个被父亲视如珍宝的箱子里,都装满了父亲部队五年里寄回家的每一封家书和回信。时常,父亲都会一个人静静地在书房里,拿出箱子里的相片、军功章、军服轻轻抚摸擦拭去上面的灰尘,靠着椅子回忆起来。父亲从军时经历过部队大移防、“98抗洪”、军事演习等等重大任务,每当丁军蕾充满好奇的让父亲讲当兵时的故事,父亲就如同打开了话匣子,收也收不住,脸上都挂满了自豪与骄傲的神情。

▲丁军蕾父亲丁敏昌同志在部队荣获奖励

父亲说他最遗憾的事就是卸下了军衔,脱去了这身军装。退伍不褪色,回到老家的父亲,自己创业当起了老板,公司管理也如同军事化一般,生意也是做地红红火火,市里每一年当地民兵集训,他几乎都会去报名参加,这是一名老兵对橄榄绿深深的眷恋。

▲丁军蕾正在进行训练

 “争当精兵、不做熊兵!”这是一位作为退伍老兵的父亲对执笔从戎的女儿的嘱托。虽然是女儿身,但丁军蕾却从不拿自己是女生来提特殊要求,也没有像其他一些同年兵一样表现出娇弱的样子。战术训练过后膝盖肿得青一块紫一块,手肘被磨破了皮鲜血渗透出衣服,却从来不找班长叫苦叫疼,甚至一些男兵在训练上都比不过她。据了解,这也与她父亲对她严厉的家规家教有关,当兵前,每次出门父亲都规定了门禁时间,只要是和父亲在一起,就必须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就连披头散发在家里都是不被允许的。就是在这样注重家教的家庭中长大的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丁军蕾的生活习惯和养成。

▲丁军蕾训练时

部队日复一日的训练和生活与丁军蕾想象中不一样,每当训练遇到困难时,丁军蕾总会想起父亲对她说的那句“争当精兵、不做熊兵!”。下连后的丁军蕾被分配到指挥通信连,开始了通信专业学习,机要传真、程控、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报务报话等的学习……为了达到“一口报清、一耳听清、一脑记清、一手接清”,做一名合格的通信兵,她咬着筷子练习讲话,反复练习勤务用语,将勤务用语难点记到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每天利用熄灯后、开饭前的空余时间,一遍遍地刻苦训练,在值班过程中,实现了“零失误”。

▲丁军蕾

也许就是这样世代从军的感染力,和那种在军人骨子里流淌着不服输的血液,锻造了丁军蕾坚忍不拔的意志,把家族世代从军的“接力棒”接着传承下去。


一路走来,感谢有您!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监      制:王雁翔

值班编辑:陈典宏

责任编辑:罗   炜

从军爷爷父亲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