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RJ21支线客机研制是中国一航风险最大项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 13:13 人民网-人民日报
12月21日,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在上海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
“何时能坐上中国人自己的喷气客机?”曾几何时,无数中华儿女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12月21日,随着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总装下线,这个梦想正逐渐变成现实。 “没有民用飞机产业的航空工业,不是完整的航空工业”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的民机市场几乎全部被外国飞机占据。 “没有民用飞机产业的航空工业不是完整的航空工业,没有自己的民用飞机工业的国家更谈不上是航空强国。”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科技实力的增强,呼唤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突出重围,快速崛起。 2002年,国务院批准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项目正式立项,而自主研发的重任落在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一航)广大职工的肩上。 “激烈的市场竞争,巨大的市场需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巨大牵引,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发展民机产业时不我待。”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说。 自主研制民用客机并非易事。民机产业是国外实行技术垄断、控制世界市场的重点产业。 2002年,当自主研制民用客机号角重新吹响的时候,我们听到的并不是刚劲有力的回音:由于我国从未走完民机型号研发的全过程,尚缺乏按照市场规律组织管理民机型号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实践和经验;民机技术和人才的储备严重不足;要满足客户对飞机技术经济指标的要求,还需要下大力气去攻克一系列的技术难关…… 面对ARJ21飞机研制的众多难关和新课题,中国一航党组要求:“ ARJ21项目是中国民机产业的最后一次机遇,历史意义非常深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采用创新思维,“新支线”闯出了条条新路 具有多重使命的“新支线客机”令人耳目一新的,不光是一个飞机型号,更有观念的更新,模式的创新。 通过项目公司运作方式和资源整合,中国一航消除了阻碍中国民机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打破了过去一厂一所单纯靠国家投资研制生产飞机型号的旧模式,一个由一航商飞、一航一飞院、上飞厂、一航西飞、一航沈飞、一航成飞以及国外供应商组成的一整套系统迅速运转起来。 “我们说民机是一种战略性产业,战略性产业的关键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时任中国一航常务副总经理的杨育中说。新支线项目中尽管采取了请国外公司咨询、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供应商等方式,但是飞机设计技术却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中国始终控制着这个项目的主导权。 自项目启动之初,中国一航就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建立起了由市场开发、产品研制、客户支持三部分构成的完整的民机产业体系。在新支线飞机尚未试飞之前,就签订了171架用户订单,开创了国内第一次按照市场化模式向用户销售在研民机的先河。 新支线飞机要参加民用飞机的“奥运会决赛” “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是中国一航目前所有型号中风险最大、压力最大、困难最大的项目。”林左鸣介绍说,面对世界高水平的竞争对手,中国新支线飞机要参加的是民用飞机的“奥运会决赛”。 为圆国产喷气支线客机梦,全体参研参试单位协力攻关,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瞬间,创造着一个个闪光的历史: 大型壁板的自动钻铆设备系统是制约项目研制任务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国内尚属空白,研制改造中许多关键技术无可借鉴,而国外几家制造商对核心技术严密封锁。依靠自己的力量,一航西飞对大型机翼壁板的自动钻铆设备进行研制改造,经过一年的奋力攻关,硬是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几十个疑难问题,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新支线飞机总装是一个高难度的系统工程,工艺复杂、装配工作量大、协调工作量大、装配周期短。上飞厂的干部职工克服困难,精心组织,集智攻关,连续奋战,圆满实现了首架机中后机身上下对合、机头与前机身对接、中后机身与尾段对接、机翼与中机身对接,保证了全机对接的按时展开,为首架试飞机完成总装并下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廖文根) 相关专题:ARJ21总装下线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